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是儿子邹相昀于2014年春写的一篇关于书法练习的文章,至今刚好十年,这十年来,他基本上再没有时间练习书法,故特推送此文!

邹相昀2011年8月暑假练习的张迁碑字迹
现在,《张迁碑》中的每一个字在我眼里都如同一幅名画,值得我去细细口味,并从中汲取出创作的灵感。
一
我与《张迁碑》的渊源可以追溯到高一时发的一本书法教材。当时学校只是象征性地发了这么一本书,我相信多数同学连翻都没去翻过。对我而言,它却有着特殊的意义。因为,正是这本书,引发了我长达六年的《张迁碑》临摹之路。在这六年中,书法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对《张迁碑》的临摹则是我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内容。
《张迁碑》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简单。它基本笔画的写法如此之简单,从来没有摸过毛笔的人对此也不会心生畏惧。我很快就上手了。而唐楷的笔画,我练了三年仍觉得与字帖上想去甚远。其次是:朴实。这本教材上还有《曹全碑》。《张迁碑》和《曹全碑》代表了汉代隶书两个不同的极端。《曹全碑》是那种能让多数人一眼就喜欢上的柔媚多姿的字体,相比之下,《张迁碑》则显得笨拙而幼稚,丝毫不显巧妙之处。如果说前者是一个娇美而煽情的少女,那么后者就是一个刚毅木讷的大汉。
也许正是它的“拙”吸引了我。我本是一个缺乏美术细胞的人,绘画对我而言从来就不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可是,它给了我信心。后来我才知道,书法的美本来就包含了“拙”和“巧”两个方面。当时我只是发现:这种字体我也能学好!
二
认识吴老师是我书法生涯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他为我打开了书法世界的一扇门,并将我引入到一条比以前更为广阔的道路。
刚开始的三年,我的临摹还处在不自觉的状态,完全凭感觉进行。而且,我同时在临颜真卿的《勤礼碑》。颜体的诱惑要大得多。首先,颜体属于楷书,易于辨认。其次,它看上去远比《张迁碑》美观,一般人一眼就会喜欢上。相比之下,多数人对于《张迁碑》的态度是:“你为什么要练这种字体?”这种字体在他们眼中,既不易辨认,又不美观,实在缺乏实用价值。所以,我也不打算以《张迁碑》为主进行临摹。
直到后来,经爸爸介绍,我认识了本地书法界颇有名气的吴老师。我把自己学习书法的情况跟他一说,他马上指出:我应该舍弃颜体,专临《张迁碑》。
吴老师认为,像颜体这样已经完全定格了的法帖,是难以在它的基础上有所发展的,“就算你每天总早练到晚,练一辈子,也难以在书法上有所成就”。总的思路是,要追求源头,从汉碑这样的早期法帖入手。因为早期的法帖还处于自由的阶段,法度上的限制少,给人的想象空间很大,让临习者有更大的发挥余地。而法度森严的唐楷,虽然也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书法地位,而且雅俗共赏,但是给临习发挥的余地太小了,想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简直是难于上青天。所以,从长远临习道路来看,从汉碑入手更好。由于我已经有了《张迁碑》的基础,从《张迁碑》入手就是最好的选择。
从这个时候开始,我的学书之路才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在吴老师的指导下,我不断积累相关的理论知识,审美观逐渐发生改变,临习也进入了自觉状态。此后三年,《张迁碑》始终伴随着我,见证了我从一个门外汉逐渐走上书法正道的曲折经历。
三
前进的道路总是曲折的。她就像我的恋人,我时而爱她爱得疯狂,时而避之唯恐不及,但始终没有和她彻底分开过。书法的学习需要有所感悟,而这种感悟往往是在长期的困惑中逐渐被发掘出来的。在茅塞顿开之前,往往要经历很长时间的困境。顿悟之时自然是精神焕发,信心倍增,只觉得前途一片光明;但不久又会陷入新的困境中去。
书法讲究的是心悟手从,意先笔后。心里先想好了该写得怎样,要怎么写;写出来后再与自己的设想作对比。如果是“手不从心”,那么就是练得不够,只要多写就好了。但如果写出来跟心里想得差不多了,往往就到了一个瓶颈。这时如果没有新的感悟,写得再多也只能是老样了。这也正是我最受打击的时候。
这个时候,写也不是,不写也不是。写的时候心里没有一点感觉,那可真是一种折磨。以前我往往会咬牙坚持,可后来证明这是没有多大意义的。有些事情是勉强不来的。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再也找不到动力去拿起我的毛笔,但是各种书法名迹却从未远离我的眼球。我虽然写不出,却仍能以极大的兴致去欣赏这些真正的艺术品。后来,当我不得已重拾毛笔时,我发现自己又有了新的突破。
四
像这样的反反复复的过程,我不知经历了多少次。
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对《张迁碑》中的字感到十分厌倦,连看都不想看了。全碑不到六百个字,我早已反反复复不知看了多少遍了。最开始我连其中的字都有一半认不出(毕竟是汉碑,年代久远),到后来不仅碑文的内容烂熟于心,就连每个字的形状都让我毫无新鲜感了。
不过,这段时间我依然在遍览各种书法作品。我开始喜欢上康有为和齐白石的字,一有空就拿来细细品味。康有为的碑学书法,字势开张,雄强大气。齐白石的字则自然随性,不求工整。他们的字让我感受到了一种不一样的美。我开始感到,以前自己偏爱唐楷、《曹全碑》以及赵体这一类十分符合大众审美观的字体,完全是因为我的视野还太狭窄!美有很多种,美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楷书的工整、行书的流畅以及笔法的一波三折之美,是最浅层的美,多数人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而深层次的美,只有在不断地深入探究中才能逐渐被发掘出来。
五
随着学习的逐渐深入,我开始体会到《张迁碑》的“拙”背后所蕴含的深意。
书法到了近代,形成了“碑”和“帖”两大派别。从阮元的《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始,到包世臣的《艺舟双楫》和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碑和帖的分划逐渐形成。碑学书法以汉碑、魏碑为代表,其特征是字势开张,雄强大气,显“拙”;帖学书法则以二王、唐楷为代表,其特征是字形优美,灵活多变,显“巧”。拙和巧形成了书法美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
巧好比外貌的美,拙则是内在的美。外形优美的字能迅速吸引人的眼球,但不一定耐看;古拙的字乍一看也许并不美,但若细细口味,便觉意蕴无穷。这正如美女能让看一眼就着迷,但真正相片之后,一个的内在的气质、品格乃到个人追求就会逐步显露出来,外貌对个人魅力的影响也逐渐变小。相处的时间越长,交往越深,就越容易忽略一个人的外貌。
“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字形优美原本是书法作品最基本的追求,但如果深入探究,就会发现书法的意义绝非只是把字写漂亮这么简单。如果只看重字形,那么打印出来的字体岂不是很完美,并且完全超越人手书写的水平?绝对写实的摄影无法替代绘画作品,再完美的录音也比不上现场演奏,不是吗?艺术就是艺术,艺术作品的灵魂是人的情感。从这个角度来说,字形优美只不过是书法艺术中最低层次的追求!
古拙正是一种独特的气质。自古以来,中国讲究的是中庸之道,真正的高手往往都是藏而不露的。表面上拙,却有着深刻的内涵。《张迁碑》中的每一个字,笔画粗壮,字形方正,给人以一种屹立不倒的厚实感。临习这种字体,好比练内功,为深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的字形初看来很幼稚,好像初学者随意写就。但细细看来,它的结体不仅全于法度,而且稳中有变,拙中有巧,其独特的个性实在有趣。不过,这种独特的美感,只有少数抛开成见、用心品味的人才能感受得到。
六
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在习书的道路上,我对《张迁碑》的认识变得越来越深刻了。这条路绝不是一帆风顺的,我曾一次次从巅峰状态坠入深谷,品味着希望与绝望交替出现的复杂感受。不过,柳暗花明又一村。在每一次波折之后,我总会有新的体验和感悟。这条路我还要继续走下去。
我坚信,在《张迁碑》前方,一定还有许多令人着迷的东西,等着我去探索、发现。
2014年1月23日
(本文发表于《清远作家》2015年第四期)

《清远作家》2015年第4期封面


【作者简介】邹相昀,1993年11月生于广东清远。工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中学及大学期间喜爱书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