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曾远去的元宵节
作者/王伟光
诵读/小黎
儿时去小朋友家玩儿,邻居大娘正在打(削)土豆皮,然后放在茶盘里,准备晚饭炖酸菜。看着鸡蛋大小的土豆,感慨地说:“要是元宵多好啊”!听后我很发懵,不知道什么是元宵,根本没见过。在老人家的描述中,才有了模糊的印象,知道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直到八十年代才找到圆圆的、白白的、黏黏的、甜甜的感觉。
东北老家的元宵节很冷,时常伴有风雪,俗语:“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日”。都是好兆头,预示一年五谷丰登。农村的元宵节没有元宵,却有各种“灯”,称为“灯节”更为确切!院子里的红灯笼再次点亮,在木杆儿上迎风飘逸,与星月辉映,增添了节日气氛。“送灯”到“坟圈子”(坟茔地),祭奠先人,带去问候和温暖。所用灯都是自家做的,罐头瓶或钢笔水瓶,灌上煤油,安上捻儿和纸糊的灯罩,放在坟前,能亮到天明。荒凉寂静的坟茔地灯火通明,仿佛街市。
“撒灯”,用“谷瘪乎”(不成熟的谷子)拌煤油撒路灯,隔几米一小堆,从家门到大街,为先人回家照明。“躲灯”,新媳妇不能在婆家和娘家过十五,要到亲属家去过,习俗久远。“耍灯”,十五的晚上人们在锣鼓唢呐的秧歌调里舞灯,引来众人围观,儿时见的极少。寒冷关不住童趣,“磕头了”(细小的蜡烛)照亮的手提灯笼穿梭大街小巷,宛如星辰撒落。
过日子仔细的庄户人也潇洒一把,买一包红蜡烛,里外屋点上一支,一扫煤油灯的昏暗!用小水桶装满水,放上红纸,拿到外面冻一会儿,将水倒出后拿到屋里化,小桶形状的冰坨子脱落,红艳可爱,放在门口点上蜡烛,很喜庆。没有烟花焰火,过年时的“小洋鞭儿”(成连的小炮仗)尚有少许,拆开单个放,延长了孩子们幸福快乐的时光。十五的“井院儿”(井房子)很热闹,男女老少都来滚冰,平时饮牲口水槽子刨出的冻冰堆成山,人们从上面滚下来,笑声一片,寓意增寿祛灾。孩子们坐在“爬溜儿”(爬犁)上风驰电掣,撒下一串银铃声,偶尔翻车跌进雪里,毫不畏惧,搬起“爬溜儿”再滑。结束后抱几块冰回家,放在鸡架、猪圈,图个吉利。此时的泥草房里:看纸牌、打扑克、下军棋、车马炮、听收音机,休闲快乐。火炕、火盆、火热的节日,驱走严寒迎春风。
到了正月十五,过年的“好嚼货”(好吃的)扫荡殆尽,唯一的念想就是厨房里的一坛子荤油和屋外冰雪里冻着的猪头、猪爪儿、猪尾巴,剩下的就是漫长的苦春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