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曾经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年龄大了,总想起过去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1971年,我已参加工作到铜川市制药厂一年多了,当时国家还处在“文革”之中,各方面工作受“文革”影响,还不正常,物资紧缺,供应不畅,什么都凭票供应,吃饭要粮票,穿衣买布要布票,买当时时兴的“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手表都要凭票供应,一个单位一年分到一两张三大件的供应票,只能优先给准备结婚的小青年了,遇有两对结婚,只有谁先谁得了;甚至买糖要糖票,买肥皂要肥皂票等等。
这一年,买煤也要凭煤本供应了。煤本是按量供应城市居民的,农村人是没有煤本的。一个周六下午,我下班后,匆忙赶回家。一进门,老母亲说:“屋里没煤烧了。”我一想,这时候找谁借煤本也来不及了。和高中还未毕业的二弟一商量,决定和妹妹三人当晚到鬼门关上的王家河煤矿矸山上去拾炭(煤)。

那时候的农村,家里穷的连一个手电筒都没有。草草吃完饭,我到我曾工作过的矿务局农场借了一位蔡师傅的手电筒,姊妹三人每人一根扁担两只筐,就上路了。赵家塬村距离王家河矿五、六里路,途径圪堵村下坡就到,再登上对面的石矸山就到了拾炭的目的地。
严格讲,煤矿排矸石的地方,考虑到安全问题,是不准拾炭的。矸石砸伤人,煤矿是要负责任的。但迫于无奈,拾炭人成了游击队,负责安全的工人喊一下,拾炭的就跑了。不喊了,又回来了。运矸的矿车一到,咔嚓一声,矸石飞流而下,大块的矸石飞过,拾炭人就不顾一切的冲向倒矸的斜坡,在矸流中凭着手电筒微弱的光,捡拾启明发亮的煤块。几个小时后,我们每人还没有捡到一筐煤。但愿到天亮能如愿以偿,每人能捡到一挑子或多半挑子煤吧!

可是,有福之人不在忙,无福之人跑断肠。正当我们着急之时,一矿车煤,倒在了矸山上,工人叔叔喊我们快来捡拾。我们高兴地屁颠屁颠的,每人装了一挑子,急忙挑到了住在矸山上的同学家窑洞门口,倒下后,又去矸山,捡拾到了第二挑子煤。这个没有想到的收获,使我们兄妹三人忧心而去,满意而归。
我说:“这下咱们挪节节回村,第二挑子一直挑到河对岸的煤矿家属窑洞前寄存,再上矸山,将第一挑子直接挑回家里,再来河边将第二挑子挑回,赶天亮结束战斗。”大家同意了我的安排。
当第一挑子煤后半夜到家时,老母亲高兴地说:“娃们拾炭拾的真好,拾了这麽多,一个月也烧不完。”
我说:“还有三担子呢。”
母亲说:“你们咋拾的么?可千万不敢偷人家的。”
我说:“妈:你放心,你的儿女不会做偷偷摸摸的事。是老天有眼,工人叔叔善良,把错拉到矸山上,倒在了矸石堆里的煤,让我们捡拾回来了。”
母亲说:“还是我娃们有运气,遇到好人了。你们记住要谢谢老天!谢谢你们不认识的工人叔叔!”
我说:“妈,知道了,你安心睡觉,我们还要去河边挑煤呢。”
母亲说:“妈给你们下点面,吃了再去。”
我说:“回来再吃,煤放在那里不放心。”
说着,我们就奔河边去了,感谢了窑洞里的工人叔叔,我们迈着疲惫不堪的步伐,挑着沉重的担子一步一趋的上了山,向着家的方向而去。这时,天空发白,东方发红,太阳即将出来了!
2024.2.16.西安一稿。
附:作者简介
李晓信、男、陕西省铜川市人,大学文化、在职高级工商管理硕士、高级经济师、主管药师、陕西省作协会员,先后任多家省、市医药(集团)公司企业领导、顾问,铜川神州书画研究会文学顾问、铜川市印台区政协参政议政人才库成员。出版有文集《感悟-古都情缘》《感悟-沧桑岁月》;编有《药品GMP认证培训教材》等书;近几年又在国家、省市报刊、网络,发表了一百多万字的文学作品和学术、管理论文。曾获得省、市级多项荣誉称号。被誉为“是我省医药行业资深的专家和模范”其事迹被收入《路在脚下延伸》《岁月如歌》和《天南地北王益人》等书籍。

附作者近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