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身刚直气 ,文章浩然风
一一忆杰出作家谌容与花城出版社的情谊
陈锡忠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认识不少勇于面对社会现实,在作品里深刻而又生动反映人们迫切而正当要求的优秀作家、编剧,谌容就是其中佼佼者。近日,惊悉88岁的她走了,悲从心来,面对当年我们与她的漫漶斑驳的黑白合照,思绪万千,她与花城出版社(以下简称花城社)鲜为人知的故事又涌上心头。

1986年金秋时节,谌容又一次南来羊城,时任花城社总编室副主任的我与几位同事热情接待了她。她穿着大方得体,笑容可掬,与我们谈了出版小说《错,错,错》等事后已是中午,当时花城社在大沙头办公,我们一起漫步进入绿意盎然、树影摇曳、宁静淡雅的东湖公园,在湖气氤氲、波光粼粼的湖畔餐厅共进午餐,湖镜开颜,畅叙友情。,我们对她说:“今年您刚五十岁,正是人到中年,来广州一行很有意思呀。”她也乐呵呵道:“广州来过,但金秋的广州气候宜人,心情格外舒畅。”
图中为谌容,右一为夲文作者。摄于1986年秋,广州市东湖公园。

谌容是在1980年发表反映中年知识分子因在工作、家务两副重担下,超负荷运转而仍忘我工作的中篇小说《人到中年》而轰动文坛的。小说荣获了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一等奖。次年她又亲自改编为电影,并荣获了金鸡奖、百花奖。她本人也获第五届小百花奖优秀编剧奖。当年我以花城社《影视世界.》杂志记者身份采访了主演中年医生陆文婷的潘虹,她闪烁着那双极其美丽又带点忧郁的大眼睛对我说:“《人到中年》电影轰动全国,尤其是中年知识分子看得热泪盈眶,作者谌容应立头功啊。只有一身刚直气才能写出为民呐喊的好戏!”

有年,谌容与《青春之歌》作者杨沫同来广州,社领导苏晨亲自陪同,他们曾一同看广州镇海楼的旭日东升,一同朝拜有八百年历史的佛山祖庙,还一起去了几天美丽的海南岛,在婀娜多姿的椰树下,在舒心的阳光沙滩上,在蓝天白云大海边他们畅谈文学和出版。最有意思的是谌容神秘地告诉苏老:她原名谌德容,虽然出生于湖北武汉市汉口镇,但祖籍是重庆市巫山县。父亲毕业于大学法律系,当过法官。他们家族的先祖辈是刘备呢。她的“谌”字就是刘备之孙刘谌那个“谌”。她还开玩笑说:天机不可漏,所以至今鲜为人知。这件事也是年已93岁高龄的苏老近日告诉我的。
谌容先后给了不少文章我们,花城社为推介谌容的作品做了很多工作。比如我就读过苏老当年亲自为谌容发表在《花城》1987年第一期头条的中篇小说《献上一束夜来香》写的精湛书评《夜来香的悲歌》。小说描写一位58岁的李寿川花两元无意买了一束夜来香,随意插在20多岁女大学毕业生齐文文办公点花瓶上,引发一场是非大风波的故事。苏老在书评里笔力遒劲地写道:“我见到了人间最壮丽的场景,莫过于勇气和智慧与那种想扼杀或坑害它们的现实的博斗。”苏老还为谌容的作品参加全国文学评奖写过推荐书,惜才爱才乃是当年花城社人创业的三大法宝之一啊(还有两个法宝是:敢为天下先和发愤图强开创新局面)。
谌容从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出版了长篇小说《万年青》《光明与黑喑》以及多部小说集,她的创作经验公认弥足珍贵,十分丰盈的。但她却不喜欢写自己。她的口头禅是:“关于我自己,什么也不想说,什么也不愿写。谢绝采访、谢绝介绍创作经验等等。”
但奇怪的是在80年代,谌容却主动向花城社的编辑谈她的人生和创作历程,并主动写下了《卖豆腐的女人》《背柴的小女孩》《“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美人儿》等文,叠印着她很多流年碎影。她本想一直写下去,但因忙于赶写一个中篇,中断了,但从此事看到她对花城社的别样深情。近曰,我翻看保存已37年的1987年第三期《花城》杂志,就见刊登了她写的《并非有趣的自述》,详细讲叙了她创作的艰辛和与花城社的友情,今天读来仍让我感动!

一身刚直气的谌容为知识分子呐喊已是众所周知的事了。但人们绝不知道她也十分关心个体户这个弱势群体。话说上世纪80年代初,陈俊年任花城社《旅伴》编辑室主任(后任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局长),该刊有个美食专栏,一天,陈俊年骑着破单车去延安二路233号,采访1980年7月20日重挂起先祖招牌开档,现月营业收入五千元、口碑颇佳的“太爷鸡”,店主高德良说到他在1980年11月曾为解决个体户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前途问题上书北京。引起领导重视。有敏锐新闻触角的俊年高才壮采,认为此人的创业精神和典型事例更胜那只周生记太爷鸡百倍。灵机一动,立即改变选题,以写人为主,于是1981年3月一篇洋洋洒脱的《“太爷鸡”与探索者》摆在《南风报》负责人之一李士非面前。李老读罢拍案赞好,立即刊发。此报当年由花城社与广州市文联合办,苏晨还此写了《快哉此风》发刊词。俊年此文发表后,人们纷纷赞扬是篇讴歌个体户的佳作。著名文艺评论家黄树森撰文高度评价道:”《太爷鸡与探索者》是新中国第一篇写个体经济的报告文学。“然而也出现杂音,有位有身份的人想压抑个体户发展,攻击陈俊年是因“鸡髀打人牙铰软(吃了老板鸡腿为老板写出来的文章)”。此话无中生有,真是天大冤枉,当年一位编辑的工资是很难随意买鸡吃的。俊年对我说:“当年我真是写到半夜,就因为连太爷鸡是什么味道,写不出真切的品味而只好停笔。次日,特地去文明路档口买了一斤皮脆肉香、连骨即也有味的太爷鸡,时价5.5元花了月薪十分之一,但吃得痛快也写得倾情。”
刚好此时谌容来广州,梗直的李士非把此事告诉了谌容,一身正气的谌容抱打不平道:“能写出赞美优秀个体户的佳作,能为弱势群体发声,能支持政府的开放改革政策有何错?我要亲见去听听看看,掌握第一手资料更有发言权。”
於是那天李士非陪着谌容冒着倾盆大雨,不辞辛苦来到面积不到两平方米高德良档口,与他促膝交谈,认真记下他的故事和建言。高德良看到大名鼎鼎的谌容冒雨来访肃然起敬,无不动容地说:”我一定要更努力做个探索者,为发展个体户事业打前阵!“谌容恳切地说:“你是改革开放珠水先暖的浪花。广州个体户发展了,就能解决更多人的就业问题,谋生渠道多社会才有朝气。作为有人文情怀的干部一定要支持陈俊年写这样的文章。广东个体户和传媒人就是敢为天下先,我一定把你的创业精神写进我的作品。”后来,高德良当选为三届广州市政协委员,光荣入了党。当年还曾与邓小平同时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选的风云人物,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史上写下多个“第一”。由敏锐的陈俊年最先发现、挥笔疾书,又为一身刚直气的谌容等作家力挺的个体户典型产生了巨大的国际影响,让人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我读过谌容不少灼灼其华的作品,她用真诚的态度审视时代,特别浓墨重彩刻划女性的典型,她把对女性命运的思考提升至人类命运的高大视阈。文本成功塑造了不少命运各异的人物,体现了一位有良知作家的自觉担当,谌容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言为世范,行为士则,永志难忘。
(陈锡忠 :花城出版社前副社长、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近作有《春心语思:陈锡忠散文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