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甘为人梯的王选
文/苑梅华
王选是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领导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1992年,王选又研制成功了世界首套中文彩色照排系统。因此,他于1987年,获得中国印刷业最高荣誉奖——毕升奖;1995年,获得何梁何利基金奖;2001年,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是中科院院士等。
对于荣誉名利,王选非常淡泊,而他最关心、最重视的是,为国家培养年轻的优秀科技工作者。他把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改为“老骥伏枥,甘为人弟”的字样,装裱后,挂在办公室最醒目的地方,以此来激励和鞭策自己。
1993年初春,56岁的王选毅然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退出科研第一线,全力以赴培养和扶持青年人。对此,他充满信心地说:“今后衡量我的贡献大小,就看培养了多少年轻才俊。”
虽然对此有人大惑不解:有不少60多岁的老人仍在一线搞科研,王选是不是“见好就收”?但王选的心里最清楚、最明白: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年轻人更具有优势。
上世纪90年代初,是王选和他领导的北大方正技术研究院最忙碌、最紧张的时期,为了把已有的产品推向海外市场,研发新一代产品,王选竟然忘记了自己已是50多岁的人,而是每天废寝忘食、通宵达旦、不知疲倦地工作着。1992年春节之际,人们都在走亲访友,而王选却把自己关闭在屋里,专心致志地搞设计。谁知年后,当他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拿出来时,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一位研究生却认真地对他说:“王老师,你设计的这些都没有用,因为IBM的pc机主线上有一条线,就可以检测这个信号。”结果一试,果真如此。这位研究生的话,不但把他辛苦了两个星期搞出的东西给彻底否定了,而且也令他想起了许多——
1991年初,王选设计的一个芯片在处理图形时出现漏洞,当时他苦思冥想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无奈之下,王选就找来3个年轻人共商对策。3天后,一个年轻人想出了妙招,就很快把他的问题解决了。1992年秋天,王选的一位28岁的博士生发明了一种新的计算法,不但大大提高了中文字形的处理速度,还把王选专利的百分之五十的内容更新了……由此,使王选更加深深地感到:“后生可畏、后生可敬啊!”接着,他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本来我以为自己做一线工作可以到60岁,可今天我终于看到,在我最熟悉的领域,我已经不如年轻人了。我今后的责任是转到帮助那些有才华、有潜力,但还未成名的‘小人物’去建功立业。”于是,在1993年初春的一天,他就做出了以上这个决定。
由于种种原因,王选的这个决定尽管未被批准,但就在这一年,他竟然把36岁的肖建国、28岁的阳振坤和汤炽,果断地推上了研究室主任的位子。然而令王选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在以后的日子里,肖建国主持完成了第一个中文彩色报纸编排系统;汤炽提出并主持实现了采用面向对象技术的新一代排版软件;阳振坤也领导完成了由我国独立研制的postt乚ever2照排系统。
也就从这一年开始,单位只要招聘新员工,王选就让人事部门把有关人员的资料全部拿给他,一旦发现有培养前途的好苗子,总是亲自出面做工作,想千方百计将其留下来。有一位北大数学尖子生,在学校时就曾获得过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金奖,大学毕业后,有好几个单位争着要他,而他都没去,因为他想找一个更合适的工作单位或是出国深造。王选得知他的情况,忙把他找来,经一番耐心说服,使其高兴地来到王选身边,并在以后的科研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有一位南开大学毕业生,早在中科院读硕士的时候,就获得过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但获奖后成果被束之高阁,没有派上用场,因而他很懊丧。后来,他在一家外企做外国产品的汉化工作,虽拿着高薪,但心里并不痛快,因为他的工作是帮着外国人把他们的产品打入中国市场。他几次想跳槽,但一时又不知去哪里好。于是,他抱着一种试探的心理,给王选写了封信,而使他没有想到的是,王选看了他的简历后,认为他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不但多次找他面谈,而且还许诺让他主管他所精通的数字媒体研究领域的工作。他来这里后,仅用一年半的时间就开发成功了一套卡通动画制作系统,填补了我国一项空白。他也早已被提拔为研究院院长。当然,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好多。
在培养和提携青年人才方面,王选真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即使后来,他在病魔缠身、住院治疗的日子里,仍就关心着青年人的成长。为了给特别优秀的青年科技尖子创造一个良好、安定的环境,他在病榻上,颤抖着右手,向中央和有关部门写信建议“给足线,配备人,少评估,不干预”,让他们心无旁骛地埋头创新。
正因为王选的这种可贵的人梯精神,才使得一大批敢于创新,勇于拼搏的青年科学家迅速成长,并使我国大步跨进了世界信息科学研究的先进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