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成功的钥匙—浅说见识》
文/山里布衣
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皆都是以见识为主,以才气为辅。有学问不一定有见识,有见识一般来说都以学问作基础。学问才气好比是路,见识好比是腿脚。有腿无路可以用腿脚走出一条路,有路无腿却难以成行。二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字孔明)曾说过:“才气必须有学问做基础,学问必须有见识才有用”。这两句话基本涵盖了上至博学鸿儒、宏才大略,叱咤风云的大师泰斗,下至布衣平民百姓成功做事的规律,寓意深远,启迪很深。
诸葛孔明本人就是学问做基础,高人一筹的雄才大略谋天下,与众不同的见识做支撑,不凡的才学与惊天动地的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人士。他短暂的一生,写出过很多见仁见智、比前人励后人的精妙语句。诸如“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等等,这些千古不朽的名句,彰显了他出人头地的才气和学问。但更重要的是,在刘、关、张三顾茅庐时,当刘备向他请教安定天下大策的时候,他以胸怀天下的眼界,成竹在胸的历史境界,吞天吐地的魄力勇气,高瞻远瞩的高精智慧,提出“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思想。他的战略见识,在他与他的同仁们,经过数十年出生入死、赴汤蹈火、南征北战之后,历史性的检验、证明了这个战略见识的巨大成功。
前秦时期的“长平之战”,秦、赵两国在长平(今山西晋城高平市)对峙,两强中的前秦,试图一举攻破赵国大将廉颇的防线而轻取赵国。但由于智勇兼备的廉颇坚壁清野,高筑垒台,加固工事,坚持数十天不出战。故意丢漏出畏首畏尾,怯懦如鼠的战略姿态,以麻痹松懈敌方的战斗意志。然后选准时机,千军万马以迅雷不及掩耳,雷霆万钧之力压向秦军,使秦军丢盔缷甲,溃不成军。而前秦将领误以为廉颇胸无大志,胆小怕事不敢出战。但又对正面这个强大对手一筹莫展,无计可施,面对近在咫尺的老廉颇,却“狗咬刺猬,无法下嘴”。
秦国丞相范雎看破了廉颇的战略意图,惊的他提心吊胆,面如土色。于是他向秦昭襄王献出反间计。计说:秦国军队不怕只会消极防御,萎缩坚守不敢出战的廉颇,这个胆小怕事的廉颇在秦军面前根本不堪一击。秦国军队怕的是赵奢之子赵括(是著名的纸上谈兵者)。秦王听了以后认为有理,于是就派范雎带着重金到赵国首都邯郸,向赵孝文王施出了这一奸计。
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且刚愎自用的赵王不识是计,不顾虞卿、楼昌、赵豹和赵括母亲等忠臣良将的劝阻,依秦奸计任用了赵括为大将,取代了廉颇的将军位置。赵孝文王换帅后,便高枕无忧,天真烂漫,满心欢喜的等待着赵括打败秦军的胜利消息。不久,前线传来恶报:赵军战败,赵括被杀,45万将士被俘,除200余名年龄很小的放回赵国外,其余的全部被坑杀。长平之下,血流成川,沸声如雷,蚩尤之乱,不过于此。
长平之战,严重损耗了赵国的元气,从此赵国一厥不振,加快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
赵王做梦也没想到,赵括貌似尚武精兵,通晓兵法,掌握天文,熟悉地理,却只会在他面前班门弄斧,装腔作势,纸上谈兵!可见,只有空洞的所谓学问,而没有远大的战略见识,只会背诵兵法教条,而不懂战略全局,对何时、何地、何情之下,如何调兵遣将攻与防,什么火候兵不厌诈乱其神,什么条件下隐真示假扰其心,什么情境示假隐真损敌志,哪种场合佯败退兵骄敌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敌人挫其锐,最大限度地以较小代价歼灭敌方更多有生力量等等,这些重大方略,赵括是“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更不要说面对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采取敌变我变,变在敌前,变在敌上,变敌被动,变我为主动,化险为夷了。这又从另一个方面警醒人们,只有书呆子式学问而无真知卓见,这样的学问又是多么的虚伪可怕,真让人不寒而栗,胆战心惊。这种没有见识做磐底的学问,小则误事,中则误军,大则误国。这样的例证比比皆是,屡见不鲜。
笔者家乡有个不到千人的小山村,几十年来出了百余名各类人才。有的说是风水好,有的说是天帮神助,也有的说是什么什么显灵。这些说法是否有科学根据,咱先放一边儿不论。但该村(学校)历任干部,都坚持早期教育,从娃娃抓起,很早就办了图书阅览室、讲学堂、村民书画社,花大价钱请严师名教来当老师,连3岁孩童都能记住若干首唐诗宋词。人人提笔能写毛笔字,开唇就能脱口秀,遇事能拿高主意。适龄青年大都考上了名牌大学,不少成了硕博研究生。
写到这儿,咱们自然明白了为什么一个穷乡僻壤的小山村,能出这么多人才的奥妙了吧。“一言以蔽之”,这个小山村历届干部和学校领导有远见卓识。
真乃是:
“愚者暗于成事,
智者见于未萌”。
诗曰:
云开远见谋识深,
家国兴亡赖智臣。
未萌能洞乾坤事,
千古江山万代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