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人间人似玉 灯烧月下月如银”
——元宵节的内涵与文化
林占东
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年俗中的最后一个重要节令,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国农历将正月称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由于正月十五是一年之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是一元复始、大地春回的夜晚,所以正月十五取名为“元宵节” 。又由于正月十五有张灯结彩、猜灯谜的习俗,所以元宵节又名之为“灯节”。此外元宵节还被称为正月半、上元节、小正月、元夕节等。
元宵节的起源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汉武帝太一神祭祀起源说。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汉武帝时期,“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在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史记·乐书》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童男童女七十人俱歌。”这段文字反映了正月十五祭祀“太一神”的活动情况。
第二种说法是佛教起源说。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汉明帝时期,其兴起与佛教东传有关。《僧史略·汉法本传》云:“西域十二月三十日,乃中国正月之望,谓之大神农变月。汉明帝令烧灯,以表佛法大明。”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的神威,灯火可以破除人世的黑暗,呈现佛的光明,去除众生烦恼。唐朝时中外交流加强,佛教大兴,西方来的佛教徒广泛宣传“神灯佛火”,于是佛家灯火遍布民间。
第三种说法是道教“三元说”。农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从唐代起,元宵节张灯结彩成为法定之事。
元宵节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习俗是中国民俗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元宵节的主题,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的话,那就是一个“闹”字,正所谓“正月十五闹元宵”。所以民俗活动有赏花灯、猜灯谜、吃元宵等,民俗表演有舞龙灯、踩高跷、划旱船等。元宵节又是中国春节年俗活动的压台戏:正月十五日夜晚,天上一轮明月高悬,地上万盏彩灯亮眼,人们吃元宵、观灯会、猜灯谜、舞龙灯……一起游乐赏玩,和乐融融,其欢乐、热闹、喜庆的氛围,表达着人们对生活团圆、日子红火、幸福美满的祈盼和追求。
正月十五晚上吃元宵、闹元宵是元宵节习俗的重要内容。“元宵”也称“汤圆”,明朝末年的《明宫史》记北京上元节“吃元宵其制法,用糯米细面,内用核桃仁、白糖为果馅,水滚成如核桃大,即江南所称汤圆者”。汤圆此名至今盛行于南方,而元宵之称不仅流行于北方,还广及于南方。元宵是节令食物,寓意团圆美满,表达了人们对阖家团圆的美好期许。
元宵和汤圆的寓意是相同的,但在做法和用料上还是有区别的:北方是“滚”元宵,南方则是“包”汤圆,一个是用干粉粘,一个是用湿粉包 ;元宵多是甜馅,汤圆则甜、咸、荤、素馅都有,甜馅有桂花白糖、山楂白糖、什锦、豆沙、芝麻、花生等,荤馅、咸馅有猪肉馅,素馅有芥、蒜、韭、姜组成的五辛元宵,表示勤劳、长久、向上的寓意 ,食用时煮、蒸、煎、炸都可以。元宵不仅因地域不同而不同外,就是不同的人做的元宵的味道也不相同:清朝康熙年间诗人符曾的《上元竹枝词》云:“桂花香馅襄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诗中所吟咏的就是当时当地鼎鼎大名的马家元宵。
吃过元宵以后,人们还要闹元宵:赏月观灯猜谜,燃放烟花爆竹,观看高桥秧歌,欣赏舞龙舞狮,把春节的禁忌全部破除,欢欣鼓舞,欢天喜地,合家团聚,共庆佳节。正如童谣唱到:元宵节,月亮圆,圆圆元宵黏又甜。观花灯,踩高跷,大街小巷真热闹。
赏花灯、猜灯谜是元宵节重要的民俗活动。在正月十五到来之前,大街小巷就挂上了灯笼,到处花团锦簇、灯光摇曳,到正月十五晚上达到高潮,有宫灯、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吸引着大量百姓前来观赏;花灯罩上还写有很多谜语,供游人来猜。灯谜出现于宋朝,成熟于明清。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谐讔》称:“自魏代以来,颇非俳优,而君子嘲隐,化为谜语。”宋末元初周密创作的《武林旧事》“灯品”中记载:“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清代文士顾禄著述的《清嘉录》记录了当年苏州元宵节猜灯谜的情景:“好事者巧作隐语,拈诸灯。灯一面覆壁,三面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这些记述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春节期间有挂灯笼的习俗:灯笼与神有关,被赋予很多象征意义。古代人们为了驱逐黑暗带来的恐惧,灯笼便衍生出具有驱魔降福、祈许光明之意;闽南语中的“灯”与“丁”发音相近,灯笼便也赋予求子添丁、求取功名、求得平安之意;人们还通过“放天灯”祈福许愿,所以又称天灯为“祈福灯”或“平安灯”,希望天灯能上达天庭,带给人们无限的希望和光明。
舞龙灯、舞狮子也是元宵节的重要民俗活动。舞龙灯又称耍龙灯或龙舞:高高的龙头,长长的龙身,伴随着锣鼓点,蜿蜒游走,翻腾起伏,龙身灯光闪烁,龙体流光溢彩,景象十分壮观。 宋代词人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描述了元宵节盛况:“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也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助兴。“狮子舞”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舞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表演者在锣鼓音乐下,装扮成狮子的样子,做出狮子的各种形态和动作。中国民俗传统认为舞狮可以驱邪辟鬼。所以每逢重大喜庆节日都喜欢用敲锣打鼓舞狮来助兴助庆,这已经成为一个传统。
踩高跷、划旱船是元宵节民俗活动的又一重要内容。踩高跷是一种民间盛行的群体性的技艺表演,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 ,《列子·说符》篇记载:“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这是古代关于高桥的最早记述。划旱船也称跑旱船,民间传说是因为纪念治水有功而产生的民俗活动。“旱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旱船”的船手一般由姑娘、媳妇扮演,手里拿着桨,做划船的姿势,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模拟在水中起伏、颠簸之状,表演者一面奔跑,一面唱着地方小调……象征着人们在新的一年里克服困难,安然抵达终点,祈求好运。
元宵节的风俗习惯与文化文学结下深厚渊源,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写下了关于元宵节的大量诗篇:
唐朝张祜《正月十五夜灯》“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地京。三百内人连袖舞,一进天上著洞声。”诗意是:元宵佳节,千家万户走出家门,街上亮起无数花灯,整个京都好像都震动了。无数的宫女尽情的欢跳并连续地舞袖,人间的歌舞乐声一直冲到云霄传到天上。这首诗极言元宵节歌舞的热闹和盛大,以及街上人数的众多和声音直达云霄的洪大,表现出元宵节场面壮观,气象恢宏。
宋代诗人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诗意是:去年元宵节的时候,花市被灯光照的如同白昼,与佳人相约在黄昏之后、月上柳梢头之时,同叙衷肠。今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时,月光与灯光仍然同去年一样。但是再也看不到去年的故人,相思的泪水沾湿了春衫的衣袖。通过主人公对去年今日的往事回忆,抒写了物是人非之感。既写出了伊人的美丽和当日相恋的温馨甜蜜,又道出了今日伊人不见的怅惘和忧伤。
明代诗人唐寅《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诗意是:这样的夜晚,如果只有灿烂的灯光,而缺少皎洁的月光,那么就没有什么可以尽兴的;这样的夜晚,如果只有皎洁的月光,没有灿烂的灯光,那么就没有什么成为春天的。春天迈着轻盈的脚步来到人间,美人如花似玉;彩灯带着欢欣的笑意燃烧月下,月亮如水似银。满街的珠宝翡翠在灯光下闪耀,那是村女在春游;歌声嘹亮,笙管悠扬,那是小伙在赛社神。如果你不尽兴地游玩,开怀大笑,怎么对得起这样的吉日良辰?意在劝导人们尽情玩耍,破处禁忌,释放活力,一起迎接美好的春天。
清代诗人李调元《元宵》:“元宵争看采莲船,宝马香车拾坠钿;风雨夜深人散尽,孤灯犹唤卖汤元。”,元宵节人们争着去看采莲船,游人如织,花灯挂满;人们簇拥在宝马香车旁边,争相拾取那些抛洒的铜钱。夜深了,起了风,下了雨,人群散尽;只有那挑盏孤灯的人,还在叫喊着卖汤元。这首诗前两句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气氛和场面,后两句描写了下层劳动人民的辛苦。这种对比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对所处社会环境的无可奈何和对普通民众的同情怜悯。
元宵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民俗活动、民俗表演以及民俗饮食意在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事物是“灯”,活动与表演最突出的特点是“闹”,最具核心内容的文化内涵是“圆”,元宵节的寓意是“吉祥如意、合家团圆”,这些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
2024.02.22
作者简介:林占东,内蒙赤峰人,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对文学历史哲学及国学经典稍有偏爱,不时写一点文字,来抒发内心感受。先后在《文苑》《田园》《山河》等纸质报刊和《中国诗歌文学精品》《作家美文》《锡伯河文学》《凤凰城文学》《作家》《红豆原创文学》《世界文学传媒》等公众号平台以及深圳头条、广州头条、北京头条上发表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