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味中国年
作者:裴育民
农历中国年循环往复,如期而至。今年是十二生肖的龙年,应该是一个龙腾虎跃、五谷丰登、世态祥和之年。
公历每年1月1日称为元旦,也称为“洋”年,这是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纪年方式。而洋年似乎在中国民间并不被人们重视,也缺少节日的气氛。
而农历年就大不一样了,这是中国民间最盛大、最引人注关注、也是时间最持久的一个节日。联合国都向中国人民祝贺农历新年呢!国外一些侨胞华人也把中国年带到了所在国家,与那里的洋人一起载歌载舞、舞龙耍狮隆重欢庆中国年。其实,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国家强盛带来的国际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走向世界的例证。
(一)
我出生在上世纪50年代,儿时对于年的记忆和认识是简单而粗浅的,那时过年是孩子们的期盼,是从进入“腊八”就天天掐着指头算着还有多少天就过年呢?也就幼稚的想着过年就能穿新衣服了,吃白面馍和肉臊子面了。也能挣个几毛钱压岁钱,有鞭炮放了。孩子们对年的概念就是穿新衣、吃肉面、玩鞭炮。
也许那时人们太穷了,一年也吃不上几天有肉的饭,只能等到过年时生产队给每家分上几斤肉,能吃肉面。而年三十各家炒肉时,谁家锅头都围着几个孩子,都在等着啃那几个骨头呢!
说起穿新衣,那时农村孩子只有过年时,母亲才能给每个人做一身粗布衣服,平时都是老大穿不上的衣服老二穿,老二穿不上了老三穿,以此类推。只有春节才能真正穿上新衣服。记得1968年过年时,村上一位外在外工作的人,给儿子买了一双机器织的袜子,让我们穿粗布土袜子的一群孩子很是羡慕,我也在想什么时候我也能穿上这样的袜子过年呢?
那时孩子们过年最愿意跟着家长走亲戚了,在亲戚家吃顿好饭不说,还能挣个一毛两毛钱哩,整个春节若运气好,就有了一两块的压岁钱进了口袋,这可买几十个写字本呢!
而最吸引孩子们兴趣的是除夕晚上和大年初一早上天不亮,各家各户就燃放鞭炮,一群一群的孩子们黑灯瞎火满村子跑着捡拾没有燃着的小鞭炮,等到天亮后,从口袋掏出来一个一个点着扔掉,听那清脆的响声,或者把鞭炮中的火药倒进他们自制的火药枪里,扣动扳机,一声咚的声响,别提他们有多惬意了。
那时过年,村村都会绑秋千,用几根长木料支撑起一根横梁木搭为秋千架子,再绑上粗麻绳,人们就可以来回荡秋千了。而荡秋千往往是男人们的拿手戏,也有十头八岁的孩子坐在木板上由大人荡着来回晃荡,小点的孩子就没有这个胆量了。秋千周围站满了男女老少,都看荡秋千的人,人越多,荡秋千的年轻人越卖力,荡的越高,越惊险吓人,人们给他们鼓掌声就越大。
(二)
记得1976年,我们过了一个“革命化的春节”。那时正值全县集中劳力治理渭河之际,我们所在的公社动员干部群众大年初一早上不休息,从县火车站石料场把买回来的石头转运到渭河堤岸上,用于衬砌渭河堤防。我与全村精壮劳力一起,天麻麻亮拉着架子车就出发了,先到县城火车站,大家把石头装满各自的架子车,就再往渭河堤岸运去。我是和父亲拉一辆架子车,来回20多里路,等我们回到家吃年饭,已是太阳老高老高了。天不明就起来跑了几十里路,着实也肚子饥了,美美的咥了三大碗臊子面。那是我吃的最香最可口的年饭啊。这个“革命化的春节”在我的记忆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毕竟为家乡的建设做了一份富有特殊意义的奉献。
而另外的一次终生难忘的过年经历,是在1999年的春节,中央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负责人春节期间要坚守工作岗位,同当地人民群众一起过年。于是,我在年前给父母买了年货送回老家,向他们说明春节不能与他们过年的原委。理智的父亲说:“你忙你的工作,公家的事大!”我作为当时的区委书记,必须执行中央的规定。于是大年初一那天,我与底张镇的领导同志到一些大棚蔬菜园慰问群众与村干部。一起研究扩大蔬菜面积、发展多种经营项目、增加农民现金性的收入等问题。那天的春节年饭是在一户农民家吃的团圆饺子,大家有说有笑,共话农村新变化,展望新年美好前景。这也应该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革命化春节了。它依然永恒的留存在我对中国年的记忆里。
(三)
农民生活水平的真正提高,应该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有了土地经营自主权,粮食年年大丰收,加上外出打工和从事各种商贸经营活动,货币性的收入明显增加。如今,农村普遍盖起了两层小楼房。不少家庭有了小汽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春节置办年货也大手大脚,再没有人纺线织布自己做土布衣服了。每到年关,大人小孩穿的戴的从头到脚都是在商店超市购买,大年初一早上,全村的孩子们都穿的洋里洋气的,似乎个个都准备登台演节目的架势。年味在他们这一代身上体现出了多彩情调,这也应是一次过年习俗的革命,富裕起来的农民过年也讲档次了,年的味道也更浓烈了。
而城里人过年与农村人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的是置年办货,走亲访友。不同的是借着春节假期到外地旅游一趟,有坐公共交通的,大量的是自驾游的,到全国各个景点去饱眼福,大量的人开车上路,往往把高速路堵得严严实实。今年听说到海南回程的机票一票难求。价格大幅飙升,有人说“来时好好的,却回不去了”。游完国内还不过瘾,不少人到国外游玩去了。
这样的过年模式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中国这只雄狮已经觉醒,中国龙已经腾飞。想想30年前,春节谁还外出旅游?更没有人去国外旅游了。
(四)
社会在变革,过年的习俗也在改变,但年的本质和凝聚力是一成不变的。你瞧瞧祖国大江南北,每到农历年来临之际,不管是地处冰天雪地的北方,还是春暖花开的南方,中国每年一次的人口大流动就开始了。南来的,北往的,东去的,西回的,人们急匆匆的赶回家里。不管路途多遥远,不论多么艰难,回家与亲人团聚是最大的心愿。
这是亲情的力量,没有什么艰难险阻能够阻挡他们回家过年的脚步。与父母团聚,与亲人们会面,这是几千年的文化传统根植于血脉中的心愿。只有中国年才能把亿万国民的心在一种无形的意念中连接起来,大家抱着同一个目的,不辞辛劳的奔波在回家的路上。这样的民族凝聚精神恐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首创吧!也是我们这个民族生生不息五千年延续的密码所在。
中国年就这样一年一年传承着,这是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永不枯竭的本质体现!
2024年2月18日
作者简介:裴育民,笔名雨石,陕西省兴平市人。曾先后任县市党政领导职务数十年。退休后,痴情于阅读和写作,《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著有散文随笔集《生命留痕》《岁月散记》《青山依旧》,作品获得“白鹭杯”首届文学作品大赛“优秀作家奖”。视写作为晚年的一种生活方式,乐在其中。
【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483284.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