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临猗的黄河之滨,傅作义将军的故乡,深藏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民俗活动,人们称之为“扎马嚼”。每年,好几个村落都会举行这种活动,成为一道独特的乡村民俗。
扎马嚼的起源,在当地有着多种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这样一个故事:在久远的过去,黄河经常泛滥成灾,人们认为是河神和水鬼在作祟。




为了平息河神的怒火,保护村庄和农田,祖先们决定借助神秘力量对抗灾难。于是,他们以穿刺扮马的形式,模仿神话中的天将,希望能借此驱逐妖魔,祈求风调雨顺。


每当扎马角的日子来临,村里的青年壮汉们便开始准备。他们身穿红色的衣服,头部扎着红绸,做成马耳朵的形状,脸上涂满了红色的颜料。他们的脸颊上,用小刀状的钢钎穿出,象征着精魂的马爵。这些马嚼们模仿神马神龙的动作和神情,挥舞着大鞭、响刀,仿佛龙马化身,张牙舞爪,威风凛凛,驱赶着想象中的妖魔鬼怪,以此达到驱邪逐疫、祈福求愿的目的。整个扎马嚼的仪式大致分为上马、逗马和下马等几个阶段。早上开始,下午结束。


在扎马嚼活动中,常常还有耍狮子、扭秧歌、抬花轿、铁铳鼓乐助阵,马爵们手持响刀、挥舞大鞭,凶神恶煞、威风凛凛,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力量和美感。他们的动作刚劲有力,仿佛真的化身为神话中的天将,与妖魔鬼怪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尽管环境和社会在不断变化,但这些古老的习俗仍在传承。它们是民间大众自发形成的,历史文献也难以全面记载这些习俗的起源和发展。扎马爵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独特表现。它承载着祖先的智慧和信仰,也传递着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未来的期盼。在这个科技发达的时代,我们或许已经无法亲身体验扎马爵的神秘力量,但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和信仰是超越时代的,也是我们与祖先之间的纽带。我们对过去的尊敬和未来的期盼凝聚成了他们——那些英勇无畏的马嚼勇士。他们身着醒目的红装,腰间悬挂着马铃,仿佛是连接人间与神界的桥梁。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力量,仿佛真的能够与神灵对话,为我们带来平安与祝福。在一片欢腾的氛围中,马嚼勇士们踏上了村庄的主场地。

他们紧握着铁制的古戟或响刀,象征着勇猛与力量,向世界展示了他们的决心和不屈。而右手,挥动着麻质的马鞭,仿佛驾驭着狂野的风暴,让人们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激情与力量。


最引人注目的是,他们身上披着几条红缎子被面,宛如烈火燃烧,照亮了整个村庄。这些红缎子被面,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他们力量的象征,是他们对于生活的热爱和对于未来的希望。引领他们的是两位经验丰富的司仪,他们被称为掌司或祭司。这两位长者,通常由六七十岁的老者担任,他们的手中握着重要的工具——扎马爵的扎器钢钎。这些钢钎并非寻常之物,而是根据马嚼勇士的数量特制的。在过去,这些钢钎由当地的铁匠精心打造,而现在则是由大号螺丝刀去掉木制手柄后改制而成。有些钢钎甚至被制作成了类似关公偃月刀的形状,充满了神秘与威严。当锣鼓震天、铳炮轰鸣、人流涌动时,马嚼队伍便威风凛凛地踏上了村庄的主场地。他们的马鞭在空气中划过一道道凌厉的弧线,人群随着马鞭的挥舞迅速后退,既烘托了场面的气氛,又扩大了表演场地。终于,在锣鼓声和呐喊声中,第一个马嚼勇士在逗马人的引领下走上了台子。他接过司仪手中的钢钎,眼神坚定而果敢。随着锣鼓声愈发激昂,勇士们展现出了他们的勇气和技艺。他们亮出锋利的钢钎,含了一口凉水,然后迅速地戳扎进自己的口腔中,带血破腮而出。这一刻,全场寂静无声,只有勇士们的喘息和钢钎戳破口腔的声音回荡在空气中。勇士们手中的钢钎,就像一把锐利的剑,凝聚了他们的勇气、豪情、血性与神意。当他们完成马爵神附体的仪式,整个场地仿佛都活跃了起来。他们模仿马的姿态,昂首、尥蹶子,在场子里狂奔、跳跃。他们的动作疯狂而凶猛,仿佛与马爵神合为一体,要将所有的邪恶全部驱逐出村庄。他们的手中,响刀哗啦啦地抖动,红绫如旗般飘扬。另一只手挥舞着丈余长的马鞭,疾愤地甩动,呼呼生风。整个场面壮丽而粗犷,撼动人心。数圈之后,马爵们冲出人群,奔向村庄,锣鼓震天,炮声隆隆,人声鼎沸,黄土飞扬。年轻的村民围观取闹,挑逗马角,甚至让马鞭抽到自己身上。他们相信这样能求得避邪和吉祥。在那个欢腾的时刻,村庄仿佛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生命体,每一个角落都沉浸在无尽的喜悦之中。

马嚼们挥舞着沉重的马鞭,每一次挥鞭都像是在琴弦上跳跃的音符,既释放出激情四溢的力量,又精准得不会对自己造成伤害。




每一个动作,每一次挥鞭,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古老而又鲜活的故事。雨神似乎也被这场狂欢吸引,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对马嚼们的敬畏和尊重。仿佛在这场仪式中,马嚼们不仅仅是在表演,更是在与神祇交流,传递着百姓们的祈愿。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息,那是信仰和敬畏的交织,是古老传统的韵味。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愿景似乎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马嚼们的表演持续了三四个小时,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力量和激情。
最后,他们回到主场地的中心,进行下马的仪式。在众人的注目下,他们迅速而有序地拔出钢钎,对伤口进行处理。这个过程似乎有些血腥和艰辛,但在此时此刻,却显得如此神圣和庄重。这个村庄的马角表演不仅仅是一种仪式,它更是一种信仰和精神寄托。在每一次挥鞭、每一次跳跃中,马角们都在与神祇对话,传递着人们的祈愿和敬畏。在那个遥远的村庄,马角表演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村民们心灵的寄托。他们通过马角表演,向天祈求风调雨顺,让庄稼茁壮成长,村庄和谐安宁,百姓安居乐业。这种信仰的力量无比强大,它让村民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同守护着这个美好的愿景。

马嚼表演的演员们,他们身穿华丽的马角装,头戴五彩斑斓的面具,以独特的舞蹈和动作,诠释着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切的愿望。在表演中,演员们会模拟马匹奔跑、跳跃、嘶鸣等动作,展现出马儿的活力和力量。同时,他们还会演绎出农夫耕田、播种、收割等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繁忙而又和谐的田园风光之中。除了表演之外,马爵表演还承载着村民们的精神寄托。在每年的丰收季节,村民们会自发组织马爵表演,感谢大自然的恩赐和祈求来年的好收成。这种信仰和精神寄托,使得村民们更加珍惜彼此,共同为村庄的繁荣和和谐而努力。总之,马爵表演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更是村民们心灵的寄托和精神的象征。它让整个村庄更加团结和和谐,也使得这种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安昌马嚼祝全国人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据悉,将军故里安昌村的马嚼威震八方,精气神最好,享誉十里八乡,南赵、北百底等村也各具特色。
文/图编导: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