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批诗坛的“裹脚布”认知
作者:伍玉龙

《作品与争鸣》诗词平台顾名思义就是以争鸣和辩论为主打方向的专业性诗词论坛。批评不自由,则褒扬无意义,本着事越说越清,理越辩越明的原则,本平台的辩论氛围,辩论内容,辩论尺度以及辩论参与者均为行业之最。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原因,本人对参与和我直接辩论的诗友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
1,没有一定品德和素质的不与其辩论。2,没有一定逻辑和辩才的不与其辩论。3,没有一定诗词水平的人不与其辩论。4,没有取得辩论资格证书的不予辩论。
然而今天,春节大酬宾,我临时决定增加几位辩论者,为他们破例颁发辩论资格证书,让他们也有资格参与辩论,免得整天在我的文章后面的留言处说三道四。而事实上,出于言论自由的目的,也应该给他们以足够的平等和尊重。
获得这批辩论资格证书的诗友他们的网名依次是,守拙,春南,李延贝,巴蜀渔隐,红日正照,冷月无痕,我是你爹, 我是你爷等几位。不管他们出于什么目的,用的真名还是网名?是想占便宜打击报复还是另有目的,我今天都会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客客气气,就事论事地予以专文答复。
值得说明的是,本次扩编不是以上提到的几位诗词水平有多高,见识有多广,而是因为他们很奇葩,在我的文章后留有颠覆正常人三观的错误言论,错误认识,错误做法。从表面上看,他们的错误认知很是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酸腐固执被当成遵循传统,涩典华词被当成知识渊博,而平实淡雅的诗词风格反被他们认为是浮浅和打油,接地气更是被认为没有必要,本应该,也可能被更大范围普及和推广的格律诗词硬是被他们纳入“小众化”范围。如此林林总总的症候,为了方便起见我给他们统一起了个名字叫“裹脚布”认知。而现在的事实情况是,这种“裹脚布”认知大有误人子弟反得其赞的趋势。基于这点,我今天必须就此和他们好好掰扯掰扯。
大家可能都觉得我爱怼人,但了解我的人都应该知道我怼人的原则。一般来说,我怼的人有这么几种,
1,满瓶子不响半瓶子摇的狂妄之徒。2,总是以自己为正统的所谓专家。
3,出言不逊,打破自由辩论底线的文化流氓。我的处理方式向来都是遇弱则弱,遇强则强。我的措辞强度也会根据对方的态度而定,绝不顾忌他们的身份,地位,名望,性别以及水准。
好了,现在谈主题。逐一细谈他们在我的文章后面留下来的“裹脚布”内容。主要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打油论口口声声别人打油,被醋酸腐蚀坏的大脑里全是不屑与轻蔑。岂不知油也不是随便打的,谁都能打的,谁都能打好的。如祖师爷张打油的《咏雪》: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全诗没有提一个“雪”字却将雪景描绘得有声有色,淋漓尽致。再如山东军阀张宗昌的《游蓬莱阁》:好个蓬莱阁,他妈真不错。神仙能到的,俺也坐一坐。靠窗摆下酒,对海唱高歌。来来猜几拳,舅子怕喝多。爽快人写爽快诗,不装逼,不做作,豪情满满,趣味盎然。
再如鄙人发表于《赤水诗联》2022年第三期上的:
大床自述两米长宽呈四方,靠墙横卧正中央。
南山好木雕鸾背,北海龙筋是曲簧。
天织彩虹棉锦细,地铺绒羽梦都香。
主人每有失眠夜,使我身心俱受伤。
本人发表在《中州诗词》2021年第3期上的:
咬舌戏吟
几日清贫不动荤,馋牙咬嘴血淋淋。
齿唇相斗兵戈见,将相失和敌我分。
煮豆曾闻兄害弟,进食堪比火烧云。
距离非等感情尺,余地多多好做人。
诗友赵世斌2023年12月发表在《中华诗词》上的:
题“人”字书法展
铺开宣纸觉天宽,落笔情多墨不干。
撇捺支撑吟岁月,写人容易做人难。
诗友李云峰2023年2月发表在《中华诗词》上的:
母亲节
柴米油盐酱醋茶,相夫教子苦持家。
今生只要妈妈在,多大我们都是娃。
还有这首忘了作者姓名的:
陪孙孙捉迷藏
弯下腰来俯下身,孩童堆里笑容亲。
迷藏捉住儿时我,找到当年那份真。
看到这些作品还有什么好说的?人家打油却能上大刊,却有人看,却有市场。你们倒是写呀,只怕是写的东西没人看,书商都不愿意发表。要知道猴精猴精的书商最了解村头厕所里的用纸情况,他们是吃这口饭的,比谁都有发言权。
其实,我更希望的是“打油”也是一种快捷灵动的写作手法,而不是水平高低的评判标准。诗词存在的意义有好多种,诗词的审美同样也应该有好多种,多元化发展是个不错的选择。就算是打油也得需要油料,韭菜油菜你都分不清,用柿子酿出来的那叫醋而不是油。写不出来还强词夺理说是不屑写不想写的人无权评判葡萄的酸甜问题。一句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放到市场比比看,市面上有人喜欢的东西就一定有其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
二,诗词小众化
故步自封于几个人的小圈子,你吹我,我捧你,相互抬举,乐此不疲。关于这点我是有证据的,请看下面的一段阿谀奉承之词:
老师遣词谋篇,清丽脱俗,凄婉可诵。上承齐梁风骨、下启唐宋风流,一振八代文风。时下不多见,大象之浑圆,格调之雄秀,见之一时如枕石听泉,一时如啸月吟风。飘飘然如沐春风,使人如痴如醉,不能自拔。该诗开一代宗师先河,细细读来,顿觉齿颊留香,沁人心脾。若非行万里之路,驾五乘之车断不能为也。早读可以醒世,晚诵能得忘忧。呜呼,此句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观。。。雄文足以传世,雅意正好流芳。
好家伙,瞧瞧这夸人的气势,不知道是在夸别人还是显摆自己。但却人人爱听。因为没有具体内容解析,似乎套在任何人头上都合适。由此可见诗词界拍马溜须风气之严重。
我早说过,研究文物和买票欣赏文物是两种人去做的两种事情,这个社会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人人都是考古学家。事实上任何行业到了顶层都存在小众化现象,问题是提出小众化观点的这些人未必都具有小众化人物的专业水准。本来可以各人把各自的事情做到极致,做研究是做研究的人该去做的事情,他们研究甲骨文,懂得甲骨文,但他们的论著为什么不用甲骨文去写,去发表?我们绝大部分的人只是喜欢诗词而已,或言志或抒情,或交流或记事,真的没有必要刻意去搞得那么文绉绉,酸溜溜的,没有必要追求那种所谓的高大上。如果持这种观点的人真的不在乎读者的群体和感受,真的只是写给自己看,那么他们又何必频繁发朋友圈,发专辑,甚至就此还与别人吵得不共戴天?他们干嘛不写好后一个人钻进被窝里偷偷欣赏,偷偷去乐?总之一句话,说小众化的人其实根本就不是小众化的料,他们只是想借小众化的圈子抬高自己而已。试想一下,哪个真正的专家学者有时间在群里整天显摆自己?
三,大谈中庸之道
有一个叫春南的诗友在我的文章后面留言,大概的意思是嫌小编我或是该文的作者落日长河先生不该言语激横,满身戾气,还说文贵含蓄,人贵中庸,希望我们少一些愤世嫉俗。说句实在话,上面这些所谓的毛病我只同意文贵含蓄这条,而且还是部分同意,在有些特殊的情况下直抒胸臆也未尝不可。我们的身上到底有没有戾气,这些我们自己最清楚。如果我们写诗写文章失去了“语言激横”这点,您大概又会说我们文笔拖沓无力了。
至于您说的中庸之道,我认为又是在道德绑架我们。中庸之道说白了就是你糊弄我我糊弄你,就是口是心非,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难怪曹营诗群那个八面玲珑的曹掌柜在收到我情商不足的投诉时第一时间让我看截屏以视警告。再说了愤世嫉俗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坦坦荡荡做人,坦坦荡荡做事,喜怒哀溢于言表,嫉恶如仇,表里如一,有什么问题吗?中庸之道横行的社会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曾几何时,艺术圈,诗词圈,居然不讲人性,不讲个性,而去宣扬那些急功近利左右逢源的功利主义者,真的是让人背后一阵发凉。
最后以本人刚写好的这首杂感结束全文,并郑重提醒上面名单中的几位诗友随时随地参与辩论。
杂感
狭路相逢伍玉龙,胆囊俱破怕闻风。
中枪因是出头鸟,落地何须带箭弓。
我本千年坛里醋,君非一寸砚前童。
连篇累牍谁招惹,欲海流江只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