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勤劳,勇敢,朴实,善良,家风严谨,给我们留下宝贵的遗产。
1952年8月,时年26岁的父亲,考入四川最早诞生的那条綦江铁路,成为綦江铁路局綦江工务段一名养护綦江铁路的路基工人。
为了养护江口(綦江河与长江的入口处)~赶水那段綦江铁路,保障小鱼沱的铁矿石,南桐煤矿的烟煤运往长江口,再通过江轮拖船运到大渡口,供给重钢冶炼钢铁。
那时候,还没有川黔铁路,24岁的母亲,带着年过7旬的老祖婆(父亲的婆),幼儿时代的大哥、二哥,为了养护綦江铁路,跟随父亲长年奔波,住工棚,打坍方,砌路基,垒堡坎,不知搬了多少次家。
母亲年轻时力大无比,每一次搬家,用大背篓放上凉板,固定在背娄上,背篓里装满坛坛罐罐,柴米油盐,把老袓婆系在凉板上背着,父亲用箩筐挑着大哥、二哥,辗转三(江)万(盛)、綦江铁路沿线,养护那条綦江铁路。一家5口,全靠父亲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母亲抽空帮人做布鞋,缝衣裳,换些钱粮、蔬菜,补贴家用。
1956年2月,两河口~镇紫街区间成立伍都坝养路工区,负责两河口火车站3股站线,6组道岔和镇紫街区间8公里正线设备养护。母亲随同父亲,拖家带口,从洋蹄洞路基工地,调入石灰垭口下的伍都坝养路工区,改职巡道工,结束了3年多流动奔波的历史,3个月后,我在这里呱呱坠地,后来有了四弟、五妹。
母亲对老祖婆特别好,有什么好吃的,宁愿忍口,也要让老祖婆先吃,有时老祖婆用筷子悄悄拈点放进我们嘴里,一旦被母亲发现,我们几兄弟总要挨母亲的黄荊棍。
上世纪60年代初,遭遇三年旱涝灾害,粮食颗粒无收,加之苏联逼债,多少家庭缺衣少食,老祖婆80岁那年含笑九泉,安葬在工区坎上的石灰垭口,坟头望着垭口下奔驰的列车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每年过年,父母都要为老祖婆摆饭,请仙去的老祖婆过年。
母亲壮年时,川黔铁路开通,带领工区8户家属32名子弟种植养殖,生产沙石支援铁路建设,吸收沿线职工家属,参加母亲领导的“五七”家属小组生产销售沙石,种植蔬菜、水果、粮食,养殖鸡、鸭、鱼,喂养生猪,增加家庭收入,减轻职工经济负担,让沿线职工家庭,顺利渡过计划经济年代粮油供应紧缺的困难。
抗美援越时期,川黔线K118公里+100~300米地带,每年雨季坍下上万方泥石流中断线路,一堵就是五六天。周总理指示:川黔铁路要抓紧抢通,确保援越物资送上前线!千军万马昼夜奋战。
母亲宰杀2头大肥猪,收割2千斤蔬菜,装运轨道车送往抢险工地,慰问抢险大军,给予抢险大军极大的鼓舞,加快了线路抢通,确保了援越物资的通过。直到改线修筑的1367米“雷吼洞”隧道贯通,这段年年雨季年年坍,中断线路的泥石流病害,方才彻底终结。
母亲率领的“五七”家属小组,让铁路沿线家居农村的30多名职工子弟,在这里攒到工钱找到媳妇,有了儿子的儿子,母亲率领的川黔线伍都坝养路工区“五七”家属小组,成为全国“工业学大庆”的一面红旗。1977年5月,母亲随同当年綦江工务段党委书记靳慎元,一同参加铁路系统出席全国“工业学大庆”先进代表大会,受到华国锋、余秋里、段君毅等中央领导同志的亲切慰问。
母亲心地善良,积德行善,致富不忘众乡亲,上世纪70年代末,母亲生前带领“五七”家属小组的年轻人,为迄今300多年前,清代顺治年间,綦江府知县大人,塑在两河口岩壁上的两尊观音菩萨,修建了观音庙,安排民工修建了公路边通往观音庙的一百多米长的那段爬上岩头的混凝土台阶路,方便当地百姓前往烧香拜佛,保佑川黔铁路畅通无阻,保佑百姓平安顺利!
母亲对工区职工子女的关心,胜过关心自己的子女。工区8户多子女职工家庭的老大,都是下乡多年,三十出头的老知青,眼巴巴看着相邻工区的子女已都回城找到工作,母亲所在小组,仍有5户家属子女没能回城,家长整天以泪洗面,母亲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主动向段长、书记汇报,靳书记硬是将自已的子女缓下,让母亲小组的知青先回城工作,段领导多渠道安排,很快解决了这5名晚走知青回城工作。
1981年“6.1”儿童节第二天中午,天空骄阳似火,重庆西火车站开站不久,高中毕业,在母亲率领的伍都坝养路工区“五七”家属小组从事2年会计,担任调车员工作的四弟,在调车作业中因公牺牲,献出了21岁年轻的生命,母亲哭得肝肠寸断,父亲把悲痛的泪水往肚里吞,看不见父亲落一滴泪,每年过年,父母都要为老祖婆、四弟摆饭,请仙去的老祖婆、四弟过年。
天灾又逢连阴雨,大难临头有父母。1998年“5.4”青年节那天凌晨5点钟,时年44岁,在武汉港务公安局重庆港务公安分局江北港务派出所任所长的二哥,身患胆管癌一年零八天,作了肺癌切除手术下来,不到2年的父亲,形影不离地同母亲守在儿子身旁,送完儿子最后一程。每年过年,父母都要为仙去的老祖婆、四弟、二哥摆饭,请仙去的亲人过年。
父亲70岁那年身患肺癌,从死亡线上争脱出来多活了16年,成为退休同仁学习的楷模。2012年9月11日9点钟,父亲旧病复发,86岁那年离开了我们,每年过年,母亲都要为仙去的老祖婆、四弟、二哥、父亲摆饭,请仙去的亲人过年。
每年除夕中午,母亲都要弄满满一大桌:粉蒸肉、粉蒸排骨、蒸酥肉、蒸烧白、蒸肘子、蒸杂香、蒸香肉糯米团、蒸八宝饭、蒸夹沙肉,红烧全魚,宫爆肉丁,鱼香肉丝,烙二面黄豆腐炒回锅肉,炖全鸡汤,炖全鸭汤,炝炒莲白,凉拌萝卜丝,银耳汤等20多个菜,为仙去的亲人摆上碗筷、酒杯,斟上酒,点上香烛,烧上钱纸,请仙去的亲人过年,让仙去的老祖婆、四弟、二哥、父亲吃好喝好,离席后,我们再入席团年。
母亲的一生,光明磊落,慈祥和蔼,大公无私,勤劳勇敢,乐于助人,为铁路家属事业和养育子女,教育孙儿孙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每年春节,儿女、孙甥孙女们孝敬母亲的红包钱,儿孙们的生日,母亲用红包方式如数奉还。
前年那轮疫情放开,同老大哥、五妹一同居住的母亲,一家三口被奥秘克戎病毒染“阳”后,儿女们迅速与近在咫尺的西南医院取得联系,即使120随叫随到,无论怎么劝母亲入院治疗,母亲始终不去,只好拜托儿子高中同学急救中心主任医师,带领护士上门,为母亲输液补充葡萄糖营养液,大侄媳找熟人医生为母亲开来开胃提气的药,在家人精心照料下,母亲奇迹般战胜了疫情,从死神虎口脱险,身体恢复如初。
去年国庆、中秋节这天,我们祖曾四代相聚书香美舍“石锅鱼”餐厅,一家人围着母亲有说有笑,向母亲派发生日红包,庆贺母亲95岁生日。10月14日13时20分,母亲突发心梗抢救无效离开了我们。
这是父母走了的第一个年,我们三兄妹延续父母祭祖的传统家风,为仙去的亲人准备了年饭,摆上亲人们最喜欢吃的烧白、渣肉、杂香、夹沙肉、香肉糯米团、卤牛肉等丰盛佳肴,为仙去的亲人摆上碗筷、酒杯,添上饭,斟上酒,伴随点燃的香烛,三兄妹围在摆好的饭桌前,请仙去的亲人过年:
“老祖婆,四弟,二哥,爸爸,妈妈,今天是兔年除夕日过大年,这是你们最喜欢吃的烧白、渣肉、杂香、夹沙肉、香肉糯米团、卤牛肉,酒杯里为你们斟了你们最喜欢喝的绵竹老白干,你们吃好喝好,在天堂里有吃有喝,开心快乐!在天之灵,保佑家人平平安安!顺顺利利!龙年吉祥!”
半个多世纪过去,母亲当年率领的川黔线伍都坝养路工区“五七”家属小组,8户人家的当家人已是耄耋老人的俩老伴虽然相继离世,但她们演绎了中国妇女勤劳勇敢、百折不挠、勇于吃苦、勤劳致富、乐善好施的精彩故事,至今仍影响着子孙后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过年不忘仙去的亲人,为仙去的亲人摆年饭,请仙去的亲人过年,是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优良传统家风,是中华民族56个大家庭的根和脉,有根才有脉,根脉才相传,家族才不断,国之才凝聚,也是不忘初心的具体体现。
但遗憾的是,这一传统家风,传承到许多家庭年轻的一代,已经被渐渐淡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