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国尽忠就是为父尽孝
——春节,怀念我的父亲
作者:周希华
87年我17岁从故乡济南当兵离家,至今有30多年不能经常回故乡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虽然父亲去世30多年了,但感觉父亲并没走远,父爱时刻就在我身边。(清)孔尚任的《甲午元旦》;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剪烛催干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诗中的白发老翁正像当年的老父亲,除夕之夜点着蜡烛围坐火炉喝酒守岁,给我压岁钱喜迎新年的影子。
父亲周朝新39年出生,是爷奶的长子,家里还有两个叔和两个姑,父亲中等身材俊朗刚毅,通情达理重情重义,为人处世有一副热心肠,在我心中父亲就像一座灯塔,指引着我光明的前程。父亲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一生在田间地头摸爬滚打。他没有惊天动地的英雄事迹,但他平凡而普通的感人故事说不完。父亲从小就是全家的顶梁柱和主心骨,他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两个叔叔,帮着爷奶担水劈柴打扫庭院,养殖家禽牲畜赚钱养家,,春种夏耘秋收冬藏,农活脏活累活抢着干,为爷奶排忧解难,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主动扛起家庭的重担。爷爷和两个叔叔在村里也算是个文化人,能写会算人缘好,毛笔字钢笔字写得有模有样,几十年来全村红白喜事过年过节大事小情,都有他们挥毫泼墨的忙碌身影。父亲诚实善良是地道的庄稼汉,种地经验丰富能吃苦受累,一手多能样样在行。谁家有七灾八难都会找父亲帮忙,他总是笑脸相迎来者不拒,谁家畜禽有病或去集市买卖的找他,谁家邻里不和调解矛盾的找他,谁家大龄男女介绍对象的找他,他一生撮合了好几对姻缘都家庭幸福。父亲讲话公道办事公平,扶危帮困乐于助人,不计较个人得失,因此亲朋好友都愿意来我家做客串门,几十年来赢得了全村父老乡亲们的尊重。
父亲母亲结婚后含辛茹苦养育我姐弟三人,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我疼爱有加,每天用竹筐背着我参加生产劳动和走亲访友。母亲常年患心脏病和肝化腹水,身体不好经常住院打针吃药,记得78年我8岁那年的冬季,病重的母亲怀里抱着我,在村广场看电影《李双双》时,在椅子上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家庭因病致贫更是雪上加霜,父亲日夜操劳当爹又当妈,为子女遮风挡雨撑起一片天,家里粗茶淡饭缺衣少穿,艰辛养育三个孩子长大。父亲穷且志坚不怨天尤人,尝尽了人世间的冷暖和酸甜苦辣。多年生活的不如意,让父亲的脾气变得急躁和唠叨起来,身体也逐年累月地体弱多病,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记得小时候半夜睡觉,偶尔会听到父亲时断时续悲伤哭泣的声音,还有每天天不亮就唠叨着起床干活的声音。父亲尊老爱幼百善孝为先,由于爷奶年事已高,小叔学校教书繁忙,他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耕种土地收割庄稼。父亲一生勤俭精打细算,家里积攒着烟酒糖茶粮肉蔬菜总是舍不得吃,用来招待亲朋好友。八十年代土地承包到户后,父亲披星戴月辛勤劳动,家庭生活逐年好转。八六年父亲购置建材石料砖瓦,推倒低矮潮湿的土坯房,在亲朋好友的义务帮助下,盖起四间新式砖瓦房。父亲家国情怀大爱无疆,虽没有文化,但位卑未敢忘忧国,姐姐出嫁,哥哥外出打工,87年我初中毕业后,父亲带着家人自己动手搬砖和泥盖起两间西屋,10月份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毅然找关系把17岁的我送去参军报国,当时正值我国对越自卫反击战轮战时期,我当兵就好像实现了父亲没有当兵为国尽忠的愿望一样。
在部队期间父亲多次让小叔代笔来信说,“我儿不要挂念为父,听领导的话好好工作,争取入党考军校,为国尽忠就是对父亲最大的孝”。父亲住着新房吃上细粮,村里通了电买了17寸黑白电视,姐姐经常带着外甥回家帮助父亲干家务农活,父亲总是高兴地把外孙举得高高享受天伦之乐。在部队我牢记父亲嘱托努力学习工作,88年获团嘉奖,89年入党,连续两年被沈阳军区后勤部评为优秀专业兵,91年我考上了军校重庆后勤工程学院17队,寒暑假回家陪父亲去济南医院看病,并经常邮寄津贴费和衣物等补贴家用。92年父亲作为军属代表,应邀参加了乡政府举办的八一建军节招待会,受到了热情款待。这几年孤独而坚强的老父亲心里敞亮了,脸上出现久违的笑容,走路也挺直了脊梁,迎来了属于他一生中短暂的幸福时光。世事难料好景不长,在93年麦收季节我即将军校毕业之际,55岁的父亲因急病去世了,听说父亲住院期间,衣服里总是放着我穿军装的照片,经常一边看,一边给别人炫耀,说我为国尽忠有出息了,为祖辈务农的家族争光了,是他孝顺懂事的好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父亲的去世让奶奶哭瞎了双眼,第二年爷爷也因悲伤患病去世,临终时说梦话还喊着我的乳名,说我的孙子穿着威武的绿军装回家了。子欲孝而亲不待,每当我想起这些往事都会热泪盈眶,没有给老人床前尽孝心里愧疚啊,自古忠孝难两全,为国尽忠就不能为父尽孝,我相信父亲会理解我的。没有了父母的家,从此我就成为孤儿和故乡的匆匆过客。
95年10月我和美丽善良的葫芦岛姑娘张宏喜结良缘,回家看望了奶奶以及全家人。生命轮回新老交替,96年11月冬季奶奶去世,同时我的儿子周新昊也出生了。99年我转业渤海造船厂工作,2004年寒衣节父母坟地动迁,我回家购买两个棺材,把父母骨灰安葬在村口西南老坟并立碑纪念,村口曾是父亲常年盼望和等待我回家的地方。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多少次梦中还乡,老屋父繁忙,醒来枕湿泪千行。如今中国百年复兴进入新时代,家乡变为济南起步区,早已旧貌换新颜脱贫致富奔小康了。在我的感召下,2017年儿子也大学毕业分配渤船工作,2022年喜结良缘全家幸福地生活着。每当看到我和儿子一起亲手参与建造的军舰扬帆远航,护佑巡视祖国的万里海疆,大振国威军威。我就认为兴装强军同样是为国尽忠,兴船报国同样是为父尽孝。工作之余我读书看报勤于笔耕,十多年来先后在学习强国,中国日报网,中国船舶报,辽宁职工报,济南日报等多家报纸新媒体上发表文章数百篇;荣获中国船舶集团“庆祝建国7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一等奖,全国主题征文活动二十多个奖项,多篇文章结集出版。因工作优异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22年我如愿地加入辽宁省作家协会,天道酬勤自强不息,农民的儿子成为一名作家。 2023年9月第十届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大会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召开,我三十六年为国尽忠为父尽孝的事迹,入选葫芦岛市《孝善模范风采》书刊并在市电台播出,《葫芦岛日报》等多家报纸新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我家楼门上的“光荣人家”牌匾闪耀金光,这一切足以告慰父母的在天之灵了,希望来世还做您的儿子,让我忠孝两全不留遗憾,让父母含笑九泉,请父母安息吧。
【作者简介】周希华,军校重庆后勤工程学院毕业,转业渤海造船厂工作。多次荣获优秀党员、先进生产(工作)者、新闻宣传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辽宁省作协会员,先后在全国各地报刊新媒体发表文章数百篇,并荣获全国各地主题征文二十多个奖项。2023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交流大会在葫芦岛市召开,我三十六年为国尽忠为父尽孝的事迹,入选葫芦岛市《孝善模范风采》书刊并在市电台播出,《葫芦岛日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最美中国年•全国作家诗人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3483284.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