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文学与根基|今音
当代华语文学重镇——吴正(第二集文学的美学观)谈到一个创作的毫无功利的清净心纯度和作品的永恒关系。该第三集提到和宗教信仰归位与创作的关系。这两集所涉及到的是一个文学创作的根基,比如,从哪里来源头之说,直接就和其他作家的创作思路有一个天壤之别,比如,有别于创作的题材、创作的手法演变、创作的情趣所选和创作的效果的可知等。各路作家的创作根基的千差万别,也决定了在欣赏某一个作家的作品时的态度与方法不同,这个如果作为问题提出和看待,要求的严格是在于能否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时候就要注意两种倾向有可能出现,一种是闭门谈论,也有可能某种闭门谈是为了迎合作品的高雅和深邃,在文字的表述上所用的词汇怪癖生涩来体现对作品的尊重。另一种是用新闻式的通稿模式来统一刷脸。
无论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也好,还是用通稿刷屏也罢,它们都是作为一种形式存在,未免没有道理,只不过,各自所站的位置不同,看出来的结果也就不同。比如,从吴正老师的文学根基衍生来看,他的营养汲取的方式与化合,要比一般作家的特殊是表现在家庭文化的熏陶和几经反复的经历上,如,当时上海住所“上只角”的区域环境影响,另外,是其本人早年去香港投亲的机遇。如果把这两点也看作是其本人文学根基在形成中比较特殊的一部分来认识,就会从作品中理顺各自所需要的关系,比如小说的题材选择、人物情感倾向、事件结构的手法与专注等。也可以把这些归纳为一个作家的走向是和个性紧密联系的。
这时候就会发现另外一个现象,既然拥有这么一种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和有一份收入,从应该的模式看,日子不会过得不尽人意,但是,晚年的遭遇也促使了他在创作风格中突破了三次,并对信仰进行了再度审视。最终还是以淡定与心净,再次投入到小说创作去。这个看点在人物介绍中的突出,是需要被看出来和领悟到的,如果把它作一个人的生存道理指向也不为过。比如,对渡劫的认识,其中,可思考的是如何认识和面对无常。这也是作家和一般人共同需要面对的并还要拿出态度来的。如果要继续化解下去的话,也只有在作者的作品里面去进行分类考察。
对作品的考察与选择,并不是一个泛指,它的针对性之强,主要表现在关系良好的互动之间,这是一个前提,而不是其它方面的突兀行为。因为,天下作品之多与盛,也只能从中去作有所选择,而不是面面俱到。比如选择吴正老师的作品,就是想探寻上海“上只角”的文化熏陶与其它地方的不同之处,以及浸染程度。这些流经到血液里的东西,一旦把它写出来,作品也会永恒。
2024.2.18
今音文学策划中心
荣誉顾问:关敏仪 然空 萧潇 秋秋
胡晶清 施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