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龙
文/康秀炎(河北)
2024年是农历甲辰年,也就是龙年。龙年刚到,一个新词赫然跳进我的眼帘——龙行龘龘。我一见顿觉汗颜,因为后两个字不认识。惊慌之余,赶紧去查阅,方知一二,由此可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说起龙,虽只是传说中的形象,我们却并不陌生。上小学时,我就学过一篇《叶公好龙》的寓言故事,大家在嘲笑叶公的同时,细思一下,难道我们之中不也有“叶公好龙”式的人物吗?龙在我们的想象中,是神秘、尊贵、吉祥、力量的象征。虽然传说众多,但在现实生活中终竟难得一见。正因龙是十二生肖中唯一神秘的生物,让人敬畏有加,才让龙文化的魅力绵延流长,与时俱进。
在民间,我们可以见到不少龙的形象。远的不说,在我们沙河市渡口村,就有九龙庙。庙宇建在村子正中,面南背北,飞檐斗拱,红柱黄瓦,显得庄严肃穆。庙里有龙王塑像,东西两壁墙上彩绘着龙形图案,造型生动,线条流畅。逢年过节,九龙庙人头攒动,香火鼎盛。其实离我们村不远的彭硇村还有一个赫山九龙庙沟,以沟谷奇观为主,因周匝九条山梁形似九条巨龙,故名九龙沟。九龙庙沟各种景观大多与龙有关,诸如九龙潭、九龙壁、九龙桥、九龙阁等,九龙庙沟便因其浓厚的龙文化而遐迩闻名。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对龙王的祭祀,在中国极为普遍,因而龙王庙在星罗棋布的村庄并不鲜见,如遇干旱少雨的年头,“求雨”自然就成了一种重要的民间活动。
龙为鳞虫之长,相传能飞行,擅变化,会呼风唤雨等,与凤凰、麒麟等并列为祥瑞。《尔雅翼》记载龙“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是由九种动物的特征融合而成的。我从小就痴迷于神话故事,而龙是神话故事中必不可少的角色,因而对龙的喜爱深植于心。龙腾飞于山峦之上,蜿蜒于云雾之间,遨游于波涛之中,极尽变化升腾之能事,给我们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但龙并非都是善类,也有兴风作浪的恶龙。我印象最深的动画片《哪吒闹海》便是一例。片中哪吒因见义勇为与东海龙王发生冲突,为了保护家人,自刎而死,莲花化身复活后找东海龙王报仇雪恨,大闹龙宫,看得人痛快淋漓。这里的龙王扮演了一个不光彩的角色,蛮横无理,欺软怕硬。后来看到黄梅戏《龙女》,龙王的女儿云花公主美丽善良,宁愿忍受剥鳞之苦,也要追求坚贞爱情的大义凛然令我感动,甚至一度幻想现实生活中若真有龙女该多好!
上隆尧师范期间,我听到了一首歌曲《龙的传人》,歌词里的“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多是龙的传人……”让我意气风发,倍感自豪!不错,我们是龙的传人,应有龙的精神。中国人以龙为尊,以龙为荣。但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龙一度成为帝王的象征。皇位被称为龙位,皇帝着龙袍,戴龙冠,自称真龙天子,其子孙后代也被称为龙子龙孙,其实是封建统治者借助龙树立权威。当然,龙与政治结合起来,既满足了帝王的君权神授,又发展了龙文化,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龙是十二属相之一,因此遇龙年生龙宝宝便成了育龄人群的热门追求;二月二“龙抬头”,人们又忙着剃龙头;五月五赛龙舟;正月十五舞龙灯……龙文化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法上有龙飞凤舞,武术上有龙争虎斗,文学上有龙章凤姿,绘画上有画龙点睛,建筑上有龙楼凤阁,音乐上有龙吟虎啸等等不胜枚举。龙文化长盛不衰,致使龙年备受瞩目,形成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
龙行龘龘,欣欣家国,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重要之年,祝愿伟大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作者简介:康秀炎,男,河北省沙河市人。河北省文学艺术研究会会员,河北省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微信诗歌学会会员,邢台市诗人协会会员。代表作文学作品集《我的第一桶金》,大量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和网络平台,多次获奖。其中《槐香依旧》一文被选为多地考试试题,《新时代畅想曲》等多篇作品入选中小学辅助教材朗诵版,广为流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