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柴达木故事
文/杨林

去追逐德令哈的故事
杨林

德令哈有一对情人湖
那是大自然的眼睛
柏树山有一片晨雾
那是天空的彩歌
哈拉湖
尕海湖
可鲁克湖
托素湖
是大自然
给德令哈的礼物
我要登上柏树山
山顶
去寻觅雾中的古柏树
看一看
远古柏树的美丽
去追逐
遥远德令哈的故事。

生命绿叶----格尔木胡杨
文/ 杨林

青藏高原
百年路标
托拉海胡杨
荒芜中存活
发达的根系
吸收地下水
生而不死
死而不倒
倒而不朽
存活一千年
耐严寒
档风沙
抗盐碱
傲然挺立
大漠戈壁上
为高原生命禁区
撑开了
一片生命绿叶。

故乡柴达木
文/ 杨林

我就像一个观众
静静地观看着
神奇柴达木的美妙
我也因常行走在柴达木
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上
更像一个走进故乡的体验者
静静地享受着柴达木的大美
柴达木的山水风物是
大自然的匠心造化
她博大壮丽冷峻而含蓄
我和摄影爱好者一样
故乡柴达木吸引我的是
那片纯朴大美之镜
之景和之静
还有遍地古老的现代文明
蓝色的湖水
赤色的丹霞
白色的雪山
盐湖和草原勾勒出
梦幻般的意境
在这些色彩的错愕交组中
我遇见的是
一个绝色而真实的故乡
神奇而富饶的柴达木。

柴达木---- 油砂山的故事
文/杨林

在柴达木盆地西部的茫崖市尕斯库勒湖畔,有一个油香四溢的地方一油砂山。
1946年,国民党政府征调民工修筑青新公路,瀚海茫茫,民工们缺粮少柴,生活十分艰苦。一天,一位民工用石头支起“三叉灶”做饭,当地点火以后,意外地发现那石头竟“滋滋” 燃烧起来,而且火旺如柴,他惊喜万分,再拣几块来试,还是遇火就燃,消息很快传遍了筑路工地,民工们纷纷拣这种神奇“石头”点火取暧做饭。
后来,这件事被两位地质学家知道了,他们不远万里赶来,勘查结果发现,分布在这种象汽油中泡过一样的紫黑色岩石的地表,是一个裸露着巨大的油砂脉络,地下有相当价值的油田。为了在地图上标明油田方位,他们绘下了地质草图,图中把这个地方命名为“ 油砂山”。当时国内许多报纸都报道了这一消息,但国民党政府忙于内战,根本无心开采丰富的石油资源。
新中国建立后,大批石油工人进入柴达木盆地,在油砂山附近发现了100多个油田构造,探明了数千万吨的石油地质储量。现在,油砂山附近的花土沟已成为著名的西部石油城。(历史图片杨林保存)

青海最高点
文/杨林

昆仑山
从帕米尔高原隆起
凌空而下
浩浩荡荡
横贯东西数千里
茫茫苍苍
雪峰高耸
冰川纵横
雪线
在海拔5600米至5900米
雪线以上
为终年不化的冰川
冰川面积3000平方公里以上
是中国的大冰川区之一
冰川融水是
中国几条大河的源头
长江黄河澜沧江
青海境内称东昆仑山
最高峰在布喀达坂峰
海拔6860米
是青海最高点。
(地理诗)

点赞--海西摄影师们
文/杨林

海西摄影师们
通过
手中充满灵性
感情的镜头
边走边看边拍
把美好的海西
自然地理人文景观
美妙瞬间定格成永恒
把一个
大美海西
生态海西
和谐海西
发展的海西
展示给世人
这是一件美好
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我点赞
海西摄影师们…

生命的河---富饶的巴音河
文/ 杨林

太阳迎着朝霞
从东方升起
清晨
我在故乡草原
聆听清泉的歌
故乡的春天
百花盛开
远处的蒙古包里
手抓羊肉香烹的美味
酥油奶茶奶香味
飘过肥沃的草原
传递着故乡的味道
美丽富饶的巴音河
从哈拉湖团结冰峰
奔流串过草原
流入原野
从大山走向戈壁
浇灌了德令哈两岸
滋润了德令哈绿色
养育了两岸生命
巴音河生命的河
您的奔流不息
给人间
带来了生命
带来了花朵
带来了麦浪滚滚
带来了吉祥的浪花
带来了洁白的哈达
让两岸的各民族和谐团结
走向美好幸福新时代
永远跟着共产党
建设着自己的美丽家乡⋯

(有些图片由摄协提供)

【本文选自:德令哈文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