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绽放各自风采
——朱桂霞诗文新作选读
除 夕
除夕的夜晚
万家灯火共聚团圆
鞭炮阵阵
歌声飞扬
把除夕的夜晚打点得
节日满满色彩斑斓
一顿美满丰盛年夜晚餐
伴着一场春晚盛大表演
更加彰显着祖国大家庭的
幸福美满
以龙年的名义
收获龙年的欢乐
龙年的希望
是每个龙的传人的
共同理想和愿望
用一颗赤诚之心
去完成更多的心愿
迎接每一个美好明天
中国——龙的国度
龙的传人
万众一心走向
更加辉煌的未来
(2024.2.9.晚于天津家中)
礼赞生命
生命是岁月的花朵
是时代的一片亮色
没有哪一个生命不彰显本色
没有哪一个生命不释放光泽
从古至今
所有的生命都绽放各自风采
而今的我 尽管卑微
也要礼赞生命礼赞生活
生命是父母给予我们的
自从来到人世间那天起
就已注定我们的未来
是一场没有尽头的拼搏和挑战
在仅仅几十年的过程中
也许会感受各种风雨的困扰
也许会遭遇各种灵魂的颤粟
但无论怎样的苦乐哀愁
都是命运给予我们的洗礼
我以一种乐观的心态
去刻画和雕塑生活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
唤起我对生命的
良善和感知
不负初心追求梦想
是我唯一的坚守和信念
不脱离时代的脚步
不放纵血脉停滞和凝结
用一颗真诚之心
完成对人生的责任
用一片热血之情
礼赞生命的绚丽和蓬勃
(2024.2.15一16于天津家中)
大哥一家人
自从母亲2021年8月份去逝两年多以来,大哥大嫂一直遵循母亲临终前反复嘱咐他们的那样:“一定要照顾好你妹妹,你妹妹是我这辈子最放心不下的孩子,人家別人(指我其它的哥哥姐姐们)都好胳膊好腿的,而且他们也有劳保的有劳保,有工作的有工作和工资,各家生活都挺好,谁也用不着我惦记,就是你妹妹她有残疾,而且她们俩(指我和老伴儿)又都靠吃低保,她们俩太难了。我现在已经瘫在坑上了。以后再也帮不了她们了,所以等我走了以后,你们大伙儿能多帮助她们多少就尽量多帮助她们多少。可千万不要放弃你妹妹,你妹妹她太可怜了,妈妈要是哪天不在了,你妺妹她们俩就托咐给你们了,可千万别让她吃苦受罪受委屈,这是妈妈唯一的希望和心愿。”大哥大嫂为了让母亲安心,也曾不止一次的向母亲保证,他们一定会好好的照顾我们俩个,让母亲永远的放心。
大哥大嫂在父母都在世的时候,就对父母非常孝顺,非常疼爱。记得那时候,只要父母爱吃什么,想吃什么,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心愿,他们宁愿自己少吃少喝,节衣缩食,宁可让自己多受累多跑腿,也要让父母吃好喝好,也要让父母开心高兴。那时候因为父母已经上岁数了,每天也吃不了多少,喝不了多少,所以经常有剩下的东西吃不了,只要让大哥碰上,大哥就毫不犹豫的说:给老姑(指我)她们拿去,让她们俩吃。说实话,大哥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就对我们俩个有着特殊的照顾和关爱。特别是父亲走了以后,大哥一边尽心尽力的照顾着年迈的母亲,也一边尽其所能惦记着我这个身患残疾的妺妹。母亲病重的这段日子里,大哥就更是对我们俩疼爱照顾有加。经常把我侄女(他们的女儿)莱店里面卖的蔬菜水果还有其他许多食物,用车亲自给我们送到家里,着实让我们感到大哥大嫂就象是我们的再生父母一样,对我们充满了疼爱和关照。
当母亲于2021年8月10日痛别我们而去以后,太哥大嫂就象父亲母亲在世一样,时常把他们最好的爱和最真挚的情感付予我们,让我们感觉我们两个人在这世上并不孤单,并不是没人疼没人爱的孩子。他们尽可能多的让我们感受着人世的温暖和爱恋。
在母亲刚刚走后的那段日子里,只要我一想起母亲离世前为我们所作过的点点滴滴,就情不自禁的掉下眼泪。大哥大嫂经常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他们为了不让我痛苦和难过,几乎每天都要抽时间轮换着来我们家一趟,看望我们俩个,并且每次来我们家都要给我们带上许多吃的喝的,有时是从侄女菜店里拿的,有时是大嫂还有侄女亲手给我们做的。因为那时候我们俩个人低保补助少,家境特别不好,他们那时来我们家一方面是从经济上来帮助我们,另一方面也是来陪我说话聊天,让我早些忘掉母亲离世所给我带来的痛苦悲伤。
大哥那段日子为了让我们俩开心快乐的活着,还经常抽时间开车带上我们俩个一起去看我们以前从来想去而去不了的塘沽区很多地方。比如开发区,万达广场,新建的海河海底隧道,北唐古镇,还有占地面积很大的一片滨海新区生态城,东疆湿地。当我们每次乘上大哥的车出去游玩的时候,心中就充满着兴奋和快乐。尽管因为大哥的时间关系,我们每到一处只是走马观花,但那一处处美好的景色,美好的记忆却一直深深的扎根于心,成为终生的美好和回忆。
在母亲一周年祭日之前,大哥大嫂就曾许诺我们,等到母亲祭日这天,他们将带我们俩个一起乘他们的车去父母所在墓地祭拜父母。我长这么大还从来没去过火葬场,根本不知道火葬场到底是什么样。那些日子时刻都在想着,能有机会去亲自看望一下父母,能在父母墓地前和他们说说话,谈谈他们离开我们这段日子,我们心里的感觉和感受,这该是多难得的事啊!到了这天我和老伴儿早早就起了床,老伴儿帮我打点好一切,等到早上九点多的时候,大哥大嫂就开车来我们家接我们了。按大哥提前叮嘱,让我们只买些烧纸,别的什么也不用我们买,让我们跟着去就行了。
经过了不到一个小时的路程,我们终于到了父母所在火葬场。老伴儿推着轮椅上的我,跟着大哥大嫂沿着中间刚好过一个轮椅的小道,一起来到了父母的墓前。当我来到父母墓前的那一刻,心中变的五味杂陈。一方面有对父母的想念,牵挂和惦记,一方面也有想要和父母交流这一年以来我们俩人是怎样在大哥一家人的帮助和照顾下走过来的。总之,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两句话:爸妈我想您们。不过您们放心吧,我们俩一直过的很好,您们不用再惦记我们了。这时大嫂也拿出一块随身带来的抹布和一瓶矿泉水,用湿抹布把安葬父母的墓碑从上至下,从前至后全部擦了一遍,大嫂一边擦还一边念叨着:“爷爷奶奶,不用惦记老姑(指我),老姑有我们照顾呢,您们就放心吧。我们不会不管她的。”大嫂把随身带上的许多父母生前爱吃的各种食品,还有酒和饮料,都一一摆放在父母墓前,然后我们向父母作了最后的告别。接着又乘上大哥家的车开出了火葬场,找到一块小河沟旁,为父母烧了些纸钱。
在赶往回家的路上,我一边望着外面各种不一样的风景,心里一边有一种特别满足的感觉,觉得这一辈子还能有机会来到父母的墓前,看上他们一眼,亲自和他们说上二句话,并且还能让老伴儿亲自为他们烧上一些纸钱,这对我们来说就特别满足了。
时光如梭,一晃我已快进入60岁年龄,也正好赶上我的本命年,兔年。当我的侄女(我大哥家的孩子)得知这件事以后,就赶在离过年好些天之前,从里到外,从头到脚,连棉衣和棉鞋,袜子都一样也没落下,都给我购买齐全。而且除了下身穿的裤子是黑颜色的之外,其它衣服全部都是红颜色的。对于侄女送我的这份特别厚重的礼物,我真的发自内心的感谢她。感谢她对我的这份情义。也感谢她一直以来对我这名残疾老姑不舍弃,不放弃的厚重情义。
大哥一家人是特别重情义,又不爱攀比,不爱计较的。特别是大哥,性格憨厚,善良,待人直爽而又真诚。他为了让我和老伴儿我们俩个生活的更幸福快乐,几乎每隔一周左右就要开车带些东西来我们家看望我们。记得就在去年二月份,在我快要过60岁生日前不久,大哥来我们家时曾说,他们一家人要带我们俩个去饭馆给我过生日。我执意回答说不去,哪有那么讲究,我们自己在家好歹吃点什么就得了。而大哥却特别坚定的说:过,必须得过,人这一辈子能有几个六十岁,不就过这一次。等过完这次,大哥以后就不再给你过了。听完大哥说了这些话,我也无言以对,只能答应大哥。
到了我过生日这天下午5点多,大哥准时把我们接到了他们早已订好的饭店。我们到了饭店正好碰见了和我们几乎同时到那里的大嫂及侄女一家人。就这样我们大伙儿在一起给我过了一个开心快乐的六十寿辰。
在此,我要发自内心的对上面我所有的亲人们说一声感谢!感谢你们的疼爱和关照。感谢你们帮我渡过了失去母亲的那一段最伤心难过的日子。祝愿你们每个人都永远健康长寿,心想事成,天天开心,万事如意。
(2024.2..10一12)
◎◎◎◎◎◎◎◎◎
【链接阅读·旧作重刊】
永远的朋友
作者:朱桂霞
在遥远的粤北韶关有一支非常活跃的文学队伍。这支文学队伍不仅享誉粤北地区,而且也享誉整个广东及周边许多地区。率领这支队伍从建立到发展的人,正是一直在默默支持并鼓励我的人——桂汉标老师。
要说起我与桂汉标老师的相识,那真可以说是老天赐给我们的缘份。早在1986年下半年的时候,由于身患残疾的我不知不觉爱上了文学创作。曾写过一些不成文的诗寄了出去。但大部份都因地址不详或投错地方,稿件均被一一退回。正当我为一时找不到投寄诗稿的刊物和详细地址而感到十分发愁的时候,有一天,我意外地从我们家的一张床上发现了一本叫《南叶》的杂志。这时,我眼睛突然一亮,看那封面像是一本文学杂志,心中不由的一阵狂喜。紧接着,我赶忙走过去,从床上拿起那本书,打开翻了翻,啊,果然是我最需要的一本文学杂志。并且,里面还附有详细的投寄地址及邮编。我特别欣喜地捧着那本书,就像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意外地获得一件宝物一样,那高兴的劲儿,就别提了。
我拿着这本如获至宝的杂志回到自己的房间,马上拿出笔和本,把《南叶》上注有的详细地址及邮编都工整地记了下来。此时,已是中午吃饭时间。母亲刚刚做完饭上我屋来叫我吃饭,我一边和母亲向外走,一边顺便问母亲,:“妈,这本书是谁放咱家床上的?“可能是你大哥吧!”母亲随口答着。我一听是大哥放的,心里便踏实了很多,因为大哥从来不介意我用他的任何东西。
吃完午饭后,我又赶紧回到自己的房间,拿床上那本书一字一句仔细阅读起来。记得我用了没几天时间就把我获得的第一本文学书刊《南叶》全部读完。读完这本书后,我对文学(特别是诗歌和散文)的认识和感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于是,为了证实自己的进步,我又拿起笔来写了几篇自以为不错的诗歌。然后,按照《南叶》所注的详细地址和邮编寄了出去。
春天的阳光总是这样温和,秋天的绿树总是那么忧伤。一晃我寄出的稿件已有很长时间,然而我却没有收到任何回音。这时我心中不免有些失落。但尽管如此,我还是感到十分庆幸。因为这次投稿没有像前些次那样被如数地退回。
为了进一步让《南叶》编辑部的同志更多地了解我的作品和人品,我又往那里投寄了几次文学稿件。虽然经过了大约一年的努力,没有得到任何收获,但在此之后的某一天,我却得到了一份意外的惊喜。
这份惊喜来自于《南叶》的一位编辑寄给我的一封点评我习作的信和一份《五月诗笺》。得到这份意外收获后,我心中所产生的意外感激和欣喜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从这以后,我又连续向那里投寄了一些作品。
或许是我坚韧不拔的行动感动了时正在担任《南叶》杂志和《五月诗笺》编辑工作的桂汉标。他非常真诚而热情地把他的一份特有的支持和鼓励寄给了我,这份支持和鼓励并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那时我最迫切需要的文学丛书。
自从我得到这份文学丛书后,我便和桂汉桂老师产生了一种自然的缘份。因此,从这以后的日子里,我每次写完稿都喜欢将它们直接寄到桂汉标老师手里。而桂汉标老师每次收到我的稿件后,他从来不以老师的身份对我的稿件随意评说,而是以他特有的方式——免费把每个月主编出版的《南叶》杂志和《五月诗笺》,另外还有他每年出版的个人文集及他的同行、文友们创作出版的文集都一一寄给我,让我从中去认识和领悟文学创作技巧的奥秘。
近二十年来,通过大量欣赏和阅读桂汉标老师那边出版的各种文学读物,我不但在创作方面较以前有所提高,而且通过读他们的作品,我也深刻了解到,桂汉标老师所率领的他们这支活跃的文学队伍从建立到发展,二十多年来走过的每一段路程,都渗透着桂汉标老师的心血和付出。他不愧为当代文学花圃里的一位辛勤的园丁。
俗话说道:人生难得一知己。在我和桂汉标老师的长期来往中,不但已和他成为知己,而且,从他身上我还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比如:如何做人,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长久以来,他不仅是我特别尊重的师长,而且也一直是我亲近的朋友。从他身上,我总能发现,他对文学总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和发挥不完的能量。记得在他写的散文诗《竹》中有过这样一段话:“竹,你可贵之处在于永远的虚心,每成长一步都作一次总结。因而,节节向上超挺拔俗。”或许正是这种竹的精神的激励和鼓舞,才使桂汉标老师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平淡走向辉煌。
助人为乐善于待人是桂汉标老师一直留给我的最深印象。在我患病二十多年来,可以说,在我所有的亲人和朋友中,精神方面给我鼓励和支持最多的人,除了我父母和我丈夫外,就是桂汉标老师。自从我和他相识以来,他从来就没有歧视过我的过去和身体的残疾,而正好相反的是:他一直把我身上的这些缺陷当作他重点关注的对象,曾多次把我从绝望的边缘一次次地挽回;他曾多次使我从绝望中又重新看到了光明。看到了希望。对于桂老师这么多年为我所付出的一切,我深知,我是用一生的时间也报答不完的。记得与他通信一年后,见他给我寄来那么多书刊资料,又为我修改了许多诗文稿件,我在信封中夹上四百元,以作购书费用。谁知道,他立即将钱退了回来。还在信中严厉批评我不该这样做。让我感动得不知如何是好……记得毛主席曾经说过:“一人做好事并不难,难得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虽然桂汉标老师这么多年为我付出了很多,但他却从来没要求过我回报他什么。只要我生活得健康快乐,就是他最大的心愿与满足。
“生活向强者微笑。”这一直是桂汉标老师激励我奋发向上的一句话,这句话曾多次出现在他送我的个人文集上。也许正是由于这句话的长期激励和鼓舞,才使我一次次从困境中崛起,从失落中自强。
其实,要说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当然我也不例外。为了回报桂老师这么多年一次又一次的为我付出。我也曾多次向桂老师那里投寄了关于他这么多年关心我的好几篇稿件。然而,桂老师每次在收到我的这些稿件的时候,总是默默地将它们收起,从来不予发表。我知道,他这么做的原因是他不愿把自己为别人做的好事挂在嘴上,携在身上。事实上,在我与他相识这么多年的过程中,我深刻了解他是那种只把自己的付出和投入当作是一种快乐和满足的人,这正说明了桂汉标老师为人真诚善良的一面。
时至今日,我与桂老师相识已近十八年了,他给我的信摞起来足有一尺高了。但由于我们天各一方,距离太遥远,再说桂老师每天的工作又很忙,我的身体状况又不允许我前去广东看望桂老师,所以,至今我们还没有见过一面,今生今世能见上桂老师一面是我最大的心愿。
“朋友一生一起走,那些日子不再有。一句话,一辈子,一段情,一杯酒。朋友不曾孤单过,朋友多了路好走,还有情,还有梦,还有你,还有我。”这是香港著名歌星周华健唱过的一首成名曲《朋友》,愿我和桂老师像歌曲中唱的一样,永远感人,永远延续!
(2005年7月第57期《红三角》)
以上是天津一位残疾女青年与我通信二十多年(留下的信件有一尺高了)为了鼓励她顽强生活下去,要她学写作……为了发给她几百元稿费,2005年7月第57期《红三角》报发表她的两个诗文专版,其中《永远的朋友》一文是她多次写多次被我“枪毙”不发的。这一次为了版面需要才发出来了……(桂汉标)
(图文来源于诗的红三角,责任编辑:桂汉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