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的汉字
张玉庭
我们的汉字十分有趣,妙用字音字形在人际交际中大展宏图的故事,也一个比一个生动。
古时候有个叫杨溥的孩子,与体弱多病的父亲相依为命。有一年雨水挺大,为了防止水患,县里出了告示,要求每家出一男丁上河边筑堤,杨溥的父亲也在应征之列。杨溥知道父亲体弱多病不堪劳累,就亲自来到县衙为父亲求情。县令见杨溥年少机智,挺喜欢他,但轻易让杨父回家又多有不妥,于是对他说:“每家出一男丁,此乃规矩。但本官见你小小年纪就有如此孝心,有意放你父回家,这样吧!我出一上联你来对,如能对出下联,则立即带你父回家,如对不出来,则你父必须上河堤----休怪本官无情。”说着出了上联:“四口同圖,内口皆由外口管”(注:繁体的“图”写做“圖”,大口内有三个小口)不料话音刚落,小小杨溥就立即对出了下联;“五人共傘,小人全靠大人遮。”(注:繁体的“伞”写做“傘”,大人下有四个小人)见孩子伶牙利嘴且语意双关,县令也只好践约,让孩子带走了多病的父亲。
让我们再看两个例子。
明代的解缙是个极聪明的孩子,一向反应神速,出口成章。一次,几个老大臣意欲为难他,曾故意出了一联让他对,联曰:“二猿断木深山中,小猴子也敢对人锯。”解缙一听就明白,这是在骂自已是个“对句的小猴子”,于是立刻笑眯眯地对出了下联:“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牲怎能出蹄。”意即:既然你们骂我是“小猴子”,我就骂你们是“老畜牲”,既然你们说我不能“对锯”(对句),我就说你们不能“出蹄”(出题)。果然,几位老大臣听了,脸上红一块白一块,一时间显得狼狈之极。
还有个民间故事。一次,番王派人送来战书,是一则对联的上联,还狂妄地说:“除非你们对得出下联,否则立刻兴兵南下!”那么,这是一幅怎样的对联呢?曰“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单戈便战”,意即他们出征的将是八位大王,此八王个个身怀绝技本领非凡,而且,把“单”“戈”二字合在一起,正好是繁写体的“战”(戦)字。那么,岳家军是怎么对的呢?请看他们的下联:“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合手定拿!”意即:什么八大王!什么王王在上!分明是四个小鬼!鬼鬼犯边!且把“合”“手”合在一起,正好是个捉拿归案的“拿”字!细品其联,果然合情合理。不信请看“魑魅魉魉”四字,四个鬼字果然皆在字的一边,岂不是“鬼犯犯边”?“合手”不仅是个“拿”字,而且是个抬手就到且极自在极有把握的动作--意即战胜你们实在是十拿九稳不在话下。果然,这个极漂亮极有气魄的下联给了番邦一个毫不客气的警告,番邦见岳家军防范严密,也就果然不敢轻举妄动。
B
让我们再看一位聪明的李老师是怎么样妙用汉字讲课的。
如:古代地方官的官名儿挺有趣,有的带一个“知”字,如知府、知县、知州,也有的带个“牧”字,如徐州牧、南阳牧、寿县牧。
这是什么意思?请听李老师的解释。
他是这么说的:“知”与“牧”相比,“知”字用得很有道理,为什么?因为“知州知州” 就是了解了那个州,“知县知县”就是熟悉了那个县,你想啊!要是对那个府、那个州、那个县的情况一无所知,能当得好地方官吗?如此看来,在这个看似普通的“知”字中,包含着一个极其可贵的思想,这就是努力熟悉一切情况,真正做到心中有数。而且事实证明,凡是这样做的官员,大多在历史上留下了较好的名声。让我们再分析“牧”字,从字形上看,“牧”的左侧是“牛”,右侧则是一只高举皮鞭的人手,意思是说,当官的就是“放牧牛羊”的挥舞着鞭子的人,老百姓则是正被驱赶着的“猪马牛羊”,只要细细地想一想这个“牧”字,就不难看出封建时代对普通老百姓的轻视。
妙!说得真妙!于是听着听着,大家全都佩服地点了点头。
还有,李老师上语文课,特别善于出谜语。那些生动的字谜,一个比一个巧妙。
比如,有一天讲到春天的“春”字,他曾出了一个这样的字谜。他是这样问的:“秦北晋南,这是什么字?”见大家一时没猜到,他又提示了一句:“秦是指古代的陕西,晋是山西省的简称,注意,把秦字的北半边与晋字的南半边加在一起,想一想,这是什么字?”一句话提醒了大家,大家立刻回答:“这是春字。”于是李老师笑了,快活得像个孩子。
还有一次讲到离骚的“骚”字,怕大家记不住这个字形复杂的字,他又出了个字谜,谜面是:“一边太大,一边太小;一边会蹦,一边会跑;一边咬人,一边吃草。”然后笑眯眯地对我们说:“记住,谜底就是骚字。”大家立刻笑了,不是吗?马的确很大,跳蚤的确很小,马的确会跑,跳蚤的确会跳,跳蚤的确咬人,马却的确吃草。老师这么一说,大家立刻记住了这个古怪的“骚”字。
就为了这,大家还悄悄地给李老师起了个美丽的绰号:字谜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