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庭 安徽作协会员 《读者》杂志首批签约作家。执教于高校中文系。出版小说、散文、随笔、寓言、童话、刊首语集等计14本,有文入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多种语文教材和多种年选、双年选和精品选
“万里人未归”和“万里未归人”
张玉庭
A
新春岁首,总会想起了两句不同的古诗。
一是粱武帝的《子夜冬歌》,其中有一句曰:“一年夜将尽,万里人未归。”显然,这句诗不错,它再现的是这样一个沉甸甸的场景,即:新年守岁之际,一家人在期盼着团聚,可是,万里之外的那个亲人却还没有回来。
有趣的是,中唐诗人戴叔伦的《除夜学宿石头驿》中有一句更妙,曰:“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还是那十个字,只不过将顺序换了一下,就立刻再现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场景,一举拓宽了人们想象的领域。
不妨让我们做一个比较。
梁诗再现的场景可以一目了然--时间空间皆是明确的。它重在叙述,讲了一个遗憾的“故事”--除夕之夜,守岁之时(此乃时间),一家人正在家里(此乃空间)等待着一个远在天涯的亲人。但,他却没有回来。自然,这就叫“一年夜将尽,万里人未归”,当然是一种“遗憾”。
戴诗再现的却是另一番场景--它重在抒情。
时间挺分明--也是年终岁末,也是除夕守岁之时;人物挺分明--是个除夜不能“归航”的人,那么,此人在那?年终岁尾还不能回家,其苦又如何?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此诗拓宽了人们想象的时空。即,此诗再现的不再是一个空间,而是两个:一方面,这位“万里未归人”正在“远离亲人的地方”独守着清苦独受着煎熬,另一方面,他肯定正在怀念着“远方的家”--而且,越是年终岁尾越是思乡心切,苦痛深深,尤其让人感慨的是,家里的亲人们尚可互相安慰,那么,对于他这个独自沦落天涯的“万里未归人”,谁又能安慰他呢?果然是不想便罢,越想越惊心动魄!
B
那么,新春岁首,有没有正在天涯守卫的“万里未归人”呢?
有。这就是我们的战士。
请看一篇写战士的小小说。
夜,雪花纷飞,北风正紧。将军查哨路过哨所,曾问一位在风雪中站岗的小战士:“冷吗?”小战士挺挺胸回答:“不冷,一点也不冷!”文革十年,说话必须如此“突出政治”,不料将军并不欣赏这句话,而是皱了皱眉又问了一句:“想家吗?”更不料小战士回答得更响亮:“不想!一点也不想!”于是将军大怒:“胡说!连家都不想,能叫好战士吗?”小战士吓了一跳,而将军也就伸出手来,一边帮战士掸去了头上身上的雪花,一边亲切地说:“应该说实话,想父母,想亲人,想家乡!咱们当兵的站岗放哨,既是为了祖国,也同样是为了亲人为了父母为了家乡!”战士听了,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将军也就接着说:“想父母想家乡完全对头,想父母而离开父母,想家乡而在远离家乡的边疆站岗放哨,这才说明当兵光荣!”小战士听了,深深地点了点头,将军也就深情地说了一句:“我也想家!想白发苍苍的老父亲!而越是如此,咱们就越要握紧手中的枪!”说着,将军再次为小战士掸了掸雪,这才转身离去,高大的身影很快消失在风雪中,风雪中的小战士,也就看着将军离去的方向,把手里的钢枪握得更紧更紧。
平心而论,初读这篇小小说时,我也曾悄悄地落泪--为了我们的戍边的军人,为了我们的舍小家而顾大家的战士!
啊,可爱的 “万里未归人”,值此新春岁首,让我向您致以深深的敬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