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辰 说 龙
——中国人心中的宇宙精神与文化理想
胡春雨

既然是龙的子孙,就不能不认识龙。来到甲辰年,想要过个明白,更得说说龙。东汉时侯《说文解字》曾经给龙做了个动画,说是“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总之,飞腾宇宙之间,灵变不测,仔细想想,也便是跃动我们心灵深处的龙。如此超现实的神物,当然不可能局限于有限的时空,不可能只是宇宙万有存在的片段,只能是一个“神话”。
这个神话,据考古学家们考证,至少在八千年前的史前时代已经诞生,迄今发现了辽河流域查海遗址的石碓龙,自始与先民的信仰有关。此后,在五六千年前的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浙江良渚遗址,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都发现了龙的印痕,更不用说堂堂夏都的二里头。龙的形象,在祖先心灵世界中诞生,恍惚于现实与永恒之间,很可能从某些动物的特征得到启发。重要的是,此后龙的身影,一路着伴随中华文明的诞生与成长,始终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共同信仰。难怪有学者在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一元多支一体”的格局。共同的信念与信仰,在历史深处奠定着中华文明共同体,龙,无疑乃其最高图腾。否则,中国人怎么可能无缘无故,自称“龙的传人”?

于是,龙的身影穿越时空而来,从金銮殿的龙椅到阡陌间的龙灯,从龙凤呈祥的期冀到龙马精神的奋发,盈缩升降于中国人的生活。既然如此,世上还有比这更伟大的“神话”吗?中国人的神话,原本与愚昧迷信无关,而是为宇宙真谛与历史精神写意,以凝练传神的笔法,刻画子民的心头。在中华文化里,主张“至诚如神”、“妙用为神”,所谓“鬼神”也不过是“造化之迹”——乃制约天地变化的奥妙,唯人类尽其赤诚之心可以把握。我心中的龙,乃中国人对于宇宙精神的描绘,安放着中华文化的理想。这一判断,来自群经之首、六艺之源的《周易》开篇——乾卦第一。程子说的清楚:“理无形也,故假象以显义,乾以龙为象。”把无形而又生动的道理,显现在生动而又传神的形象中。《说卦》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在中国人心目中,天地乃宇宙万物的父母,而天道变化的化身,便是一条“自强不息”、“万物资始”的中国龙。
在《周易》对天道运行的描绘里,从萌生之初的“潜龙勿用”、“见龙在田”,直到龙腾九五的“飞龙在天”、“亢龙有悔”,莫非显现为龙的身姿。他“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特立独行而又确乎不拔,自强不息而又克制谨慎。既有“刚健中正”、“进德修业”的崇高品格,又有“知进知退”、“与时偕行”的卓越智慧。惟其大德所在,可以把握自然规律,通达万物之情。于是,让这个世界“云行雨施,品物流行”,让生命生机勃勃、生生不息,而又“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一切各得其所,顺其自然。他的终极理想,是让这个世界“保合太和,乃利贞”,开创和谐清明的太平世界。“首出庶物,万国咸宁”,把天道自然化作人文理想。
在中国人看来,真正的龙是人,是他赐予了生命的我们——龙的传人。董子说:“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是为《周易》“三才之道”。程子所谓“天地无心,而以生物为心”,宇宙的精神就在于尊重生命、成就生命、永葆生命,唯人类为其灵长,能够“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让世界从洪荒中走向“天下文明”,成就朗朗乾坤。可见,中国龙威武的身姿里,怀揣着一颗博爱的心:是为“仁者爱人”,“仁者人也”,大而“万物一体”,“民胞物与”。中国人把它叫做仁,叫做善,叫做中,以此作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价值与方法,成就天空般广阔的文化胸怀。与西方世界口吐烈火的恶龙,从来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如今住在地球村里的我们,需要与全世界一道,重新认识中国龙。我相信,当人们认识了中国龙,也便重新认识了他的子孙,读懂了他的故事。
黄帝纪元四七廿一年正月思农于海右鹊华堂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