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鸡呜声》
作者:胡志金
如果你渴望它,它就不是梦————美国诗人斯特曼特
内容简介:这是一部拙作写乡村发生的故事,以及对几个人物的细微情状的刻画。这时我们记起了江南丝竹的缠绵优伶歌舞的咏唱,以及奢靡生活带给中国人的想像。在书中几个曾经的知青决心要在曾经的土地上大展身手,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乡村鸡呜声》有故事,有人物,有民俗,有壮志未酬的仰天长啸,更有不得志者的壮烈情怀。当作者回忆起当年在农村见到的数个不得志者和得志者时。然而,这些都不是重要的,中国人对知识青年的态度,如同长江水在这里一会奔腾不息,一会咆哮如雷,一会风不浪静,使人捉摸不透,无所适从。好在,在今天这样一面历史的镜子面前,我们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概括了《《乡村鸡呜声》。
雪花飘舞
第二天,四川资资阳县飘散起了绒绒的雪花,一个身穿绿军装的张雄飞青年行走在山路上。
与此同时,四川公安厅已接到通知,对广阔天地的知青,特别是那些有谋反倾向的知青,要进行适当地监控。同时,对海外来的某特工要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因此,太鱼公社上上下下都动员起来了,武装部向武装民兵发放了枪支。
恰在此时,张雄飞正走在四川资资阳县丹山区的红土地上。
女知青卢红玉关煤油灯从灶房出来的时侯,队长家的那条大黄狗汪汪地叫起来。一个人影从土墙转角处晃了出来,这个人穿一身军绿色的军装,黑色的裤子,一双白色的球鞋踩着白雪。
“张雄飞!”卢红玉惊奇地喊了一声。
卢红玉大概有半年时间没有见到张雄飞了,谁也不知道这个人怎么会忽然出现在这里!卢红玉的身子凝住了,她不知张雄飞将要作出什么样的举动,这个曾被公社点名过的知青总是神出鬼没。卢红玉没有叫第二声,对面正在烧火煮饭的队长也已经看见张雄飞过来了。张雄飞迅速从军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递给卢红玉。没有说话。张雄飞交过纸条,转身就走。
卢红玉大声喊道:“周——渝——生!”
然而,张雄飞脚下踏白雪已经走了,他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这些脚印歪歪扭扭地印在资资阳县的土地上。风在山峦间回旋,那条大黄狗在叫了几声之后,又追了张雄飞一程。队长目睹了这一切,他不动声色地继续烧火煮饭。队长确定卢红玉在茅草屋里吃红苕了,队长慢慢站起来对婆娘说:“饭好了,我去通知一下竹林里的那几户,明天点麦子。”
队长转过知青屋,飞也似朝公社跑去。大黄狗在他身后,突突地追辗。
公社当晚便组织民兵追捕,但一无所获,谁也不知道张雄飞到哪里去了。
卢红玉回到屋里,掏出纸条,拿到煤油灯下一看,大吃一惊,纸条上写出这样几个字:某某死了。
张雄飞怎么会知道某某死了呢?!某某可是同学们的副统帅啊!卢红玉马上把纸条放在煤油灯下点燃,烧了。
第二天,公社就派出了武装民兵追捕反革命份子张雄飞,这一行人由公社武装部长带队,都提着长枪,武装部长是从朝鲜战场回来的,有作战经验,武装部长手上提的是一把盒子炮。这些枪都很老旧,但在他们手里是可能发挥出最大效能的。生产队长自告奋勇也加入了进来,他地公社书记说:“张雄飞这个人,我太了解了,他来农村村插队快二年了,我可以远远地从他的背影认出他。”公社书化也个咬卵匠,就是什么事一定要看个分晓,说:“好,抓住张雄飞,同志们到公社食堂庆功!”
公社书记他们追到一座破庙,夜色里飘散起了雪花。武装部长的枪响了,前面那个影子却不见了踪影。
从此,关于某某之死的传说,传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无奇不有。
公社的广播又响了起来。
用生命抒写对毛主席的热爱
大招工始于1971年1月。
1971年酷暑八月,重庆35中学知青张雄飞从报上得知了一个情况:省里有一个作家参观团要到公社来采访,顺便还要到乡下来走一走,看一看,而且还要从张雄飞所在的生产队经过。当天中午,张雄飞收工后就到太鱼公社去了,他先在小食店吃了饭,完了到供销社去买了一桶油漆,又买了一把排笔,就是那种写毛笔字的刷子。走到公社大院,张雄飞四处看看,没有发现有什么动静,更没看见省里来的作家在公社伙食团吃饭。张雄飞正要离开,却被公社邓秘书叫住了。邓秘书是从哪个刺斜里弑出来的,后来当了老板的张雄飞至今都不知道。
“张雄飞——”邓秘书是小个儿,声气却很大。
张雄飞站住了,他很少到公社来,面部表情有些尴尬。
“最近在干啥子?”邓秘书问。
邓秘书这样问是正确的,因为邓秘书是公社一级的领导,张雄飞作为一个下乡知青应该如实汇报,张雄飞回答说:“没有干啥子。”
“没有干啥子哈?”邓秘书欲言又止,过了一会,又说:“有啥子情况可以给同学们汇报啊!”
“要得。”张雄飞首先自乱了分寸,说话都差点哆嗦,心头想,该晓得不到公社来转转哟!
这天午后,张雄飞回到生产队心神不安了很久,躺在那张木头大床上左思右想:他想,是不是公社发现了他投递反革命信件的事,是不是晓得了与特务在丹山镇联络的事,还有……可想来想去,张雄飞都没有想出可疑的事来,最后他否定了被公社列入黑名单的念头。
等了三天,省里的作家都没有来,到了第四天张雄飞从赶场回来的一个农民嘴里得到了情况:来了,昨天下午才到的,明天在公社吃过响午饭后要到生产队来采访,而张雄飞知青屋背后那条小路是必经之路。下午三点左右,张雄飞已经爬上了那座山约三十米的悬崖,他是从山上往下放的绳子,把自已挂在绳子上。公社一行人和省里的作家来到这里时,张雄飞刚好把一行字写完,正在完成一个惊叹号。
太阳很大,火红的太阳晒得青山绿水没有了生机,清早起来山路两旁的露水早已不知扯到哪里去了。田里是收割了谷子的气象,一桩桩的稻禾被镰刀割得整整齐齐的。路边的杂草在太阳底下薄薄地铺了一层,蔫蔫的。作家和公社书记记走到山崖下,远远地望见一个人挂在半山腰上,都停下了脚,公社书记记问随行的邓秘书:“山上吊着的那个人是不是知青?是哪个生产队的?”
邓秘书忙把大队支书叫过来,问:“是不是你们大队的知青?“”
大队支书赶紧说:“大队几十个知青,这要问问他们生产队长?”
生产队长姓周,三十多岁,走几十里路可以不说话一句话,人称杂交生产队长。人很坏,专门打人小报告,说话阴阳怪气的,经常说话说一句留半句。生产队长马上跑到跟前朝上望了望,说:“是的,就是同学们生产队的那个重庆知青!”
公社书记发火了:“太不像话了,把这个人叫下来,捆起送到公社去!”
十来分钟时间,来了几个基干民兵,持枪对着张雄飞,在悬崖下喝道:“下来——听到没有?!再不下来,同学们就开枪了!”
张雄飞的腰杆上用一根皮带挂着一个红色的油漆桶,桶里装着一红色的油漆,他手里已经把惊叹号长长地拉直了。这时,张雄飞回过头来朝悬崖下面看了一眼,高声喊道:“我这就下来!”
一行来的作家连续拍下了这一组镜头。
张雄飞在悬崖上写的是五个大字:毛主席万岁!
太阳正是午后,川中腹地的资阳县到处是一片热浪,树上的知了不停地鸣叫着,山峦上路断人稀。张雄飞一步一步往上回收一条碗口粗的棕绳,他腰杆上的油漆桶左晃右晃,爬上山崖马上即被大队的武装民兵押走。
第二天,公社给张雄飞定的罪名是:破坏活毛主席的伟大战略布署。
张雄飞原本是想给省城的作家来一个惊喜,给公社书记记和大队支书等人一个热爱毛主席的形象,好好地挣一回表现,争取早日从重庆调出。这回挨重了,落得一个现行反革命分子的帽子。
公社书记说:“张雄飞,你以为同学们不晓得你干的事,早就有人注意你了!”
张雄飞收听敌台和参加反革命组织的事,很快由县公安局核实材料,准备作为现行反革命分子送劳改。这是张雄飞完全没有料到的,他没有否认其犯罪事实。张雄飞很快被捆,扔到公社伙食团案桌边,公社准备第二天派人送县局,然后由县局来人再送四川雷波县劳改农场。各种材料都准备好了,公社书记记还早是很有些拿不稳,这是关系到知识青年的前途大事,他同公社武装部长商量。武装部长是从朝鲜战场回来的老同志。武装部长把一张报纸递给公社书记记看,公社书记记一看,就傻眼了。
1971年9月14日,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文章,赫然印着这样一行大字:
“知青张雄飞用生命抒写对毛主席的热爱”
大返城
9·13某某事件之后,全国上下都进行了消息封锁,但张雄飞从所谓的自由中国之声电台收听到了这个消息。
张雄飞幸免被捆一回,各自回生产队劳动。
这一年冬天,四川资阳县的乡村飘散起了绒绒的雪花,一个身穿绿军装的张雄飞青年行走在山路上。与此同时,四川公安厅已接到通知,对广阔天地的知青,特别是那些有谋反倾向的知青,要进行适当地进行监控。同时,对海外来的特工要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因此,太鱼公社上上下下都动员起来了,武装部向武装民兵发放了枪支。恰在此时,张雄飞正走在四川资阳县丹山区的红土地上。女知青卢红玉关煤油灯从灶房出来的时侯,生产队长家的那条大黄狗汪汪地叫起来。一个人影从土墙转角处晃了出来,这个人穿一身军绿色的军装,黑色的裤子,一双白色的球鞋踩着白雪。
“张雄飞!”卢红玉惊奇地喊了一声。
卢红玉大概有半年时间没有见到张雄飞了,谁也不知道这个人怎么会忽然出现在这里!卢红玉的身子凝住了,她不知张雄飞将要作出什么样的举动,这个曾被公社点名过的知青总是神出鬼没。卢红玉没有叫第二声,对面正在烧火煮饭的生产队长也已经看见张雄飞过来了。张雄飞迅速从军衣口袋里掏出一张纸条,递给卢红玉。没有说话。张雄飞交过纸条,转身就走。
卢红玉大声喊道:“张——雄——飞!”
然而,张雄飞脚下踏白雪已经走了,他身后留下一串深深的脚印,这些脚印歪歪扭扭地印在资阳县的土地上。风在山峦间回旋,那条大黄狗在叫了几声之后,又追了张雄飞一程。生产队长目睹了这一切,他不动声色地继续烧火煮饭。生产队长确定卢红玉在茅草屋里吃红苕了,生产队长慢慢站起来对婆娘说:“饭好了,我去通知一下竹林里的那几户,明天点麦子。”
生产队长转过知青屋,飞也似朝公社跑去。大黄狗在他身后,突突地追辗。
公社当晚便组织民兵追捕,但一无所获,谁也不知道张雄飞到哪里去了。
卢红玉回到屋里,掏出纸条,拿到煤油灯下一看,大吃一惊,纸条上写出这样几个字:某某死了。
张雄飞怎么会知道某某死了呢?!某某可是同学们的副统帅啊!卢红玉马上把纸条放在煤油灯下点燃,烧了。
第二天,公社就派出了武装民兵追捕反革命份子张雄飞,这一行人由公社武装部长带队,都提着长枪,武装部长是从朝鲜战场回来的,有作战经验,武装部长手上提的是一把盒子炮。这些枪都很老旧,但在他们手里是可能发挥出最大效能的。生产队长自告奋勇也加入了进来,他对公社书记记说:“张雄飞这个人,我太了解了,他来重庆村插队快三年了,我可以远远地从他的背影认出他。”公社书记记也是个咬卵匠,就是什么事一定要看个分晓,说:“好,抓住张雄飞,同学们公社在食堂庆功!”
公社书记他们追到一座破庙,夜色里飘散起了雪花。武装部长的枪响了,前面那个影子却不见了踪影。在胡绳主编的《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一书中这样写道:“文革”中一千六百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批知识青年在青春年华失去在学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会,造成人才生长的断层,给国家的现代化永驻带来长远的困难。主持1975年全面整顿的邓小平当时一定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是他认识逻辑所决定的。实现四化的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科技水平落后问题出在于教育上,教育水平不高同招生制度不合理紧密相关,这些又同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由于邓小平的第三次被打倒,使优秀高中生直接上大学的设想未得实行,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政策便没能相应做出大的调整。而邓小平的主张直指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弊端,引导人们对这场运动作更深入的思索。三、邓小平在“文革”结束复出后,高扬实事求是旗帜,拨乱反正,启动改革,从恢复高考制度做起,直至彻底解决知青上山下乡问题
1976年10月“四人帮”被粉碎后,正是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讲了一段感人肺腑的话:“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要“做点工作”的邓小平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从恢复和发扬党的思想路线入手,进行拨乱反正,并自告奋勇主管科教方面的工作。邓小平鲜明地指出,全国教育战线“文革”前17年工作,“主导方面是红线”,知识分子中绝大多数是好的。这就从一个方面批驳并掀翻了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政治思想认识基础。邓小平再次提出高中学生直接上大学之事。为什么他不赞同“从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中间选拔学生”而主张直接招生呢?他的道理很简洁,“18岁到20岁正是学习的最好时期”,“不能中断学习的连续性。”对青少年学生的劳动,邓小平有不同的看法,“劳动可以在中小学就注意。”“到农村劳动也可以搞一点,但不能太多。”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纠正了自己先前的一个看法。“过去我和外宾也讲过,中学毕业后劳动两年如何如何好。实践证明,劳动两年以后,原来学的东西丢掉了一半,浪费了时间。”这同要知识青年扎根农村一辈子的宣教确已是南辕北辙了。
1977年8月8日,邓小平在科学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收学生”,因为,“从高中直接招生,我看可能是早出人才、早出成果的一个好办法。”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该文件规定:凡是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毕业生,符合条件均可报考。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招收人数占招生总数的20%~30%。于是,被积压和挤压在农村的知青中的佼佼者们,终于获得了返回城市进入大学殿堂的一个最后机会,另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中学生就可以在一种制度的保护下专注读书,从而也免受上山下乡之虞。
高考制度的恢复,使为数不多的上山下乡知青回城圆了大学梦,这还只是解决了“少数人”的问题。高考制度恢复之时,正是知青返城风潮厚积欲发的关头,如何解决上山下乡运动一系列后遗症,化解因其未得到解决而对社会稳定的巨大冲击,这是很大的难题。在举国畅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之风之际,人们已经冲破思想禁锢,重新认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得失利弊,产生了强烈的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场运动种种弊端的愿望和要求。邓小平顺应民意,以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大手笔解决这一大难题。“文革”结束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并未随之宣告终结,这主要是以往的政治场的巨大惯性仍在起作用。实际上,从经济角度上分析,这场运动已走到了尽头。邓小平曾赞同李先念的意见说:我们花了300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李先念认为是城市、农村、家长和知青本人“四不满意”)对知青问题如不彻底解决,又会酿成危及安定团结的政治问题。邓小平的思路是——用经济手段解决这样的政治问题。1978年3月28日,邓小平在同胡乔木、邓力群谈话时指出:要研究如何使城镇容纳更多劳动力的问题。现在是搞上山下乡,这种办法不是长期办法(这是邓小平改变了他在“文革”前认为知青上山下乡是一件长期的大事的认识——笔者注),农民不欢迎。城市人下去实际上形成同农民抢饭吃。我们第一步应做到城市青年不下乡,然后再解决从农村吸收人的问题。归纳起来,就是要开辟新的经济领域,做到容纳更多的劳动力。他还和华国锋讲,能不下乡的可以不去,每年花20亿,农民还不欢迎,和农民争饭吃。城市要想办法扩大就业门路。1978年10月18日,在中央政治局讨论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呈送的《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问题的汇报纲领》时,邓小平再次提出,要真正解放思想,广开门路。他一是建议搞些卫星城镇,以解决大城市人口过于集中的问题;二是主张开辟新的行业、新的领域,如轻工业、服务业、商业;三是提出要把劳动指标搞活点,控制太死了不好调节。他的讲话中已经含有丰富的关于转变僵化的大一统的劳动力管理体制、调节经济结构等改革设想,这实际上为彻底解决知青问题,以致最后结束知青上山下乡指明了方向。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全局性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的开始。在党中央领导集体事实上的核心——邓小平的领导下,有步骤地解决包括知青问题在内的众多历史遗留问题。邓小平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的同时,特别强调“必须认真解决各种经济体制问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劳动制度、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教育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其成效特别体现在城镇集体工业用人量大增,个体经济迅速发展上。1979年至1981年3年间,城镇新就业人员累计达2622.6万人,原设想到1985年才解决的待业知青问题,提前到1981年末得以解决。由于知青就业问题的有效解决,历经多年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也于1981年末悄然告以结束。改革至今的事实表明,城市多种经济不仅容纳下了数以千万计的大中学毕业生,而且城市还容下了约6000万来自农村的民工。旧有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已成为历史。
从此,关于某某之死的传说,传遍了四川的山山水水,无奇不有。
战场行
张雄飞甚么关头加入了我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张雄飞一句话没说,因为他的经历也过于复杂而在入党问题上屡战屡败,痴心不改。
1975年4月30日,蒋介石在去世后,中国有关方面没有再追究知青收听敌台的事,更主要的越战正打到胶着状态,中国政府派出的秘密部队正在越南北方作战。这一年年底,我解放军部来四川接兵,一眼就看中了身体强壮特别机敏的张雄飞。公社坚决不放人,接兵部队说:“我们看中的是这个人的一方面素质!”
秘书马上给接兵部队打电话,说:“这个你们不能要噢,坏得很啰!”
“到底有多坏,你们说清楚,不要含糊其词的好不好?现在正是国家用人之际,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嘛!”接兵首长说。
公社的确拿不出更具体的事实,只好在张雄飞当兵的问题开了绿灯,放他一马。
张雄飞去云南前线的时侯,恰在此时好是翌年秋天,中国援越部队一部开赴前线,张雄飞在我军北方陆军学院侦察专业毕业后,立即赶赴云南的。张雄飞到达前线,在著名的胡志明小道,最成功的是在一个崖洞里击毙曾远赴大陆的特工107号。那是一次短兵相接的战斗,连续发生了几次交火。张雄飞率先进洞,他以为洞里的人全被炸死了。当时的情况极其复杂,这当中有各个国家的人员都在参战。打死的不仅有美军,也有南韩和以及澳大利亚的部队。派出的多是间谍。间谍的任务不光是收集情报,同时还配合美军在越战中搞暗弑、爆破、审讯等等。
此时,张雄飞钻直洞里后,恰好藏匿在一处石缝间,他扔了一个烟雾弹进去没有发现人,就大胆往里走。这时,从后头冲上来一个将他紧紧抱住。,张雄飞很快一个黑虎背羊,将此人摔翻在地。张雄飞以为胜利在握,一不留神反被站起来的那个人一拳打翻在地。张雄飞与这个人地上连续滚拼打了好久。张雄飞强健的体魄战胜了,他在农村的黄泥巴里滚打过,那是不成问题的。张雄飞最后死死地将这个人压在身下,这时侯张雄飞的战友冲了进来,一阵乱枪将其击毙。
打扫战场时,在死尸的衣领上翻出这个人的部队翻号和姓名,这个人叫张雄飞。假的。
此现像正应了中国一句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张雄飞的这一段人生经历已经载入我军战史,作为传统教育流芳百世也作为我军连续作战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几天内连续打几仗的作风,写进我军部的光荣史。
很多年后,女知青卢红玉与张雄飞在同学会上相遇时,都是半百之人,正当年华的英俊与美丽荡然无存。二人坐在重庆苏军烈士墓前的花丛中,擦了28张纸,就是今天人倍受尊敬的说法:餐巾纸。
末了,张雄飞破鸡毛而笑,说:“毛泽东时代的纸用来揩屁股。”
临末,卢红玉掩绣眉而说:“现在的纸用来擦嘴巴。”
张雄飞的历史也是查不得的,也是查起来需要拿话来说的。在革命的征途上,张雄飞和张雄飞是两个冲棒,是两个重庆人称的天棒,在同学们知识分子今天看来:则是两个搞屎棒,把咱们主席的战略布暑全搞乱——不然,同学们抵达社会主义金桥的对岸指日可待。
现在,张雄飞不再是少年,10年内乱对于他来说已经是遥不可及的往事。
作者简介:胡志金,曾在《长城文艺》《蜀峰》《海棠》《《文史精华》《民间传奇故事》《红岩》《解放军文艺》《昆仑》《神州》《阅读经典》《中华传奇》《战士文艺》《泸州文艺》《神剑》《佛山文艺》《红岩春秋》《西南军事文学》《中国兵工》《贡嘎山》《草地》《重庆文学》《小小说月刊》《当代作家》《武当》《武魂》《武林》《晚霞》等期刊发表过作品。另在报刊上约有二百余篇拙作。其中纪实文学《一个重庆老知青的土匪人生》(整版6000字)发表在重庆商报(1998年10月8日),较有影响。2008年第7期《文史精华》上发表的拙作《重庆武斗,全国唯一的文革公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凤凰卫视及海内外百余家网站及媒体转载。著有长篇小说《钢枪在手》(非自费),该小说2011年1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35万字),现由重庆市有关部门选为人民兵工八十周年红色经典著作。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2012年,长篇小说《钢枪在手》由重庆市九龙坡区宣传部选送“五个一工程奖”的侯选作品。散文《春森路19号》获《解放军报》2012年3月12日“在党旗下成长”征文优秀奖”。长篇小说《再访一双绣花鞋》 获《今古传奇》杂志社2015年度全国优秀小说征文大赛优秀小说征文,《今古传奇》杂志社第一批入围作品。2015《书香重庆》长篇拙作《口水人生》入围100强。
王孝付签名售书:王孝付创作的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于2019年1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书价58元,另加邮费10元。另有少量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售价38元,另加邮费10元,处女作,安徽文艺出版社2010年12月首版首印;两本书一起买,只收12元邮费,合计108元;作家亲笔签名并加盖私人印章,有收藏价值,值得珍藏。欲购书者请加作者微信:18856210219或18605621367(注明“购书”字样)。或者点击下面“阅读原文”进入购买。或者点购买直接网上购买。

批判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江南新梦》梗概:该书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之末的江南小城,是一部中国版的《茶花女》和《复活》式的悲剧故事。作品通过男女主人公的悲剧人生,透视了当今市场经济社会中人性在金钱面前的扭曲、异化与裂变,解读了人生、爱情、事业等永恒不变的人类主题,展现了在人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经济乱世之中,清者自清和志行高洁者的人性之美……小说规模30余万字,183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言情小说,也是一部现代版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长篇历史小说《白衣卿相——柳永》内容提要:“千古词状元,宋史未立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柳永满腹经纶,却终生抑郁;才情绝世,却乐于与歌伎厮混;自诩“白衣卿相”,但最大的官职不过是一个屯田员外郎;生前穷困潦倒,死后却被无数后人追忆……本书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基本依据传主一生的活动线索和命运起伏,刻画了柳永这位既生不逢时,又生逢其时的落魄词人的艺术形象,着力记述了这位大词人悲喜交集的人生。《金秋文学》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