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瞻仰宋庆龄故居,观武康大楼
王红军
甲辰年全家在儿子工作的上海过年,这座城市今年是第四次去,前两次公务,后一次2010年世博会期间去一次。我对这座充满活力的国际大都市,不仅以其现代化的天际线和繁华的商业街区闻名于世,更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在这个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宋庆龄故居、武康大楼和巴金故居宛如历史的明珠,静谧地诉说着上海的过去。我事先做好攻略首游宋庆龄故居。
宋庆龄故居位于上海市徐汇区淮海中路1843号,公众号预约,票价20元。是一座具有意大利风格的小楼,绿树环绕,环境幽雅宁静。庭院中的白色假三层主楼,由一位希腊船主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建造。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自1949年春入驻,到1963年迁居北京。其后逢年过节还不时来这里小住,用宋庆龄的话来说,北京是工作的地方,上海的居所才是家。
踏入故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热血沸腾的年代。一楼的会客室、餐厅、书房、车库等场所,都按照宋庆龄生前的布置进行陈设。那些旧时的家具、照片、书籍,都见证了宋庆龄不平凡的一生。二楼是宋庆龄的卧室和办公室,这里的一切都显得简朴而庄重。她的卧室里,一张铁床、一套简易的衣柜、一张书桌和几把椅子,构成了她生活的缩影。办公室里,堆满了各种文件和书籍,展现了她勤奋工作的身影。宋庆龄先后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等等。在故居,她曾接待过许多国内外贵宾,共同商讨国家大计。

漫步在故居的庭院里,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宁静与祥和。那些绿树、花草、喷泉,似乎在诉说着宋庆龄生前的故事。我想,她在这里度过了许多个春秋,思考着国家的前途命运,关心着人民的福祉。她那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怀,令人敬佩。宋庆龄,这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激情和奋斗的史诗。她见证了中国的近代史,参与了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重要的历史事件。她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赢得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在这里,我感慨万千。我想起了宋庆龄那句名言:“一切为了理想,为了理想的一切。”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据资料:宋庆龄客厅和餐厅的梅花图案地毯是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赠送的,至今仍在使用。宋庆龄和毛泽东这两位伟人的友谊长达五十年,他俩同庚,都出生于1893年。影视剧里,宋庆龄称呼毛泽东为“润之”,很亲切。毛泽东称呼宋庆龄为“宋先生”,很尊敬。宋庆龄与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开国元勋们感情深厚,周恩来称宋庆龄为“国之瑰宝”。办公室的写字台上摆放着宋庆龄生前使用过的文具。
宋庆龄文物馆主要展示外国友人送给宋庆龄的礼物,宋庆龄的照片、手稿、证件、印章,孙中山生前戴过的礼帽、用过的手杖、防身用的佩枪以及印章等。是一座优美的花园式建筑。踏入故居,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动荡的年代。故居内陈列着宋庆龄的遗物和与她生平有关的文物,每一件展品都诉说着她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无私奉献。

参观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宋庆龄女士坚定的信仰和无私的奉献精神。她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始终致力于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事业。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国内外友人纷纷支持和援助中国革命,她成为了沟通中外的桥梁。在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我漫步在绿树成荫的小径上,欣赏着精美的花园景观。这里曾经是宋庆龄女士生活、工作的地方,如今成为了人们缅怀她的场所。故居内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宁静与祥和,仿佛在诉说着她传奇般的一生。
参观完毕,我走出了宋庆龄故居,心中满怀敬意。这位伟大的女性,她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她始终坚定信念,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奋斗到最后一刻。她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传承。这次参观宋庆龄故居之旅,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这位伟大女性的生平事迹。她的一生是一部充满激情、信念和奉献的史诗,激励着我们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永远铭记宋庆龄女士的伟大贡献,传承她的精神,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拼搏。

走出故居去看上海的网红打卡点--武康大楼,1953年开始,陆续在这座大楼曾居住过的,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楼,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郑君里、孙道临与王文娟夫妻等。也曾是《色戒》《喜欢你》《上海堡垒》取景地,武康大楼,曾用名诺曼底公寓,坐落在上海武康路、兴国路、淮海路、天平路、余庆路口五街交汇处,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始建于1924年,外形犹如一艘巨型航船。
武康大楼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设计师为匈牙利建筑设计师邬达克。是一座融合了欧洲古典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元素的建筑。大楼外观采用了红色砖墙和白色窗棂的搭配,显得古朴典雅。楼内的装饰和布局也充满了艺术气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的上世纪上海。

对于喜欢探寻历史足迹的游客来说,武康大楼无疑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这里见证了上海的发展和变迁,也承载了许多上海人的回忆。打卡武康大楼,游客们可以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韵味,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在这里,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大楼的建筑美学,还可以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许多游客都会在大楼前摆出各种姿势,与这座历史悠久的建筑合影留念,把这份美好的回忆带回家。

游览完武康大楼,直奔上海徐汇区武康路113号巴金故居,想感受一下文学巨匠的气息,巴金一直是许多文学爱好者和游客的期待。然而,近日巴金故居装修暂停开放,让我与陆续而来的许多人感到遗憾。故居是一座充满历史底蕴的老洋房。这里曾是巴金先生居住了多年的地方,是他在这创作《家》《春》《秋》《雾》《电》《寒夜》《随想录》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地方。特别《随想录》是巴金晚年的散文集,包含了他对生活、文学、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思考和感悟,是研究巴金思想和文学的重要资料。巴金的作品以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性和强烈的抒情色彩而著称,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文学作品不仅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问题,也展现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暂停开放的消息传来,让许多准备前往游览的游客感到失望。他们纷纷表示,巴金故居是上海的文化名片,具有很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希望能够尽快恢复开放。对于这次装修暂停开放,官方表示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巴金故居,让更多的游客能够更好地体验巴金先生的文学世界。在装修期间,故居将进行一系列的维修和保护工作,包括对故居的结构安全、历史风貌进行检测和修复,同时对故居内的展览进行升级和优化,虽然装修暂停开放让人感到遗憾,但是我们相信,经过这次装修,巴金故居将以更好的面貌迎接游客的到来。我们期待着故居重新开放的那一天,再次踏入这座充满文学气息的老洋房,感受巴金先生的文学魅力,临别时只能在故居的大门口留了影,暂时了却一下心愿吧。

作者简介:王红军、曾用名王子,江苏连云港市海州区板浦人,业余喜读各领域书籍。爱好登山、器械运动、旅行、摄影、美食、研习中医药。敬仰文学,擅用文字与图片抒发情感,追求文学里蕴藏的哲理与美好。在文学的世界里,聆听先贤的低语,感受岁月的沉淀,共享文学的盛宴;今生宏愿足迹踏遍神州大地。中国摄影网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散文网会员,江苏省摄协会员,江苏摄影特约采编,江苏省民协会员,连云港市镜花缘研究会理事,连云港市新闻摄影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连云港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海州区民协副秘书长,连云港市文物保护学会会员,连云港市武术协会会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