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刘裕权教授的热忱与激情,在中国教育界是出了名的!因为热忱与激情,一篇索然无味的文章(主持词),刘教授能让它顿生灵性;因为热忱与激情,一个平淡无奇的朋友圈,刘教授能让它生机勃勃!”孟国泰先生如是说。今选刘裕权教授的佳作《永葆热忱,激情永在》,以飨读友。

“激情”与“热忱”这一话题,是我数十年来不断地研读各类名人伟人传记,认真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各色人等的人生和各种类型社会组织沉浮的历程,尤其是反思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后,梳理总结出来的一个关于人生、关于教育的重大命题。
人的一生数十载,有的人是轰轰烈烈地过一生,有的人则是平淡无奇地过一生;有的人是“雁过留声、人过留影”,有的人则是来无印记、去无痕迹。你面对此,选择一个怎样的人生,实在是人生的一大难题。新世纪初年,在成都市实验小学聆听了全国知名小学语文大师支玉恒老师讲授的朱自清先生的千古美文《匆匆》以后,我一直都在思考着如何为自己的人生留下一点点“痕迹”。在持续的思考中,我发现:“激情”与“热忱”,是做人做事做学问做教育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元素,于是乎,我在自己的教学和教改中,提出了“永葆热忱过人生,激情永在做教育”的主张。从小到大、从青年到中年,我认认真真地品读过不少古今中外许多名人伟人的传记,剖析他们成长的经历,我发现他们的人生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激情似火,豪情满怀,轰轰烈烈过一生”。
一个社会组织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占得先机、持续发展,甚至获得高水平的发展,其组织的生命机能、生命状态中的激情状态尤其关键。最近十来年,我追随着中国著名教育大家李金池先生的脚步,先后研究了衡水中学、衡水教育和精英中学。一是最近十五年来,我认认真真地研究了河北衡水中学近三十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攀登高峰,领导中国高中教育界的潮流这一震惊神州大地的“衡中现象”;二是在李金池校长担纲衡水市教育局长的数年间,衡水教育彻底“翻身”,直接影响河北省高考一本院校的收分线的“衡水现象”;三是最近十年来,我认真仔细地剖析了河北石家庄精英中学在李金池校长带领下,从“崩溃的边缘”华丽转身、凤凰涅槃,大步迈入中国高中教育界“五十强”的“精英现象”。我发现:他们共同的特质和秘诀之一就是推行“激情教育”,建设激情似火的校园,让学校成为“激情燃烧的地方”。
从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个体、群体,到具有典型意义的社会组织——衡水中学、衡水教育、精英中学,一幕幕、一点点,诸多的画面、场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激情”二字,出现在我的脑海,萦绕在我的心中。带着如此的认识和理解,我在自己的教改课改历程中,在原本已经十分重视“激情教学”的基础上,我进一步鲜明地提出了“永葆热忱、激情永在”的主张,以此来激发我的听众们的“激情”与“热忱”,鼓励他们争取“轰轰烈烈过一生”;同时,也努力地让我自己的教育过程、教改历程充满“热忱”、充满“激情”。值得我骄傲地是:我走过的这四十年的教育岁月,早已变成了“激情燃烧的岁月”;我的课堂曾经是、至今依旧是“激情燃烧的地方”。
所谓的激情,是指人类的一种强烈的、爆发性的、为时短促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热爱,因此她能够让人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做到全身心地投入。激情,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她既可以感染自己,也可以感染别人。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不仅自己身上有着浓浓的热忱与激情,他们还提出了若干的观点向后人们发出关于“激情”与“热忱”的警醒。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告诉我们:“没有激情,世界上任何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成功。” 法国哲学家狄德罗这样说道:“只有热情,巨大的热情,才能使灵魂升华。”美国著名哲学家爱默生明确提出:“热诚是人的内心之神。没有热诚,便没有伟大的成就”。美国著名诗人朗费罗热情洋溢地说道:“人生中有这样的时刻:心胸充满了激情,偶尔这感情激荡着像卵石投入水中;快活的话语如泉水涌出,它的秘密撒在地上像水一样快乐难以收拢。”法国学者拉罗什富科富有哲理的告诫人们:“激情常常使最精明的人变成疯子,使最愚蠢的傻瓜变得精明。”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王若飞指出:“热情,像熊熊的火焰,是一切的原动力!有了伟大的热情,才有伟大的行动。”
翻开中华文化史,我们同样可以清晰地看到:“激情”与“热忱”就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激情”与“热忱”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激情”与“热忱”就是“我自拥有凌云志,欲与天公试比高”;“激情”与“热忱”就是“挺直不屈的脊梁,复兴中国的梦想”。
走进国内外那些知名学校,我们发现:“激情”与“热忱”是师生中间的一种积极昂扬的心态、情态,它有着积极的重大的作用,能够在学校校园里铸造出一种特殊的“教育场”“情感场”。在教育的过程中,“激情”与“热忱”能够很好地排遣郁闷、提升自信、激发灵感、调动潜能;“激情”与“热忱”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让师生们无限地接近自己的奋斗目标和心中的梦想。
“激情”与“热忱”有着如此重要的价值和作用,理应成为人生和教育最为重要的元素。遗憾的是,太多的人们在自己人生的路上,或由于审美疲劳、或由于疲于应付,过早地消失了自己的“激情”与“热忱”;有的人甚至出现了心灵被冷冻、情感被尘封的悲惨状态,他们无论是面对自己的人生、还是面对自己的工作,无论是面对自己的情感、还是面对自己的亲人,都已经不再提得起任何兴趣,甚至面对一切都无所谓了。如此的惨状,让他们再也感受不到生活的美感、感受不到事业的美丽,甚至感受不到人生跌宕起伏的美妙;如此的惨状,让他们对很多东西都持着一种“被动”的态度和状态,在各种各样的“被”之中,他们的青春岁月被无情地浪费,他们的情感与学识被无意义地消耗,他们的人生从此意义不在、价值不显。
人生的路上,如何才能点燃“激情”与“热忱”,如何才能持久地保持“激情”与“热忱”,这实在是人生的一大课题。仔细梳理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和知名学校的发展经历,我发现,任何人要想持续地点燃、保持自己的“激情”与“热忱”,首先需要培育自己的自信心,让自信成为自己身上最为重要的品质。因为“激情”与“热忱”源于自信,如果你对自己都没有信心,你哪里还会有“激情”与“热忱”?当年诸葛亮唱“空城计”泰然自若,就是因为拥有绝对的自信。其次我们要学会“做梦”,因为有梦的人就一定有“激情”、有“热忱”。也许你会说,我早已过了十四五岁那多梦的季节;也许你会说,鲁迅先生有一句名言:“人最痛苦的就是梦醒了无路可走”。我的建议是,我们要学会做梦,做最美的梦、做连续的梦;我们不仅要做梦,我们还要努力地为梦而奋斗、为梦而努力,因为每一个做梦的人心中所想都是:“我的未来不是梦!”再次我们要学会感动、经常感动。一个能感动的人,就是还保持着内心深处的柔软处,使之能够生活在有情有义的人生路上;一个能感动的人,就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的人,也肯定是一个有着“激情”与“热忱”的人。由于现实生活十分地残酷,因而我们身边太多的人们由于情感被尘封、心灵被冷冻,因而几乎已经很难被感动。殊不知,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心灵保持一定的柔软度,才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人生的意,才能在前行的路上保持经常被感动的生命姿态,也才会拥有最美的生命姿态。
链接:
刘裕权,全国教育名家,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教授,腾冲市教育顾问。
(图片选自网络)
责编: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