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路上的擅长
----《道德经》启示录之二十七
作者:焦仕启
经文诠释:
老子《道德经》上篇--道经。
第27章原文: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xia:二声)谪(zhe:二声),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an:四声)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第27章译文: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说话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所以有道的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珍惜不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思绪流萤:
老子曰:“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这是说遵循自然规律的人,不仅“术业有专攻”,而且善于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这便是人所特有的“擅长”属性或本领。
“擅长”,是指人在某方面持有的技能特长,或对某些东西比较了解,做起来得心应手;而“擅长”一词,最早出自宋朝叶适的《沈子寿文集序》:“余尝患文人擅长而护短,好自矜耀,挈其所能,莫与为比,而视他人顾若无有”;再如,清代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陈侍御奏折》曰:“即如我朝以骑射擅长,凡对敌而与我较骑射,必败之道也”;巴金《随想录·中国人》:“我不擅长辞令,又缺乏随机应变的才能。”
生活中,人们常感觉“擅长”和“善于”两词相似,都是指人在某方面有特长的意思;可是,“擅长”后接名词,“善于”却后接动词,“擅长”多指人后天练就的专有技能,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而“善于”一词的应用,如“小王善于和孩子们打交道”等,可看出“善于”多指人的“基因优势”,或在性情基础上掺杂技能因素的倾向表现。
可见,一个人如何培养和练就好自己的“擅长”技能,既是自己立世谋生的本领,也是自己实现社会价值的重要条件。一般情况下,人的“擅长”大多体现在以下方面:运动类的如跑步、游泳等;舞蹈艺术类的如钢管舞、民族舞等;音乐艺术类的如乐器演奏、各种唱法等;美术类的如油画、国画等;还有其它类的如插花、茶艺等所有带有“匠人”特点的技能,皆是人练就的“擅长”,可谓“一技擅长能立身,独门术业家族珍;如能惠及四邻镇,当是山水常青深。”
然而,人的“擅长”技能,既要适应自己的基因资质去练就,又要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付诸“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持续刻苦努力;因为,科学已有共识:所有在“擅长”方面的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匈牙利有个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正常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证明这一点,他选择女性不擅长的国际象棋,用自己的三个女儿做实验,且都训练成了世界级的象棋大师,成为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并且,还证明了“人在不爱好的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他的三个女儿中,有一个并不喜欢象棋。
事实也反复证明:人练就出色的“擅长”技能,常常需要十年的苦练和研判,且仅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音乐家的世界级水平,要求训练时间是15到25年,但最关键的是练习方法;中国训练强调一个“苦”字,如“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于是“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并且,很多励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学书籍,也最爱强调“顿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大脑没开窍”,没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顿悟了,就会非常简单地成为天才人物。
可是,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却大多不科学;因为,假设把一个成功人士做过的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却往往会忽略了其中真正能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可能也只有四件事,而假设者自己和读者,却都不知是哪四件事?
首先,我们分析一下人的刻意练习。首次提出“刻意练习”概念的人是安德斯·埃里克森,他认为专家级水平是训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其一是只在“学习区”练习;比如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运动员喜欢练早已掌握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技能;这看出,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应是要持续地重复自己做不好的事情;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属于已掌握的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属于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很多情况下,训练也须有一个好的老师或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发现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许多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学习上投入的时间无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如此,人“擅长”的技能培养和训练,也同样须讲究方法、针对性和连贯持续付诸的基本功超越。
其二是大量重复训练;人掌握一项技能,从不会到会,秘诀就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专门帮助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去克服羞怯心理,诊所的心理学医生最初安排受训者在房间内角色扮演和集体对话,然后领着训练对象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要求约会,而最高难度的是有意在公共场合做出难堪的事情,如去超市把一个西瓜掉在地上摔坏……这种把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训练课程的精髓;同样,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自己研究如何决策,然后请老师给出点评;再如,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等,都是重复训练。
其三是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老师或教练最大的用处,是激发训练者不倒的兴趣、持续增强的探求心理、
引导训练的正确方法、对训练者得失及时给予评判的纠正……而接受训练的高手,更应对错误极度敏感,及时改正;当然,最好的教练是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且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如何系鞋带……与此同时,也要看到,训练者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每天都有精进的小目标,不断增进晋级的台阶。
其四是精神高度集中;一个人的刻意技能训练,没什么“寓教于乐”?!许多女球迷认为球星贝克汉姆很可爱,却不知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科学家们曾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把所有学小提琴的学生分为好、更好和最好三个组,结果发现三个组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相同,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每周的音乐活动时间也同是51小时;并且,学生也都了解“真正决定水平的因素,不是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结果,演习后得知:最好两个组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组只有9小时,且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其次,我们再分析一下人脑的学习原理;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既使是对简单物体的识别,或把东西抓取过来的简单动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因为,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进行事先编程;人基因的反应是接受刺激,比如人看见好吃的东西就想去吃,这是人脑的基本感应,而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获取,比如演奏音乐,就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这就依赖于人的后天学习和训练了;如此看出,人的技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组合;解剖也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的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
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被发现,而且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的30倍,提速到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事实上,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使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包裹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如此,也就体现了人练习技能的重要性;世界上,最激进的理论认为:人与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素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大脑中的神经元素量,虽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
人生路上,时光匆匆,岁月无情,而人生的本意,大多是为征服自然而训练自己的技能,其目的或为改善生存质量、或为提升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的价值、或为改进社会和自然去付出一份可流传于后世的贡献……不管怎样,每个人都想不甘于平庸地度过有限的人生时光;如此,每个人的生命难度,也就在于谁可让自己流过一万小时的汗水?天道酬勤,惟愿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如老子所言:能“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地三省自身,及早发现自己的潜在资质,再辅以专注的后天训练,即可使自己早日成为“一技擅长度今生,积福自己惠众情;流过汗水天宇清,回眸才知众人敬”的自为状态。
作者简介:
焦仕启:笔名“秋鸿”,辽宁省营口市人,在北京工作近30(京籍),先后毕业于营口教育学院、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北京大学(MBA专业硕士研究生);曾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师,当过记者、政府官员、民营大型产业集团总裁和央企高管。因茶余饭后喜好摆弄文字,先后在地方、国家报刊发表和出版了近千万字各种体裁及题材的作品,主要著作有:诗文集《春华秋韵》,纪实散文集《眷恋与希望》,人生启示文集《悟性的境界》,企业实操指导丛书《企业:“经营和管理”意味着什么?》,长篇小说《潮湿的季节》、《那风那草那情》等,多次获国家级奖励。
🍀🍀🍀🍀🍀🍀🍀🍀🍀🍀🍀🍀🍀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942251831@qq.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