
元霄节的灯
文/杨浩然(山东)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宋代元宵节的灯,是辛弃疾写下的元宵节里的灯,是我从文学作品里记取的元宵节的灯。
“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这是周邦彦笔下的元宵夜的灯。
元宵夜的灯,其旖旎绚丽之美,在宋代最佳。
在我的崮乡,儿时的元宵节,那没有电的年代,一家家的灯,就点亮起生活的美好与憧憬。
那时的灯多用地瓜面做成或用萝卜刻成,灯是朴素的,却是清寒的生活里的希望与期许。表达的是人们对丰收的祈福与渴望,对家小的祝福与祈祷。
当然还要给故去的亲人送灯,是一种缅怀,也是一种礼俗。
这民俗的延续里,有一味的痴迷与固执,有一种坚守与真诚。

虽然那时没有绚烂的烟花盛放,但是简约里包含的仪式感与虔诚度却是一丝不苟的。
而今天,元宵节的灯,家里的灯大多被蜡烛取代,街上的灯成了五彩绚丽的霓虹灯,元宵节也被烟花所渲染。
这远离农事的元宵节,这元宵节的灯,似乎也成为一个节日的点缀了。

而古人的诗词里的元宵节的灯,再也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霓虹掩映的花海灯市,是现代生活虚浮的华光与炫动闪烁的无限魅影,是人们永不回头的一片追光。


杨浩然,山东沂水人,历任中小学语文教师、教育集团业务校长、北京文鑫教育写作学校校长、《传奇故事•校园作家》主编、《经典美文》执行主编等职,兼任中国教育科学院成功作文课题组执行组长、北大青少年手拉手立志成才全国作文大赛评委主任等。发表散文、小说、诗歌、故事等一千九百余篇。主编《小美文大智慧》《经典阅读》《月亮的温度》《小河轻轻对我说》《一棵小草的品格》《我和夕阳有个约》《雪与霜的记忆》《鸟儿的故乡在哪里》等文学图书二十余部,策划主编中小学作文、阅读理解、识字练字、诗词讲解等语文配套教材六百多本,三十多年来累计在全国各省市青少年报刊指导推荐点评学生作文发表一万三千多篇,个人出版小说、影视剧本、散文诗图书七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