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的故事(五)
压 岁 钱
文/甄春延
现在过年的时候,老人和长辈都愿意给晚辈压岁钱,一是图个吉祥,二是图个乐呵。
每到三十儿和拜年的时候,孩子们都盼着拿到红包,少的几十元,多的上百元,甚至上千元。
前几天有个报道,杭州一个小姑娘,几年的压岁钱竟然有70万元。笔者看,压岁钱本身没有问题,但长此下去,压岁钱就变了味道。本来是喜兴的事情,久而久之就成了负担。报载重庆一男子有17个晚辈,每年的压岁钱就是一大笔钱,如果到家里吃饭,压力就更大了。
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岁尾之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赠予晚辈,有保佑平安的美好寓意。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在汉代,当时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些钱并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而是一种佩戴的钱币形状的辟邪品。
“压岁钱”有两个寓意,一种为压“祟”。“祟”是传说中的小妖,传说有人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此保护孩子免受“祟”的惊吓,因此得名为“压祟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有两种方式,一是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另一种是长辈直接给小孩钱。长辈们会将100文铜钱用红纸包上给晚辈当压岁钱,寓意长命百岁,此习俗一直流传至民国时期。
到民国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们喜欢用崭新的连号纸币做压岁钱,寓意连连高升、连连好运。
压岁钱的习俗源远流长,它饱含着父母长辈对子女晚辈深深的爱。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压岁钱的形式虽然有变,但深情永不变。
记得我小时候,不管在城市里面还是在大山里面生活,父母亲都会给我和哥哥姐姐准备压岁钱,成人之后才不给压岁钱了。
那时候的人民币只有10元、5元、2元、1元,父母亲给压岁钱也就是给2元或者5元的。尽管父母亲的工资不低,但父母亲每年都不会给我们超过10元的压岁钱。
那时候的钱比较值钱,几分钱可以买一个鸡蛋,1角钱可以买好几块水果糖呢。
父母亲对我们要求很严,不允许乱花钱,我们的衣服都是弟弟妹妹捡哥哥姐姐穿小的,有的还需要改改。
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哥哥到楚雄州街里买东西,馋肉了,我们两个花了8角钱在饭店买了一盘子牛肉凉片吃了,现在想想都口留余香。还有一次,好像是哥哥买东西丢了5元钱,哥哥回家向母亲哭诉,母亲并没有责怪哥哥,只是说以后注意点。说了这些,实际上说,5元钱看似不多但当时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那可能是全家人一个月的生活费。
每年的年三十儿,除了换新衣服,就是盼着父母亲给压岁钱。有时候小孩子困得不得了,母亲也不准睡觉,说要守岁,完了说到时候给你们压岁钱。
就为了压岁钱,我也强挺着,就等着吃饺子,等着压岁钱。记得在思茅地区景东县大山里面住的时候,过春节时,只有在云南的哥哥姐姐可以赶回家过节,在东北的哥哥姐姐都回不去,因为路远,路费太贵。
等到煮完年夜饺子后,母亲就拿出红包来给我和哥哥姐姐。那时候没有现在这样的红包,就是一方红纸将2元钱或者5元钱包上就可以了。但就这几元钱,我们也都是像宝贝一样的把它藏起来。
我结婚后,母亲对我的儿子也特别宠,因为是老人家唯一的孙子。虽然给压岁钱孙子孙女一样,但母亲也经常偷摸的给我儿子多个百八十块的。这也是可以理解的,虽然我父母比较开明,生男生女都一样,但对这个孙子,母亲多少还是有些偏爱的。
现在的压岁钱一给都是很多,当然可以理解。就一个孩子,孙儿孙女可能也就一个,老人留着钱也是给儿女的,所以给多给少,都是自己家的事情。问题是,笔者总觉得对孩子的成长不是太有利。要让孩子懂得钱来的并不容易,有了压岁钱也不要养成大手大脚的习惯。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花钱习惯不同,中国人喜欢存钱,西方人恰恰相反。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3年的疫情来看,中国人的存钱习惯解决了出不了门的问题。
作为民俗的一种,压岁钱通常代表着长辈对孩子的关爱与祝福,也是亲人情感和新年文化的传承。
现在的压岁钱却开始变了味儿,有的人“面子”思想作祟,把金钱和情意简单画上等号,有的人不顾实际收入,动辄阔绰出手,有的人互相攀比,逼得人家不得已被动跟进,还有的人到领导家拜年,以给对方晚辈压岁钱名义行贿等等,都在无形中异化了压岁钱的初衷,非但不利于亲朋好友间的礼尚往来,更不利于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价值观。
也许我的观点有些陈旧,但我觉得培养孩子正确的金钱观也很重要。
压岁钱一味“求多”甚至铺张攀比,违背了关爱和祝福的本意,甚至可以说是一种陋习。须知,压岁钱本质上是人际礼仪的表达,是文明风尚的承载。
钱多钱少,不意味着情意深浅。那种把金钱多少和情意画等号的行为,是偏颇、庸俗的,反而容易激发矛盾隔膜。
林林总总的写了几篇关于春节的故事,有的是回忆父母亲的恩情,有的是回忆年少时我的经历,有的是自己的一点点感想,也就是作为春节的回忆罢了。

作者:甄春延写于2024年2月17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笔名春城旧友),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退休干部,东北师大夜大中文系毕业,学士学位。
编辑、制作:老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