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斑驳往事 刺痛我的眼
——杨舟平散文印象
文/张卫军
暇日,披阅杨舟平散文集,为其从容叙说、清晰再现散逸史志故事人物吸引,更欣赏其方正的价值观。掩卷沉思,觉其散文集《一城烟雨》中《钩沉》辑尤其印象深刻。再翻目录,一些模糊的想法鲜活了,翩翩起舞了。我不能不梳理一二,归置其所。
一、 博览古今中外史志,收集逸闻趣事

杨舟平先生是宝鸡市凤翔区法院的一名高级法官,身兼凤翔区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目前已出版了《一城烟雨》《情关风月》等数本散文集。杨先生业余生活的沉静、知识的丰富,尤其他创作的历史文化散文,令人叹服万分、感佩不已。《一城烟雨》中的开篇之作《1928年凤翔大屠杀》,审视模糊的历史之惨绝人寰的一幕。95年后,血雨腥风犹扑面而来。5000名战俘被有组织地砍头,尸体被胡乱踢进深坑的场景,令人几乎要把心肝吐出来。《苏轼凤翔祈雨二三事》一文,让我对虔诚到可爱的苏轼之济世爱民情怀有了鲜活生香的了解。我似乎触摸到《喜雨亭记》中苏轼滚烫的心,进一步理解苏子“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内核,最终达到“诗赋传天下,峨眉共比高”的奥义。
我不禁赞叹:杨先生作为法官,本来要精熟众多法条,透过迷雾看到案情本质。其工作繁重自不必多说,更应严谨到尽可能不出纤丝错误而伤害司法裁决公平,进而影响人们对法制的信心。可他竟能写出如此多的生动精彩文字!显而易见,大约他在业外以极大耐心听取了耄耋老人含混不清的叙说,多方查阅史志典籍,条分缕析,整理归纳可靠的历史轶闻而至表达,不知熬过多少个夜晚?
除凤翔往事,杨先生散文集《一城烟雨》中涉及司马光、方孝孺、段祺瑞、黎元洪、拿破仑,乃至丁龙这一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要多留心,多用功,多坚持,才能搜罗整理出古今中外如此多的奇闻轶事,还原多少人们已然朦胧懵懂的历史,补缀、丰盈人们的悦读视野。能感觉出来,他是基于对家乡、对历史、对人性真正的热爱而乐此不疲的。他在业余是忙碌而辛苦的,但也是充实到令当今普遍浮躁的人们羡慕而深有所思的。
反观自己,不过以读书矫饰之。纵然也有过几回读读写写,但太多时候借口平庸琐碎,身心交瘁,需要放松而陷于手机界面虚幻的、零碎的、怪异的低级美丽中,等到头晕目眩才懊悔不及。如此之,和杨舟平先生比实乃惭愧至极。
二、乱花不迷眼,冷静睿智,守正创新
没有历史,只有史观,这话当然偏狭。但“二十四史”看穿,迫于压力,或自觉为尊者讳,也不无沦落为帝王将相传记族谱的嫌疑。有些事,有些人,譬如王安石、岳飞,不是今天你说对,明天他说错吗?
面对年代久远本来模糊不清,更众说纷纭的细碎史料与人物,杨先生在历史观和价值观域面守正创新,表现出法官的价值取向与职业操守,以及文人的良知、情怀与追求。

他并没有被纷繁芜杂的乱花迷眼。他冷静、睿智,尽可能多方走访、查证,却并不做烦琐的历史考证,只图确认基本的历史事实,以自己特有的法官气质和文人情怀叙说评价,引领并呼唤人们对一些丑陋帝王和军阀无情鞭挞、唾弃,全面公正看待历史,呵护法制尊严,褒扬人性善良,赞美不屈意志与奋斗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厚植人文素养。
作者总是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人物。如对“靖国军”将领郭坚、党玉琨,西北军将领宋哲元等,杨先生陈述其在陕不为人知的勇猛善战、割据一方,又含愤描述其烧杀抢掠、虐杀战俘的罪行。对自己肯定的苏轼、方孝孺、段祺瑞等人,也不忘说明其迂腐、愚忠和争夺权力危害国家的一面。这样既忠实历史,又写出了性格复杂的人物。

作者借历史,突出对法制精神的执着与呼唤。譬如《三造共和之段祺瑞》与《有感于黎元洪打官司》两文中,他叙说了北洋军阀时期,前总统黎元洪通过打官司向总理段祺瑞讨要7万银元的事。对民国时期曾经的一、二号人物,退隐后依然权势熏天的两人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纠纷大加赞赏。他还提到段祺瑞(他娶了袁世凯的养女)本来接受袁世凯馈赠的房产,而原房主的儿子沉寂多年后拿着房契竟胆肥到向段祺瑞总理讨要,而段竟搬出房子自己去租房。这些看来不可思议的“法律至上”和契约精神的“民国范”,让作者,当然也让读者赞美不已。反观当今一些藐视法律与合同的官员与商人晓得后会不会感到羞耻?杨先生还写到德皇威廉一世、二世父子与妨碍了富丽堂皇的皇宫观瞻的破旧磨坊主人拆屋、打官司、法院判决德皇败诉而德皇反省后向磨坊主道歉并恢复磨坊原样。后来,磨坊主的儿子为了生计,主动请求威廉二世给自己一笔钱自愿拆除磨坊。但威廉二世给其足够救济,却保留原磨坊,以时刻警醒德国民众、官员和政府——要尊重人民的权益与司法判决。杨先生引用了名言“农夫的破房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他的千军万马也不敢跨过这间破屋子的门槛。”杨先生引导读者思考到底是权大还是法大,法律面前到底是人人平等还是要被区别对待。文末杨先生以一个赤诚的法官庄严地写道:“没有信仰的法律将退化为僵死的法条,成为摆设和花瓶;没有法律的信仰将退化为人治的任性,成为狂妄和傲慢。藐视法律,迷信权力,最终要被权力嘲弄,也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多么掷地有声,多么发人深省的文字!

字里行间,时时处处都能感觉到杨先生作为一个文化人特有的对暴虐无道的叱责,对人性之美的人文呼唤。他在《回望司马光》一文里,对司马光与王安石“君子和而不同”不吝赞美。他在《三造共和之段祺瑞》里,细说段祺瑞在逼清帝退位、反对袁世凯称帝与张勋复辟事件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他在《方孝孺之死》里写到即使方本人有瑕疵,而懦夫指责其不顾亲友的牺牲,可作者对方孝孺坚毅不屈的气节是惊叹,是赞赏!他对本来暴虐却以仁德装饰,气急败坏而实施“诛十族”,其实内心虚弱,却为许多人追捧的永乐大帝对文人风骨与民族性格的摧残的罪行痛恨不已,极力鞭笞。他指斥许多文人被统治者的淫威吓怕了,“只为君王唱赞歌,不为苍生说人话”。
从《明史》和诸多思想文化史看,我极认同杨先生对朱棣这个鹰视狼顾的畜生大加挞伐。就是其父朱元璋,虽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大功,可用酷刑屠杀,从物理上消灭有骨气的士人,以八股文禁锢愚弄士人,以废除相权高度集权,把大多数读书人变成禄蠹国贼,把民众变成趋炎附势唱高调以牟取非法利益,以至于形成后来就像大太监李莲英所说“大清国谁不是老佛爷的奴才”这可悲可叹的局面。而明末走投无路的人如李自成等被迫揭竿而起,导致国家大动荡大毁灭,从而打断中华民族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历史之殇。其罪恶之源,实在是高度集权,保证皇亲国戚永享富贵,对老百姓名义上在意,实则死活不论的朱元璋父子!这又抒发了何等深刻的思想!
三、功底厚实,视野开阔,胸襟不凡
杨舟平先生行文从容不迫,舒缓自如;分说源流,思路清楚,笔法亲切自然。为我们尽可能保留历史真相,真是可圈可点。其功底厚实,视野开阔,胸襟不凡,自然能去芜存菁,意在笔先。
如《1928年凤翔大屠杀》,运笔不疾不徐,介绍民国北洋时期政治军事格局,由远而近至西府重镇凤翔情势,娓娓叙说风云人物的事略、心理,凸显其性格,一些评价允当中肯。作者的散文风格颇得《史记》真髓,读来既长知识又长文采,使人无形中获益匪浅。
又如《寻找100年前的中国人》一文,讲一个普通美国华人丁龙“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家风美德,一个目不识丁却具有国际视野、文化情怀,捐资创建美国汉学院的故事。作者注意入题随心自然,渲染蓄势,再细细分说,把故事讲得完整而起伏跌宕,把人物塑造得个性鲜明,而对人性美好一面的赞美总是热情洋溢,不惜笔墨。
四、心系国运世道,一路遗珠散贝
在物欲横流,多少人只知拥有什么而忘记自己是谁的当下,如杨舟平先生这般静心阅读、潜心写作的人已为数不多矣。更可贵的是他不为沽名钓誉、嘲弄风花雪月,他的“钩沉”文字看似冷静质朴,其实热情阳光、刚正不阿,真正心系人心世道、文运国运。
能感觉出,因为关情,他的行文时有急切。如《1928年凤翔大屠杀》对嗜杀愤怒,说到杀俘不祥、不长寿,似涉报应之类。故而建议杨先生以后写作时能更收发自如些。尘世往往千疮百孔,生活其中,一个人不论期许多高,其实都不过是历史的一缕尘烟。我们只需把自己的本分做好,有体力有余力做点补缀就足够精美了。
徜徉在杨先生《情关风月》《一城烟雨》等文集的字里行间,我不止一次驻足其方言考证、地质地理、考古历史、神话传说、小馔工艺的细细分说。这些知识型的介绍如一路遗珠散贝,熠熠生辉于绿草红花中,辉映着运笔的飘逸,增添着散文的厚度与趣味,衬托出凤翔山水风物的神奇魅力。杨先生的这类散文,在丰富我的积累的同时,也激发了我重游雍州再睹周礼秦都圣地的愿望。

杨先生的文字更有厚实稳重的叙述、文字与结构的温婉舒展,沉静达意。如在散文集《情关风月》中《王继芳爷》一文,开头戏说王继芳爷的姓名,暗示其悲苦命运。之后看似不经意交待所叙真实,承上讲了主角重姓名之趣事,又启下不紧不慢叙说其形貌气质特征,如为人之讲究、嗜好以及大方温厚之逸事,揭开单身的社会根源,又随便拎出与王杠老人做对比。故事主体看似面无表情,实则把对外乡光棍王继芳爷的同情、赞美、喜爱、遗憾与对另外一些人事的憎恶厌弃如水缓缓流动,间或汹涌,也触动读者去认识、反思些什么。可见杨先生叙事抒情也崇真尚朴,真而不滥,切而有度,行文走笔聆听心底声音。
待释卷,越发佩服杨舟平先生积累之丰厚,过人的沉静耐心与坚持的毅力。自己单是偶尔转述同类内容,时觉叵烦。而他在文集中不紧不慢地呈现方言、史地知识、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等等,这要读多少书,走多少路,问多少人,观察多细,检索查阅几何,思考多深,才能建构体系而付诸笔尖如臂使指?
有人说文章重性灵!可在普遍浮躁,虚套噱头以哗众取宠,动辄做秀甚至隔三差五作妖的网文泛滥时代,杨先生作为一名业余文学爱好者,一名高级法官,在做好主业工作的同时,坚持业外著文,文章旁征博引,考据可信;叙述不动声色而寄情深远,岂不是一种别样舒心可人之人?
即使眼前有景刺痛眼睛,往事又如发黄皱巴的古卷沉寂,我却有幸因缘识得杨舟平先生。惟愿这样的真人真文与其事业常青不衰、风姿绰约,历久而枝叶愈加葱茏。
作者简介:
张卫军,陕西省商洛市商州区人,基层教育工作者,自幼酷爱读书,至今洗不了“书呆子”美称。笔耕不辍,成文不少,唯盼与各位方家切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