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古镇,别样的美学意蕴
作者:张泽新
人呐,真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身处乡村时,曾无比向往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拼命地逃离乡村;而当置身现代城市久了,厌倦了飞速的车流、拥挤的街道、喧嚣的人群、琐碎的生活时,又无比欣羡大自然的质朴、纯净、自由和温馨,渴望返朴归真,开始追寻生活的安宁,乐享时光的悠然。
于是,古镇成了众多城里人趋之若鹜的地方。看的古镇多了,便发觉好多古镇曾经的朴实被商业的外壳所包裹,精于包装,过于绚烂,拙于矫情,失去了原有的本真与宁静,而镇远古镇却以其从容沉稳的恬淡和原始古朴的特质,集历史韵味与山水美景于一城的完美融合,让我心动和难忘。
“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是对镇远古镇地形地貌的形象概括。镇远坐拥山水,山雄水美,群山耸翠,诸水流青,是隐藏在贵州黔东南大山深处的另类江南水乡。一条㵲阳河穿城而过,蜿蜒而下,以曼妙的S形将古镇分成南北两岸,北岸为旧府城,是过去的行政中心,南岸为旧卫城,是过去屯兵守卫的地方。河水碧绿、澄澈、静谧,轻盈流动,灵气十足。河面宽广犹如湖面,两岸绿水青山,瀑布与泉水从山间缝隙喷涌而下,俨然顽皮的精灵跃然山间。山水城浑然一体,倒影成画。一条河,两座城,风光无限,恰是江南,胜过江南,无怪乎人们称其为“东方威尼斯”。站在石屏山上俯瞰,整个古镇像极了一幅生在山水中的太极八卦图,南北两端的府城和卫城恰如太极图上的阴阳两点,因而成就了这与众不同、超凡脱俗、天造地设的“太极古城”,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历史对这里的格外垂青。
镇远古镇具有千年军商古城堡之美称,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和驿站,是一个多元文化融合的古城,汉族与侗族苗族等20多个少数民族和睦相处,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闽粤文化、土著文化与域外文化交汇交融,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极为宽容的文化。这里既是多民族、多宗教、多社会的博物馆,又是中国山地贴崖建筑文化的活化石,被专家称为“世界文化保护圈”,是探秘中国古老文化的绝好胜地。
镇远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生活。在镇远江古乡杨家溪发掘的古生物“始海百合”化石,距今已有5.3亿年,被称为地球上最早的“先民”。自秦昭王30年设县开始,镇远迄今已有2280多年的置县历史,占据中华文明的一半光阴,是云贵高原上历史最悠久的名城。这里自古是西南重镇,兵家必争之地,是湘楚入滇黔的重要通道,素有“滇楚锁钥、黔东门户”之称,历史上曾屯兵2.8万人。镇远又是我国西通缅甸、印度等南亚国家的“南方丝绸之路”要津,明清时期,镇远为政治、军事、商业、文化的“西南大都会”。因为底蕴深厚,文化荟萃,历代许多名人如王阳明、张三丰、林则徐、邹一桂、何昭基、李烈钧、冯玉祥等,都曾在这里留下诗篇和墨迹。
镇远古镇并不大,仅有3.1平方千米的范围。如果用脚步去丈量从新大桥至祝圣桥这段核心景区,也许只需花大几个小时便可逛完。但在悠悠的历史长河中,镇远积淀了许许多多的历史遗存、道观寺庙、亭台楼阁、祠堂会馆、津桥码头、古泉古井、古巷民居。相关资料显示,这里有楼、阁、宇、寺、庙、祠、馆等古建筑50余座,古民宅33座,古码头12座,古巷道8条,古驿道5条,名胜古迹多达200多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可以说,镇远古城是一个完全由名胜古迹集成的“传统文化迷宫”。
古代一座城市的兴旺发达,离不开水运资源带来的红利,镇远也不例外。一条江河就是一部历史,镇远的发展变迁,离不开㵲水。历史上的镇远,水上交通功能突出。据说,镇远因群山环绕,终年难见光照,所以当地人称这条穿城而过的河流为无阳河。后因水运发达,商贾云集,经济繁荣,民安物阜,镇远城内夜夜笙箫,歌舞升平,便改名为㵲阳河。《儒林外史》第四十三回中有大量描写镇远的文字,作者吴敬梓就把镇远誉为“歌舞地”,形象地概括了镇远所具有的神韵。所以,有人形象地描述镇远“曾是夜郎秦淮河,俨然清明上河图”。从流传的一句顺口溜里,也可足见镇远当时的繁华:“镇远街,人挤人,挑窑罐的被撞破,担桐油的挤不出城。”
沧海桑田,世纪更迭。由于地域狭窄和交通的变迁,镇远的政治中心地位已然失却。如今,它像一位不再显赫的贵族,但眉宇间仍气宇非凡。州府搬迁了,却搬不走钟灵毓秀的山水;繁忙的现代差事减少了,却减不掉成百上千的文物古迹。
码头是水陆交通的衔接点,是镇远的一大特征,标志着这座古城曾经是交通枢纽。卫城有五座码头,府城有七座码头,这些码头系着街道,系着小巷,系着深宅大院,系着兵营关卡,让镇远人凭着㵲阳河通向长江,通向大海。这些昔日八大商帮巨贾的专营码头,诉说着镇远当年水上贸易的繁华旧梦。大河关码头明清时期设有厘金局,相当于如今的海关和税务部门合署办公的地方,凡过往货船都要在此报关纳税,同时领取关防通牒,以便过关通行。据说,当年这里征收的税款占贵州税收的三分之一,居前五位。遥想当年,每当太阳西斜,上下入城的船只熙熙攘攘,争向码头靠拢,抛锚叮铛声、卸货吆喝声,交汇成一种都市特有的大合唱。有史料记载,明清时期的㵲阳河上港湾歧出,码头相望,两岸茶楼酒肆鳞次栉比,戏楼宫观以及封火墙的翘角飞檐倒映在这一脉清波的水面上。镇远的繁荣景象早已蜚声海外,清朝末年,法国曾发行一张明信片,图片里的船只密密麻麻排列两岸,整条河流被一分为三,一分河水,二分船舶,就是那个年代镇远古城河运繁忙的真实写照。
行于镇远古城,茶楼酒肆,店铺林立,彩旗飘飘。阁、栈、府,院、第、堂、宫,随处可见。㵲阳河畔枕河而居的人家并不是修建的苗家吊脚楼,而是更接近于徽派建筑的高墙飞檐,清一色窄窄的小楼连成一气,风格硬朗,非常契合古代军事重镇的身份。但真正打动我的,还是镇远独具特色的古巷古建。这里的每一条古巷、每一块石板、每一块青砖、每一个建筑,都记载着历史的遗迹,诉说着千年古镇的沧桑。
在镇远的主街上,能看到很多的小巷子,比如石牌坊巷、四方井巷、复兴巷、仁寿巷、冲子巷、米码头巷、紫宝阁巷、陈家井巷。这些交叉衔连、互相通达的巷子,组成了镇远古城生生不息的血脉。一脚迈进去,发现处处都是古风遗韵,仿佛跨越时空,来到了两个世界。古巷幽长深邃,全然没有街上车水马龙的喧嚣。迎着细碎的阳光,满满的古朴印入眼帘,不由自主地让人静下心来,那种心灵上的沉淀慢慢弥散开来。这里的巷子,背靠入云的石屏山,面对幽宁的㵲阳河,沿山而建,就势成路,爬坡上坎,拐弯抹角,巷中有巷,巷侧有沟,巷对码头,巷连宅院,幽静但不呆板,刻意江南水乡的秀色却无江南巷道迷宫的困惑,会意山城曲巷的蜿蜒却又创造着闹市取静的奇迹。
古巷道中的古井遍布全程,形状各异,有圆有方。有的形如猪槽,有清澈见底的自然浅井,也有深达丈余的吊井。较有名的四方井、猪槽井、琵琶井、陈家井、园觉井、南门沟味井等。古井春夏秋冬盛泽不涸。
背依石屏山的巷子内,是镇远古城诸多民宅的所在地,鳞次栉比的居民住宅、官邸、寺庙,都是顺着山体,从山脚逐渐往山顶方向蔓延建造。建筑风格独特,古朴典雅,融合了明清时期的各种建筑风格。一座座深宅大院依山建筑,均为四合院结构,既重现了江南庭院的风貌,又体现出山地建筑的布局;即有堡垒式的森严,又有商贾大户的豪气。大多正屋稳坐山腰坪地,天井低出正屋屋基十数级台阶,天井四周建木楼回廊,外围高大的封火墙,墙腰开窗。这些建筑是木石结构的完美结合,小处可见精雕细刻的花草鱼虫,大处则显挥洒自如的豪放,它们是各民族文化交汇融合的历史见证,是明清时代“西南大都会”人们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又表现出商人财源通达的商业理念。江南与山地的完美结合,使镇远的民居成为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
古巷的屋舍,门大多偏离道路,侧向而开,可谓真正的“邪门歪道”。其实,这是镇远特有的建筑风格。据说,这种人为偏离,是遵从风水说法,大门不与小巷平行或垂直,小巷也决不与大厅正对,而是有意将门的朝向转一个角度,斜对着街道,即所谓“邪”(斜)道。如此一“歪”一“斜”,以南为尊,既可给主人带来富贵,同时还能财不外漏。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古建筑、古民居,大都保存完好,皆雕花檐角,粉墙黛瓦,精致门窗,细刻石墫。因此,这里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物保护巷,几乎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挂着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子。
这么多的古建筑,群聚在山坡上,不说建造上的艰巨,就连居民日常出门,都有一定的难度。为何镇远古城舍弃㵲阳河两岸的平地,都要建在半山腰呢?其实这跟㵲阳河有密切关系。过去,㵲阳河是一条未经整治的自然河流,每年汛期,上游来水凶猛,一到古城的平原地带,便会流速缓慢,并淤积起来。镇远的老人说,过去㵲阳河每年都会涨几次大水,山脚下的平地,便会成为泽国。人畜遭殃不说,临河的房屋也难以保住。所以,镇远的先民只得选择把自己的家园建在石屏山的高处。当然,现今的㵲阳河兴修了大批水利设施,不再像从前那样泛滥成灾,因此才有建在平地上的镇远新城,屹立于㵲阳河的两岸。
一条㵲阳河,既给镇远带来了大量的财富,也让外界对这座美丽的小镇产生觊觎之心。历史上,外敌、盗贼基本都会选择从㵲阳河顺流而下,攻打镇远。因为进入镇远的㵲阳河上有水军把守,因此想要进入镇远城,确实要花费很大的代价。于是,外敌、盗贼就从石屏山翻山进攻镇远,这样从石屏山的山顶,顺势而下,往往会让守军措手不及。
为了保护家园,镇远的先民在石屏山上筑起了一条2200米长的苗疆城垣,这条号称“江南塞外的长城”,全部用方正的青石砌成,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大约为公元1506年,前后花了十多年的时间,终于在石屏山的山顶建起一条蜿蜒的府城垣。古城垣每间隔一段,修有供卫兵驻守的垛口门洞。城墙居高临下,面对着㵲阳河的上游,石屏山南坡的任何风吹草动,在长城上均能一览无余。古长城便成为镇远古城重要的防御工事,为戍卫镇远起到了巨大的历史作用。在舞阳河的南岸,还有一条周长约三公里的卫城墙,它跟石屏山上的府城垣一起,构成了保护镇远的最原始的奇迹。
青龙洞是镇远古镇独特建筑风貌的最集中展示。名“青龙洞”,其实并非单纯指洞穴,而是对建在险峻逼仄的中河山青龙洞悬崖绝壁上一大片楼宇亭阁的统称。它始建于明洪武21年(公元1388年),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21000平方米,由青龙洞、祝圣桥、紫阳洞、中元禅院、万寿宫、香炉岩六部分共36座单体建筑组成。其中,祝圣桥、紫阳洞、中元禅院、万寿宫、四官殿、天后宫让我印象深刻。
横跨于㵲阳河的七孔半圆桥倒映在碧绿平静的河水中,宛然形成了一个个自然圆,直叫人赞叹这天塑人造的完美结合。这座桥是一座历经600多年历史沧桑,仅修建年代就长达240年的古桥,它动工于明洪武二年,完工于清雍正元年。据说因当时㵲阳河水泛滥,桥身数次被冲毁,所以它的桥墩是明代的,桥身是清代的。这座七孔拱桥,全由青石建造而成,是镇远古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竣工时正值康熙皇帝登位,为表祝贺故命名为“祝圣桥”。此桥一通,即成“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通道。抗战时期,大桥一度改作公路桥,济渡大兵车辆,奔赴前线。祝圣桥中央有一个三层三檐八角攒尖顶楼阁建筑,被称为“状元楼”、“魁星阁”。阁楼的一幅经典对联颇有内涵:“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去;劈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向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史实: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六月,曾经有缅甸的象队驮着货物赴京朝贡从这座桥上经过,足以证明镇远昔日曾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水陆通衢。有人说,镇远之所以人才辈出,就得了祝圣桥上魁星阁的风水。此楼建成十年后,贵州果然破天荒地出了两个状元。据记载,清代镇远出了举人240名,进士44名,武举人94名。
紫阳洞又称紫阳书院,是专门为纪念宋代理学大师朱熹(号紫阳先生)和弘扬儒学而修建。历史上,宋代大儒朱熹曾在此讲学。紫阳洞的建筑特点是,每个建筑都没有地基,全是倚靠在山石上,以支木架梁作为基础而修造。
中元禅院与中元洞有关,据说它曾是道教祖师张三丰的修炼之所。其建筑风格是典型的传统佛道融合。山门由两块巨石斜搭形成,前院的古树“月月桂”非常稀有,至今没有专家能确定它的种属。禅院中的望星楼、独柱亭都使用了十分巧妙的建筑手法:望星楼没有任何平地做基础,而是建在锥形崖体上;独柱亭的基础只是一根木柱。
万寿宫又称江西会馆,是镇远八大会馆之一。那时的江西商人因以瓷器与桐油发家,生意旺盛,财大气粗,便把会馆建在了背山面水称为风水宝地的青龙洞,位置刚好处于河流的拐角之处,意为聚财敛福之地。会馆由戏楼、杨泗将军殿、许真君殿和文公祠等建筑组成。其中,宫门牌楼“水德灵长”横额两侧的两块砖雕,将近万平方米的青龙洞、中元洞、紫阳洞、万寿宫四组古建筑群,以微雕的形式刻在130×450厘米的砖面上,不仅技艺高超,而且令万寿宫别开生面。
在峭壁上,矗立着一座上下三层吊脚楼式的建筑,就是四官殿,供奉着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四位名将。他们都是战国时期声名显赫的战将,被尊为镇城之神。前两位秦将跟后两位赵将生前没少拼杀,身后却共处一室受着军士们的崇拜。好多游人觉得不可思议。我想,镇远作为一个曾经的军事重镇,这里的人们骨子里应该流淌着尚武的文化血液,只要是战场英雄,都会给予足够的敬重,这可能正是镇远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包容性的一种有力证明。
面朝㵲阳河的天后宫同样是一处耐人寻味的景点。其特别之处在于,它地处内陆,远离大海,却祭祀海神,而且将闽南建筑风格与苗、侗吊脚楼建筑风格结合在一起。天后为海神,是中国沿海省份百姓普遍信仰的神灵。由于船只经㵲水、沅水达洞庭湖通长江而至沿海,所以很多福建商人来镇远居住,在远离大海的高原内陆修建了这座天后宫,也称“福建会馆”,除了“乡情召唤”外,似乎也表达了对海边故乡的思念。
总体而言,青龙洞整个建筑群依河而建,覆洞而镶,面水而立,贴壁凌空,勾心斗角,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巧夺天工。阁楼凌空高挂,曲廊回旋有致,亭台交通相连,古树葱郁诱人,既显园林韵致,又具寺院风格,宛如一组匠心独运的巨型浮雕,又似一幅挂在㵲阳河畔高山上的山水长卷。它是将建筑艺术、雕刻艺术与自然风光完美结合的艺术珍品,为江南汉地建筑与西南少数民族山地建筑文化相结合的绝妙典范,属贵州省规模最大的寺院建筑群落。它与山西悬空寺、甘肃麦积山并称中国古代三大“空中建筑”。
青龙洞古建筑群的独特之处并非全在它倚山而建凌空高峙的造势,还在于它曾经是儒、道、佛三教文化的传播之地、共存之所,使中国古代人们祭拜的各路神仙在此都有栖息之地。文化学者余秋雨来到镇远游览青龙洞后,不禁感叹镇远是“诸神的狂欢地”。而这样的胜景在别处恐怕很难看到。一般而言,道不同不相为谋。儒道佛三教向来都是各立门户、各分山头的,大凡和尚占了山头,道士就得另外开灶。然而,在青龙洞却能看到儒道佛三教共处一地、和谐相处的景象。青龙洞把儒、释(佛)、道三教融汇在一起,既有道教的道观、庙堂,又有佛教的佛殿、经楼,也有儒家的书院、考祠。我想,这里的三教应该不是同时产生的,可能是一个教派走了,另外一个教派随之而来,先是一得道高僧来此建庙诵经,后来张三丰在此建殿修炼,紧接着王阳明到此祭孔授业。鼎盛时期的青龙洞,问佛者甚,悟道者众,鸿儒纷沓。所以,我比较相信一位学者对此做出的合理诠释:“教虽三分,道乃归一”。青龙洞因多种文化的汇聚,成为镇远文化的缩影,镇远古镇也因此显示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博大包容的文化胸怀。
㵲阳河的夜景也是镇远的一大特色,它有着摄人魂魄的美丽。夜幕降临,华灯闪烁,流光溢彩,金碧辉煌。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下,两岸楼台流霓彩,一江灯火照天明。镇远古城成了天上人间,仿佛披上了镭射外衣,异常华丽,充满魅力。静水流深的㵲阳河更加妩媚动人,碧水夜色,姿态万千,春江渔火,诗意盎然。我躺在临水而居的客栈阳台靠椅上,静静地吹着温柔的晚风,痴痴地望着焕彩的河面,听着苗歌优美的旋律,看着游船悠然地行进,十分舒适地享受着这份难得的惬意。
由是观之,镇远,是一个历史文化与自然美景并存的地方,是一个豪迈大气与诗意盎然兼有的所在。说镇远古镇是“完美的山水古城,难得的度假胜地”,一点都不假;说镇远古镇是一幅“朴素中见珍奇,淡雅中显神韵”的水墨画,一点不过誉。镇远之行,更坚定了我继续游走的信念:外面的空气多清新,只有去过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多精彩,只有看过才明白。
【作者简介】
张泽新,湖北省作协会员,仙桃市作协副主席兼党支部副书记,仙桃市孔子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一代人杰张难先》《说痴道怪》《沔水廉思录》等著述七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