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寒迎年
文/王道海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是天气寒冷到极点的时候,有“大寒,大寒,抱成一团”的谚语,足见大寒节气的寒冷。过了大寒又立春,即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大寒一到年味渐浓。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所谓“大寒迎年”,就是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
食糯
就是大寒节气这天,古人流行吃糯米制作的食物。
纵饮
指放开宴乐,纵情喝酒。东汉蔡邕《独断》称:“腊者,岁终大祭,纵吏人宴饮也”。
尾牙祭
我国南方一些地方的风俗。原本是祭祀土地公公的仪式,现在民间仍有全家坐一起“食尾牙”的习俗。现代企业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
除尘
又称“除陈”、“打尘”,就是大扫除,“腊月不除尘,来年招瘟神。”除尘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进行,即“祭灶”日,除尘时要忌言语,讲究“闷声发财”。
糊窗
就是用新纸裱糊窗户,“糊窗户,换吉祥。”为了美观,有的人家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故又称“贴窗花”,一般放在腊月二十五进行。
蒸供
就是准备祭祀用的供品,过去供奉用的糕点、饽饽、馒头都是用面蒸制的,故称。
赶婚
腊月底诸神上天“汇报一年工作情况”去了,这时的人间百无禁忌,赶在这时婚娶不用挑日子,又是农闲,所以旧时民间景象是“岁晏乡村嫁娶忙”。
赶集
即传统的赶年集,购买腊祭用品,置办年货。
洗浴
与“除尘”有相同用意,是搞好个人卫生,寓意洗去一年烦恼和晦气。所以年底再忙也得理个发、洗个澡,即老话所说的“有钱没钱,洗澡过年”。
“大寒迎年”的风俗还有不少,各地也不尽相同,但主题基本上是围绕“祭祀”展开的,其中一些风俗至今尚存。这个月的天气最适合风干制作腊味,所以有“腊月”之称。这个月举行的祭祀称为“腊祭”。岁末十二月由于处在新旧交接时段,是祭祀比较多的月份。

喜迎小年话习俗
文/王道海
腊月二十三是小年,也称为祭灶节,灶王节,扫尘日,是中国传统的节日。被为“忙年”的开始。
小年,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四,一些沿湖的居民,如鄱阳湖则保留船家传统,小年是腊月二十五。小年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习俗:
一、祭灶神。
小年的习俗很多,但最重要的习俗活动就是祭灶,也可以说“接神”。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相传腊月二十三是灶王爷回天上的日子,如果你能够诚心诚意,准备诸多祭品供奉灶神,那么灶神会高高兴兴的回到天上,在玉帝面前禀报你的优良事迹,还会帮你多美言几句,赐予你好的生活。
二、扫尘土。
从二十三开始一直到除夕,我国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这天都要打扫环境,清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换新被子等。表达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心愿。
三、吃灶糖。
吃灶糖流行于北方地区,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过小年时,人们会买糖瓜、麻糖等供奉,祈求灶王爷嘴甜些,上天言好事。灶糖是农村人家在小年必备的美食。
四、剪窗花。
剪窗花是为过年而做准备,窗花明艳美丽,能够为家里增添喜气,而且窗花图案多种多样,张贴起来好不漂亮。
五、写春联。
写春联也是腊月二十三的习俗之一,春联是春节必贴的东西之一,多为福禄吉祥等寓意,张贴春联是表达对新的一年能够财源广进,幸福吉祥的美好愿望。
六、宜洗浴。
大人、小孩都要洗浴、理发。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所以小年当天要洗浴和理发,清理自己个人卫生,将自己身体上的污垢清理干净。作为迎接新年,除了房子的干净之外,自身的干净也是重要的。
七、可婚嫁。
过了小年,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直至年底,举行结婚典礼的特别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八、不杀生。
在湖北一些农村里,小年通常是不进行杀生的,觉的杀生不好,给家里带来不好的运气。
九、忌捣蒜。
河南有些地方忌讳捣蒜,认为小年捣蒜会把家里捣穷了。
十、灶台静。
不要在灶台前发牢骚吵架,不允许在灶台前哭泣,大喊大叫,不能敲击灶台,菜刀锋利的工具不能放在灶台上,灶台上不能有脏东西。
灶王今日欲回天,瓜果麻糖口齿粘。
玉帝尊前言好事,皇恩庇护佑民安。
腊月二十四的忙年活动
文/王道海
一、祭祀祖先
腊月二十四是农历年末的最后一天,也是中国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明的日子。人们在这天会进行祭灶仪式,以祈求来年的平安、健康和丰收。
二、扫屋除尘
腊月二十四也被认为是扫房的吉日,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清理家中的尘垢,以此迎接新年的到来。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扫尘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清洁工作,旨在驱除不幸和厄运,并为新年腾出空间。
三、准备年货
在这个时期,家家户户会开始准备迎接新年的各种食物和其他物品,如饺子和年糕等应节食品。这些食物通常寓意着来年的生活将会更加富裕和幸福。
四、迎神放假
在中国封建时代,官府和寺庙会选择在腊月二十四这天封印休假,停止公务,以便家家户户能够专注于准备年货和进行大扫除等活动。
五、亲友互动。
在这一天,人们还会相互请客、送年糕和礼篮等礼物,称为“送年”。这种习俗体现了人们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和对即将到来的新年的期盼。
综上所述,腊月二十四的风俗涵盖了祭祀、扫房、准备年货、迎神放假以及对亲友的祝福等多个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掸灰除垢换衣新,沐浴清心洗洁身。
纳福收祥辞旧岁,精神抖擞喜迎春。
立春的习俗
文/王道海
二月四日是农历节气中的“立春”,它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乃万物起始,在这天,我国不少地区都有“卷春”“啃春”和“鞭春”的习俗。
1、卷春
所谓“卷春”就是吃春饼,是人们将烙好的薄饼卷上豆芽、大葱等新鲜青菜以及酱料一起吃,象征着人们要把春天的新鲜气息和力量吃进去,让自己春播、干活的时候,更有干劲。
2、啃春
“啃春”则是啃萝卜,代表着人们为自己打气鼓劲。萝卜脆爽微辣,吃萝卜能顺气、防病,让人们在春天身体更好,更有活力。
3、鞭春
“鞭春”俗称“打春牛”,象征着人们鞭策自己要更加上进。“打春牛”是指过去人们在立春这天要折一根柳条,来抽打牛背,让牛在春耕时更卖力。后来许多人家还用柳条来轻轻抽打孩子,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年能更加上进,力争上游。今已成为娱乐。
4、春鸡
立春节,女孩子剪彩为燕,称为“春鸡”;贴羽为蝶,称为“春蛾”;缠绒为杖,称为“春杆”。戴在头上,争奇斗艳。女孩子们,喜欢交换这些头戴,传说主蚕兴旺。
立春后气温将逐步回升。不过立春并不等于入春,提醒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保暖,千万别感冒。立春标志着冬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了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
二月初春冻地融,冰河涌动浪飞腾。
东风送暖阳光喣,远处传来鸟语鸣。
腊月二十六的习俗
文/王道海
腊月二十六在中国传统的春节习俗中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活动:
一、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往往在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二、炖制红烧肉
腊月二十六炖制的猪肉特别讲究,通常选择红烧肉作为年夜饭的主菜。红烧肉寓意着富裕和未来的繁荣。
三、赶集办年货
一些地方的集市会有特别的活动,吸引当地居民前来购物,人们会去购置一些烟、酒、鱼肉、鞭炮等,为即将到来的春节做准备。
四、清洁净禽屋
民间有“腊月二十六,里外洗一洗”、“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的说法,意味着在这一天清洗家中各个角落,迎接新的一年。
五、祈福吃汤圆
汤圆是一种象征团圆和圆满的中国传统食品,通常在腊月二十六这一天食用,以表达对家庭的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这些风俗活动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营造出更加热烈和丰富的春节氛围,预示着一个充满喜悦和希望的新年开始。
腊月二十六,年猪上灶台。
勺欢香染袖,火笑旺财来。
腊月二十七的习俗
一、宰家禽
在中国传统春节习俗里,腊月二十七人们会宰杀自家公鸡。因为民间认为公鸡雄赳赳、气昂昂,非常有气派,更有喜庆的氛围,所以通常以宰杀公鸡为主。杀鸡寓意着大吉大利。这些鸡肉通常会被保留到除夕日食用,而不是当天。
二、赶大集
腊月二十七也被称为“赶大集”的日子,人们会购买对联福字、祭祀用品、小朋友的礼物以及女孩子们的头饰等,这些都是过年的必备品,同时也是辞旧迎新的象征。这一天可能是春节前最忙碌的一天,因为既要赶集把年货采买齐全,又要把年菜准备妥当,故有民谚“二十七赶大集”之说。
三、洗福禄
在某些地区,人们在腊月二十七进行洗浴,称为“洗福禄”,旨在洗去一年的晦气和霉运,迎接新年的到来。
在山西等地,女性会在这一天洗脚,俗语有云:“腊月二十七,婆姨汝子都洗脚”。意指通过洗浴去除一年的霉气,带来好运气。
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人们对新年的期待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
岁尾春头迎喜至,杀鸡赶集备年忙。
高杆又把红灯挂,接福收财纳瑞祥。
腊月二十八的风俗
文/王道海
年谣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或“二十八,把面发”。
1、把面发
发面是过年时吃的主食之一,也是传统习俗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发面,人们可以提前准备好年味和祈福,迎接新年的到来。发面象征团圆和丰收。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到了腊月二十八,过去没有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容易坏,而且可以提前蒸制。于是二十八这天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2、贴花花
腊月二十八除了要发面以外,还要“贴花花”也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随着造纸术的问世,就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人们还会在屋门、墙壁等地方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以此寄托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打糕蒸馍
在腊月二十八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今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4、过年
各地的风俗习惯有所不同,如山东、河北、河南三省交界处的地区、安徽省宿松与太湖交界之处的地方有在腊月二十八过年的习俗。
朵朵窗花笑脸扬,张张年画挂厅堂。
家家发面迎春至,户户蒸馍纳吉祥。
贴春联应注意的事项
文/王道海
贴春联是有很多讲究的,乱贴会不吉利。若想要新的一年事事顺利,那就注意以下几点。
一、弄清上下联
根据格律规定,上联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字(普通话三声、四声)结尾,下联则是平声字(普通话一声、二声)结尾。上联贴在右边,下联贴在左边,左与右则以面对大门或壁柱来分。
二、贴春联的时间
最好的时间是在除夕的早上6点到中午12点之间。如果除夕当天没有时间贴对联,可以选择提前一天,即腊月二十九的下午1点到3点进行,具体时间因地区习俗和个人安排而有所不同。
三、单数吉祥
在大门贴春联,记的要贴单数,单数象征吉祥。还有,不要贴“春”字,可以贴福、招财进宝等,因为古代,只有怡红院会在门口贴“春”字。
四、如何贴福字
1.大门上的福字必须是正贴,福字有“迎福”和“纳福”之意,而且大门是家庭的出入口,一种庄重和恭敬的地方,所贴的福字,须郑重不阿,端庄大方。
2.柜子是存放物品的地方。倒贴福字,表示福气(也是财气)会一直来到家里、屋里和柜子里。
3.特殊情况如一年中家中有意外发生,希望转运的朋友可以将福字倒贴。
五、怎样贴门神
贴门神要注意两张人物脸是相对的,老式建筑的大门都是对开的两扇,门神正好一边一张,而现在住房都是单扇门,两张门神只能贴在同一扇门上。
挥毫泼墨书祥瑞,巧剪窗花绘锦图。
驱鬼门神今日挂,迎新辞旧换桃符。
【作者简介】王道海,笔名逍遥,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楹联家协会会员,尚志市作家协会会员、诗词楹联家协会会员,亚布力林业局文学社成员。曾供职于黑龙江省亚布力林业局,现退休定居辽宁省大连市。

【老丫文苑 :创始人】
陈艳丽,女,汉族,吉林松原人。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 ,《华夏诗词文学社:社长主编》江南诗词协会会员。作品有诗词、散文、小说《老丫》。经常发布在《华夏诗词文学社》《江南诗絮》《都市头条》《北方都市文化》《松原日报》《松花江》《温馨微语》《艺苑百花》《大江诗社》《巴马文化社》《中国爱情诗刊》《花花上酸菜》等报刊与微信公众平台。




金牌主播朗诵热线:
传奇: 13436847700
智昊:13756148336
阿桂:13943822385
天乐:13991678287
(备注: 作者可以选择您自己喜欢的主播老师为您朗诵佳作!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