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礼赞》
精彩评论汇编
李真微:
我在巴陵老街这个平台上,阅读点赞过好几篇汨纺朋友忆当年的文章,这回又读到杨晓兰的《青春的礼赞》。同一个地方,同一个时期的产品,不要任何商标,也能识别它们特有的风貌。像火一样的热烈,像霞一样的明丽。
七十年代初,汨纺建成投产,在当时具有较高现代化技术水平,成了岳阳青年向往的圣地。聚集了八百青年八百兵。实行军事化管理,全厂充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气氛,洋溢着青春活力。热血的年龄,撞上火红的年代,本身就是炫丽的诗篇。在那里成长,劳动,创造,欢娱,婚恋,活得热气腾腾。在这窰里烧出的文章,看起来养眼,读起来暖心。
晓兰的这篇文章记写厂宣传队演出舞剧《红色娘子军》,以这一活动,从一个侧面来反映这段火红的生活。
本文写作上的成功在于通过叙事,可以让读者看到人,体察到一种精神。这些舞剧演员过去并没有什么专业训练,也没有雄厚的基础,能演得这样有声有色,享誉一方,在于排练过成中,老师的耐心辅导,大家的智慧和热情,集体的精神凝聚而成功。可贵的是,文章把这些事件,定位在一个大时代的背景上,就赋予了它更深刻的意义。
汨纺的朋友,过去我不曾认识,现在通过文章往来,结识了几位在我看来算得是小朋友,他们耕耘在各自的田园,作出贡献。感觉得到,这些当年的才俊,在不同的温室,酿造了自己的芬芳。
潘云冰:
晓兰女士的《青春的礼赞》,让汩纺宣传队旗紅巴陵大地,让红色娘子舞剧团的脚步激洞庭扬波,让每位舞剧团的少男少女再放青春艳彩。
当我在教育园地辛勤耕耘之时,汩罗纺织厂其名就如雷贯耳,却不知还有这么一支演技精湛的宣传队,竟还跳出巴雷舞剧的红色娘子軍,那真是人才济济,让人瞠目。晓兰在回忆这段岁月时豪情满怀,激情荡漾,特别是与老四扮演者周同德重逢更是感慨万千。文中流淌着对汨纺同仁的友情,充满着对汨纺的怀念。是的,巴雷舞紅色娘子軍舞剧团,是汨纺鼎盛时期的见证,是汨纺人最美好的记忆。
文章有叙有议,叙是形象的再现,议是主题的升华,语言生动形象,文章颇富感染力,晓兰是巴陵老街群不可或缺的笔杆。
严小平:
汨纺是卧虎藏龙之地。今天的文章,让我对汨纺又多了一些了解。当年《红色娘子军》电影刚上演,汨纺的《红色娘子军》舞剧就公演,开创了一个企业文艺盛事的先河,留金岁月,值得回味纪念。
文章场景广阔,人物众多,但铺陈有序,叙事不繁,是一个大制作,说明了作者行文的慎密与老到。作者能文能“舞”,她是汨纺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牡丹。
小溪:
学习欣赏了杨晓兰∥青春的礼赞,真是一篇激情燃烧岁月的颂歌!文字优美,语言精练,耐看,点赞!
一江春水向东流:
今晨群主推出杨晓兰女士《青春的礼赞》佳作,全文以五部分文字叙述作者与好友于龙年元月从长沙赶来岳阳,一践五十多年前故友重聚之美梦,读之动容!
文章重点回忆了当年汨纺领导从800名青工中遴选人才,成功排练、表演《红色娘子军》舞的详细过程,自己扮演小战士,周同德扮演老四……数帧舞剧镜头及自己与刘琤老师同框、周同德近影之光鲜彩照,给故事注入了形象感,激起读者对故事的遐想与追思……
全文写得青春扬溢,真情激荡,文笔优美,层次井然,生动体现了作者及好友们当年的火热情怀和聪明才智,充分展示了作者的文学天赋和快乐人生。
我认为,这篇佳作不仅是青春的礼赞,更是那个时代的颂歌!
小草一棵(严树林):
舞动的青春,激情的回忆!
岳阳庐:
杨晓兰《青春的礼赞》一篇人生青春时的美好回忆之作,文章开头与老四见面,而没有认岀的文艺老搭档开始,说明了,时间过去了五十多年的同事,同演者见面,难认岀来这只怪无情的时间作弄人,到文章结尾看到豪爽大气的老四,一张笑脸迎朋友,体现了文章中汨罗纺织厂文艺宣传队的那些男女青年,男女演员是多么的青春,多么的单纯,多么的团结,好玩,只有汨纺这样的大厂才能组成文工团,排演大型舞剧红色娘子军全戏,这是当时汨纺人的骄傲,也是小兰姐他们伙伴们的骄傲,这样的回忆,我相信会激起,我们同龄人的青春激情,每个人都会回忆自己的美好青春!
为晓兰姐美好的青春回忆点赞,为好文章点赞。
1366:
美文!晓兰真是能文能舞,见识了学习了。曾经的青春虽已过去,但青春值得回味,青春应当颂扬,青春正在发展,青春必定辉煌!祝福汩纺宣传队各位队员青春永驻!
稻菽千重浪:
严小平 群主推出的《青春的礼赞》从侧面凸显了汨纺昔日的辉煌,汨纺那时候真是人才济济,到了上世纪80年代,曾见识过他们的乒乓球高手,一招一式就像国乒队员那样,让人眼花缭乱。只可惜时代变迁,青春不能永驻,辉煌也不能永在,有些令人遗憾。
尹湘英:
我和晓兰原来都在汩纺工作,但是我在前纺车间,她在准备车间工作因工作上无交集,所以並不很熟悉。对晓兰的印象就是她在准备车间出演《红色娘子军》中小战士的形象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她娇小玲珑,青春洋溢,美丽动人,很吸引我的目光。后来她调回了岳阳司法部门,又有好些年头没见到她。每当汨纺同事大聚会,很多人都认不出来了,也喊不出名字,很有些尴尬,但是我从人群中一眼就看到了她一岳阳妹子杨晓兰!晓兰也很热情,连忙招呼我一起合影留念。
金姣娥姐姐把我拉进了巴陵老街群后,我与晓兰除了同事聚会外,也能够在巴陵老街群经常见面了,晓兰还告诉我群里的一些规章制度,並鼓励我多学习多写作。晓兰在汨纺群里看到我拍的两张照片,还帮我题了两首诗,让我很感动。最让我开心的是,经常能看到晓兰,金姣娥姐姐,方海清大哥的美文,美评,美照,让我大开眼界,学习到她(他)们很多,他们是我学习的榜样,前进的动力!
晓兰,为你的美文点赞!
张溟敖:
杨晓兰《青春的礼赞》一文读后倍感亲切,勾起了我们同年人共同的回忆。在那七八十年代,是业余文化活动最活跃的年代,市群众艺术馆常组织街道搞各种文化活动,大型厂矿企业根据自身的实力排练大型样板节目,如汨纺的“红色娘子军”、桃矿的“智取威虎山”、岳阳纸厂的“沙家浜”等,都曾在岳阳地区名噪一时,给岳阳市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老同学杨晓兰多才多艺,文笔也十分了得,为你点赞!
金陵梦莉:
欣赏了杨晓兰∥青春的礼赞一文,为作者激情燃烧的岁月感动!岁月的流失,没有流出心中那轮青春的颂歌!青春如诗,回忆如画。
汨纺厂宣传队排练、演出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使作者在芳华中留下美好的印记。青春短暂,且行且珍惜,唯愿芳华长留。
作者文彩斐然,文字优美精练,全文通畅,文理清楚,不失为一篇上作。为杨晓兰老师的美好青春点赞!为她的美文点赞!
窍爹:
《青春的礼赞》用倒叙手法,清新优美的文字,展示了半个多世纪前汨纺“八百轻工八百兵”在文艺演出方面的辉煌:
八百轻工八百兵, 春青靓丽多精神。纺纱织布红旗手, 演戏登台娘子军。业绩辉煌垂历史,友谊深厚传巴陵。幸得作者生花笔, 汨纺美名耀古今。
家住长江边:
看了杨老师的美文,突然想起我有个大学同学也来自汨纺,叫刘堤洪,长沙知青,会弹手风琴,他曾经讲过他跟孙立彪景志敏是同事,似乎也在宣传队呆过。
井底之龙::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芭蕾舞的动作是非常难做到的,但你们这些0基础的青工,在短时期内排练得像模像样,获得观众的赞誉。那得要付出多少汗水和泪水呀!恐怕比在车间挡车更苦更累。但是辛苦换来了快乐和成功,更是几十年后骄傲的资本,值得!
毛友清:
红色娘子军,是一面女性的旗帜,你们用辛劳和汗水谱写了一首伟大的女性赞歌!
当年八个样版戏的排练与成功上演,如同一道光芒,沸腾了整个‘小边山’,激励着纺织姑娘的斗志!抓革命,促生产,义务加班,五七农场,担砖上窑,挖防空洞……。回想起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与青春绽放的年代,尽管时隔多年,仍记忆犹新。
老四是我同事,正如你所说,他为人低调,待人诚恳,一脸的笑容。在岳纺他也是文艺骨干。尽管光阴带走了容颜,但那份内心深处的文化涵养,仍洋溢在他的脸上和他的一言一行里。美,是人生最高境界,是文化品位与生活品味的展示!小战士:你是一位浑身散发着幽兰香 活的很美丽的人,无论从工作,文艺,写作,以及为人处世上,你都是女性中的佼佼者!
《青春礼赞》字字句句都很亲切!许多往事也一齐涌上心头……为美文点赞!
杨平方:
晓兰《青春的礼赞》又一次让我们见识了小边山旁的那抹红!
当年中央芭蕾舞团的 一部高难度芭蕾舞剧是中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曾让国人震撼,让尼克松也由衷称赞。在那荒芜的年代,人们怀着对文化的渴望,几部样板戏被社会各阶层纷纷效法,芭蕾舞以其难度却鲜有问津。想不到却被汨纺零基础的少男少女们跳得像模像样,其付出的艰辛真难以想象,那是八百知青青春绽放的霞,是当年汨纺人团结进取、发奋图强精神的绽放。
那个小战士的飒爽英姿,令人耳目一新,让我认识了晓兰知性温婉后的坚韧和倔强。
陌上客(谭解文):
杨晓兰的《青春的礼赞》,不仅回忆了她务工岁月里的文化生活,也写出了工友间的深厚情情谊,可评可点可赞!晓兰能歌善舞,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知青时我就见过了。她善写,却是在巴陵老街群里才领略到。白发美文,真可谓是“天生丽质难自弃”!祝她青春常在,好文频发!
凌凌凌:
晓兰姐演小战士,角色虽小,格局很大,演出了大手笔。纺织姑娘演红色娘子军,是洁白无瑕的心灵演绎红色基因的传承。人物和角色是水乳胶融,青春和青春隔着时空又撞出了激情澎湃的火花。纺织姑娘和红色娘子军叠加在一起,定格成历史的永恒。
时光飞逝,流光溢彩,消失的是岁月,留下的是美好。红颜已老,青春不再,但激情燃烧的热血永远在哓兰姐姐心中澎湃。每当彷徨之时,回首一望,常青指路,路在何方,心中了然。为纺织姑娘叫好,给晓兰姐姐点赞!
游和平:
看了杨晓兰∥青春的礼赞一文,直为扬姐她们绽放的青春喝彩。
汨纺能成功排演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可见员工队伍藏龙卧虎,实力超强,不然一般企业是不敢问津这种西洋艺术的杠鼎之作的。
由于企业领导的大胆决策,加持北京的名师指导和队员苦练,因而演出引起轰动大获成功,还为当时的地区文工团输送了许多专业人才,也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和产量提升输出了强劲动力,杨姐她们用青春书写了汨纺的历史,创造了厂史上无法超越的经典,为杨姐的岁月如歌和充满激情回忆的美文点赞!
骆志毅:
晨读二月兰新文《青春的礼赞》草就顺口溜:
巴陵老街杨晓兰,
书写青春忆当年。
知识青年上山去,
招工进厂到屈原。
营田镇上纺织布,
机器轰隆声震天。
工厂领导重管理,
进出车间把队站。
青年职工特活跃,
文艺演出很频繁。
工厂领导心思动,
何不排出大戏看。
反复酝酿细思量,
革命题材在眼前。
汨纺本就女工多,
咱就排演娘子连。
八百青工八百兵,
朝气蓬勃阳光灿。
说时迟来那时快,
芭蕾舞剧上台面。
芭蕾本是西洋舞,
工厂移植到车间。
古为今用扬国粹,
洋为中用奏凯旋。
红色娘子军歌唱,
军民鱼水心相连。
洪常青是大帅哥,
球技舞姿人人赞。
琼花本是挡车工,
身材高挑舞翩跹。
小庞是个小帅哥,
模样俊朗又灵泛。
车间主任王肇序,
亲自饰演南霸天。
反派角色叫老四,
演技长相蛮有范。
正式演出好多场,
场场爆满看不厌。
舞剧排演大成功,
不忘北京好教练。
钢琴老师叫刘琤(称),
来自北京舞蹈院。
俞伯平是好丈夫,
曾在总政歌舞团。
拉的一手好提琴,
高端文艺见世面。
纺织女工零起步,
像模像样好演员。
舞剧排演很出名,
惊动地区歌舞团。
派人来厂挑角色,
工人改行当演员。
当年红色娘子军,
如今鹤发还童颜。
回首往事颇兴奋,
无悔青春大礼赞。
曾克慧:
晓兰姐的小战士,飒爽英姿,那么大型的舞剧,真是大手笔,可见当时的企业文化的繁荣,纺织姑娘多才多艺,藏龙卧虎。
“青春的礼赞”一段炫彩的人生,一段辉煌的经历,青春的绽放,青春的颂歌,值得回味,值得骄傲!芳华幽香,文章优美,多多欣赏学习!
王建平:
读二月兰《青春的礼赞》将我的思绪带到失去的峥嵘岁月~~汩纺。
宋书记的八百知青八百兵定位汨纺厂属性半军事化。为第一代优秀汩纺老前辈点赞!你们的青春铸就了曾经的辉煌!
伍海桃:
最早的纺织厂里的人都是国家粮,最早的文工团都是长相美丽的芭蕾舞姑娘,杨老师是一个佼佼者,能文能舞,更是了不起。
王双潮:
汩纺宣传队,确实为当时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不少人才,读完此文,才知二月兰也来自“纺宣”,仅我所知地区文工团的红色娘子军很多舞蹈演员均来自纺宣,像刘素琴、莫代玲等,其实你们都是对繁荣岳阳文化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之人。好文章,有时代感,能让人记住小边山,记住汨纺,记住纺宣。
baige:
二月兰0基础排练演出《红色娘子军》舞剧真是了不起!其中不知付出了多少汗水与艰辛。在当时既丰富了文化生活,又为职工家属送上一份可口的精神食粮。为你点赞!
李斌:
冰天雪地之际,窝在家里拜读二月兰大姐的《青春的礼赞》,顿时回到了那个火红的年代!
当年闻名遐迩的汨纺工厂业余文工团的精彩演出画面又闪现于眼前!
悠悠岁月,漫漫征途,一群美好的青春形象,鲜活地展现在大姐的笔下,真好!真美!
当哥:
通过一部经典歌舞剧的排练演出,反映一个特殊时期一个特殊企业一个特殊群体的文化生活与精神风貌,礼赞流金岁月里激情澎湃的青春年华,感恩生活,感恩彼此,铭记美好,杨主任这篇美文笔调细腻,叙事明快,情绪饱满,主题表达把握得分寸有度,读起来非常走心。大赞!@二月兰
张赛龙:
汨纺厂当年以一厂之力排演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并取得了成功。确于毛主席所说: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纺织工就是娘子军,有的是人。演的是自己,有的是人看。不过完全冒见过芭蕾舞就架场恐怕也难成功,还是因为有人,有一位北京舞蹈学院钢琴家,和一位总政歌舞团首席小提琴家作指导。看杨老师双手紧握榴弹英姿飒爽的剧照,这演员也都是千里挑一的人呀。为激情燃烧的人们点赞,为能文能舞的杨老师点赞!为青春岁月点赞!
超凡:
二月兰老师的《青春的礼赞》勾起了我对尘封已久一段往事的记忆。
七十年代中期,虽然是"样板戏"当道、"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战北战)霸屏,但各单位的群众文化活动却异常活跃。除了汨纺的舞剧《红色娘子军》3517的话剧《一块银元》外,我们商业宣传队的京剧《审椅子》等剧目也在欢众中享有良好的口碑。由于有部分原巴陵戏剧团专业演员的加盟,故坊间有"第二巴陵剧团"之称。
当年活跃在舞台上的文艺骨干,如今大都步入垂暮之年,但这段青春的经历值得礼赞!我们年轻过、追求过、奋斗过,这就够了。
为二月兰老师的美文点赞!
老象:
感谢杨晓兰老师再现上世纪那个特殊年代,普通年轻人谱写“青春赞礼”的不可磨灭的世纪印记!仅凭一个新建的省级工厂领导就能大胆决策排练应极具舞蹈功底的“芭蕾舞剧”,就值得大书特书!几张剧照从服装、到编排、再到演员的形体动作,更让人诧异他(她)们精湛的艺术造诣,真看不出与中央芭蕾舞团有别,非常值得铭刻这段青春的辉煌!这是一个让人震撼的青春历程!是一个化时代的青春赞礼!杨老师文笔舒展、叙述清新、情感丰厚,写意很有带入感。谢谢分享!
罗夏龙:
《青春的礼赞》把我的思绪也带回了那个火红且清贫的年代,回味无穷!
壁上葫芦:
杨晓兰女士的大作《青春的礼赞》,读之令人心潮澎湃,浮想飞扬。它是对一个逝去时代的礼赞,是对一代人芳华的礼赞,也是对那个时代特有精神风貌的礼赞!《红色娘子军》舞台剧,电影版我都看过,那是难以超越的艺术经典啊。在这里,不得不不带偏向地向当年那位主抓八个样榜戏的旗手表达崇高的敬意!稍感遗憾的是,汨纺厂的,晓兰版的《红剧》我却无缘欣赏到了。对《红剧》我情有独钟呢。那年去海南,就专程到了万泉河边,五指南下寻访红色娘子军的足迹。听当地人讲娘子军的故事。稍感不快的是,那个南霸天怎么也姓彭呢?记得当年也有随笔略记此事。感谢优雅的杨女士,资深的美女(从照片倒映过去),以其优美流畅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那个火热时代的精彩瞬间。点赞又点赞!
河西蓑翁:
@二月兰 拜读《青春的礼赞》,除了引起强烈的共鸣,也折服于你的文字功夫。这种功夫,既是“诗内功夫”,更是“诗外功夫”,具体地说,是一种境界、性情、气质与文学素养的完美交融。是哦,我为家门女史的人品与文品感到骄傲,并由衷点赞!
阿俚鲁耶:
@黄平 群主转发的杨晓兰女士“青春的礼赞”一文深情记录了小边山汨纺城建厂初期的风貌,特别是文化活动的鼎盛,其中绝大多数不熟悉,但也有少数人后来有交集,那山那人那事令我们八十年代初入职的后者很是仰慕,大哥大姐们的青葱岁月应该是青春无悔,向你们致敬!为作者的深情回忆,酣畅淋漓的笔墨叫好。
刘琤:
杨小兰的佳作写得很传神,又很精炼。让我回忆起那个年代和汨纺结下的友谊。在群里找了半天也没有看到杨小兰,是用了网名还是没有入群?所以只能这样在群里发一张帖子来赞美杨晓兰的文采了!写得好,收藏了。
张喜民:
小兰的文章和刘老师的文章遥相呼应,让我们又回到了以前那个青春洋溢,热血激情的快乐年代,这辈子能遇到刘老师喻老师这样的好老师,真是我辈之大幸。
周同德:
今天拜读了晓兰的文章,写得真有水平。只是对我的描述太夸张了。谢谢你!
李雪萍:
杨晓兰的文章,篇篇经久耐看。一件件往事如烟的描述,把我们经历过的一切,都跃然于心底。几十年的历史,油然而生的题材,晓兰把它整理出来,仿佛又回到了从前…。真是下笔如有神哦!谢谢晓兰的美作,永远青春靓丽!
丁桂英:
清晨阅读到小兰的(青春的礼赞)倍感亲切。她通过一次聚会,将汨纺厂宣传的如何排练红色娘子军描述得淋漓致敬,就象看电影一样,一幕幕再现眼前,终身难忘青春的魄力、汨纺宣传队的友谊。
董小利:
二月兰 身为汩纺元老,本人拜读了您的大作,感到很亲切,很感人。已为大作点赞!
李藩湘:
@二月兰 美文,@方海清 美景珠璧连辉。汨纺圈才华斐然,风光无限!
丰惠琳:
羡慕羡慕,羡慕那些青春年岁、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单位请专业老师教舞,而且是工作时间!一定受益终身!那时汨纺厂领导确实是大手笔!点赞!
刘志敏:
读二月兰 扬晓兰巜青春的礼赞》,又见汨纺高光时刻。点赞![强][玫瑰]
曰月星明:
@二月兰 ,为青春的赞礼,青春万岁,迟暮不老。
谭应建:
读《青春的礼赞》有感
近几年,群里记住了杨晓兰,她不仅有个好听的名字,有张甜美的笑脸,还有一手精彩的文笔。与大家不同,我认识杨晓兰有五十多年了,进厂都分在准备车间,自然更熟识。
杨晓兰文如其人,每篇都能深深吸引我,不反复看几遍,总觉得意犹未尽。杨晓兰写作有个最大特点,叙事清楚,人物突出,文字流畅,亲切感人!杨晓兰新作“青春的礼赞”,看题名就知道是篇回忆文章。
她从长岳两地部分厂宣传队员在岳阳相聚入手,勾画出了五十年前汨纺宣传队排演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生动画卷。其中主要演员杨子文,莫代玲,李雪萍,孙立彪,杨晓兰,王肇序,柳佳祥,周同德等,准备车间就佔了五位,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
当年我曾为“红色娘子军”绘画舞台背景,似乎也成为了其中一员,对“红色娘子军”演出成功更有深刻的印记和情感!
2019年准备车间9.7聚会上,杨晓兰再跳小战士舞,其飒爽英姿不减当年,时隔已半个世纪,情景却与当年一模一样。
杨晓兰文舞双全,其文其舞哪来这么大的功力,竞让我老泪纵横,思绪万千!
瞿延林:
拜读了杨晓兰的新作巜青春的礼赞》。
我们从中饱览了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宣传队活跃在文艺舞台上,展现了时代的青春韶华,文章是献给汨纺人的崇高赞礼!赞扬汨纺人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及敢于创新的勇气!
为当年汨纺八百知青八百兵倍感親切与骄傲!为晓兰好文点赞!
七里八里:
甲辰龙年伊始,有幸又分享到才女扬晓兰的新作《青春的礼赞》。该文全景式的再现了当年由一群俊男靓女们倾情演绎经典舞剧《红色娘子军》的过往故事。这一幕幕的回放,是定格在小边山上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更勾引起我们对那个纯真年代的难忘与回忆!
在汨纺这个藏龙卧虎,秀才云集,文化底蕴厚重的团队里,晓兰的思路与文笔总是给人一种脱俗与清新之感!她每推出的一篇文章,总能让人爱不释手了!
果果外婆:
夜静之时,仔细拜读杨小兰的佳作,仿佛又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一篇<红>剧,一群有远大志向的赤子,代表着汨纺800青工800兵的豪情壮志!收藏了。
吴灿灿:
当夜深人静之时,我欣喜的拜读了@二月兰 的力作《青春的礼赞》,让我似乎又回到了那青春萌动,激情澎湃汨纺初建的岁月!八百知青八百兵,我们从学校的学生下放农村,锻炼不到一年,招工进汨纺厂,经过简短三个月的培训,就独立上岗纺纱织布,试营业一年,就完成了人均创造利润一万元的佳绩,受到了当时后勤部的表扬!
而厂里组织的文艺宣传队,在刘老师喻老师的指导下编排的各种节目,起到了宣传鼓舞人心的作用。特别是编排的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成功演出,在云田及岳阳地区引起了很大的轰动,让汨罗纺织厂这个新建单位,人尽皆知!
汨纺宣传队排练的《红色娘子军》舞剧,是汨纺厂腾飞鼎盛时期的见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汨纺人,是汨纺史册上无法超越的经典,也是我们现在最值得骄傲的谈资与回忆。
朱沛文:
群里的朋友们,上篇文章是革嗲的夫人杨晓兰的又一篇力作,写得真的好,文笔细腻,生动,精彩。虽然汩纺不复存在,因我是汨纺人,读起这篇文章,回忆年青时在汨纺工作十年的埸景对汩纺还是蛮有感情的。所以我推荐朋友们共赏杨晓兰的才华。
缘亭:
@二月兰:你的大作《青春礼赞》拜读完,把我们思绪又带到了青春沸腾的青葱时代,汨纺从全省招收800余名知青,这些有理想,有文化,有干劲的青年,时刻听从党的招唤,挖防空洞,做砖热情洋溢搞生产,做一行,爱一行,尤其是厂里在文艺宣传上也非常重视,从有文艺细胞的有志青年中抽出表演姣姣者彩排《红色娘子軍》,《白毛女》等样板戏,由于领导重视,具有表演天赋的帅哥美女努力,把戏剧演得有声有色,得了上级领导好评,同时也给这些朝气蓬渤知青增添努力向上拼博的精神!为楊小兰大作美文点赞!为所有为汨纺作出了贡献全厂职工致敬!
潘菊华:
晓兰的文章我看了两遍,很出彩!感觉一股青春的气息扑面而来。她所描述的汩纺文艺宣传队的感人故事把大家带回了五十多年前的青春岁月,那时的汨纺厂多厉害了!把一群舞蹈零基础的年轻人培养成了准专业的人材。晓兰文中提到莫代玲我认识并住在同一大院,几年前她还为青年路立交桥下的民族舞队指导排练过《万泉河水》,现在虽然已年过七旬仍活跃在她热爱的舞蹈世界里。
秋水:
原以为汨罗纺织厂就是一个工厂而已,读了几篇杨晓兰的文章,才知道她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企业,是青年各方面人才的聚集地。难怪从那里走出来的人很多都不简单。
金姣娥:
读晓兰大作《青春的礼赞》有感
七十年代初的汨纺,宛如人生最美好的春天,充满活力,欣欣向荣。到处都是年青的身影和开心的笑靥。在这里,你能听到春笋拔节的声音,你能感受到清澈透明的纯真。在这片新开垦的热土之上,在那日夜不停的机器轰鸣声中,时刻都演绎着一曲曲昂然向上的青春之歌,伴随着汩罗江奔腾流淌。
晓兰用她细腻多情的笔墨回忆汩纺的青春岁月,从浩如烟海的故事里,她慧眼独具,善于剪裁。把宣传队成功演出全本现代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这一特殊年代的典型事例,写得生动有趣,多姿多彩。读晓兰的《青春礼赞》,我读出汩纺当年的朝气蓬勃、团结向上、坚毅不拔,国家利益至上的牺性精神;我读出了一群芭蕾舞小白们虚心学习、克服困难、敢于拼博,迎难而上的希望改变的渴望;我还读出了从决策层到执行者“三军用命,将帅一心”,尊重科学,敬畏艺术。渴望一个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春天的到来。
《红色娘子军》的成功,创造了企业文化的奇迹,也成为汩纺众多美誉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这是一种文明的进步,一种文化的弘扬,一种精神的建立。它产生的冲击波和影响力至今还在震荡。
《青春礼赞》是青春的回响,也是对青春的回眸。在回响与回眸之间,是舞动的青春,是憧憬的情怀,也是青春来时路。
我双手合十,举过头顶,把我的青春礼赞献给已然消失的汩罗纺织厂!
杨克辉:
美文《青春的礼赞》其跌宕起伏的美妙旋律、激情燃烧的岁月趣事、伟大觉醒的融融暖意……穿过冰天雪地的湘北早春,涌进远在南国的我的平静心窝,不经意间陡生感慨。
真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作者虽年过古稀,但在她如今淋漓酣畅的笔触之下,那曾经青春的旅途中的眷眷亲情、殷殷师情、醇醇友情都成了陪伴她,并纵情演绎她缓缓成长的浪漫。昔日汨罗江畔如火如荼的社会发展建设场景,或者其时某一时刻偶见的一个细微的舞蹈动作,一句曾听的温暖排练话语,一次生动的舞剧中相遇和形象展示,都在作者的字里行间荡起心中的涟漪,激起絲絲震撼。使我们读来,那是一种温暖如绵的感觉,些许还有点舌尖甜甜、嘴角翘翘,忍不住想笑。伴随着《青春的礼赞》美文中遣词造句的律动,那是作者与工友们以及我等青春的拔节,我们都成长了。
细读《青春的礼赞》,美文给了我们50后一缕珍贵的记忆,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尽管模糊,有时搜肠刮肚而不可得,但有关于各自的青春记忆,会让我们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因为青春充满了激情、友爱,奋斗,青春无极限。正如《青春的礼赞》出屏,大雪也无法抹去作者青春的记忆。当然礼赞后的青春也孕育着所有希望。
叮当 吉日于深圳小南山公园
杨晓兰:
巜青春的礼赞》一文,虽然来自于一次聚会的偶然,但汩纺当年排练与演出巜红色娘子军》的情景,如一杯陈年老酒,存放时间越长其记忆的香味越浓郁,
记得当年汩纺虽然在远离县城的小边山,交道不便利,三班倒的工作很辛苦,业余时间没有手机没有电脑,宿舍也没有电视机,但有朝气,有冲劲,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巜红色娘子军》舞剧的公演,就如打开一扇新奇的门,令人眼界大开,精神振奋。那激昂的旋律 ,生动曲折的剧情,优美的舞台画面,非常吸引观众的眼球,深受全厂职工的喜爱和欢迎,红色的经典也鼓舞教育了一代人。
五十多年过去了,我用有限的文笔晒出这段难忘的经历,得到很多朋友的鼓励与支持,让我内心非常的感激与满足。特将收集的点评汇编保存,将一份美好,一份情义好好珍藏在心底。
衷心谢谢大家!
2024年2月23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