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书《道德经》第64章俗解
有人问,国学是什么,老子的道学属于国学吗?对国学的概念解释可以问度娘。中国人说国学,当然指家门的学问,中国人自己的传统文化思想艺术等,这一切是相对外国学问,西方学问说的。老子是地道的中国人,华夏文化的祖师爷之一。《道德经》是地道的国学。揭示了人类宇宙观与天地人怎么样活的道学,有数以亿计的人在学习消化。老子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人类的。

前几天翻到易中天的一篇演讲,他明确而且是郑重声明,"别把我和国学联系起来"。他还说自己和李泽厚曾经谈过,反对国学,别把我和那些大讲国学的扯在一起,我讲的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李泽厚是已故敢于说实话的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易中天将老李拉一起说事,可见对其的欣赏度。
本人欣赏易中天的真性情。不象有些学者故作矫情,皮值钱肉值钱,就是骨头缺份量。老易说话总是泾渭分明,不打圪吭。他为什么反对和国学联系在一起言语呢,够狂妄的。如果老子在他的演讲现场,不会点下赞许他的头颅。搞那么明白干嘛,认个怂又咋地。弱者道之用。搞的那么强势,还不如卑微一点舒服。若是上帝的视角,谁的观点也是一家之言。别居高临下。讨论的语调才好,谁也不是真理的化身。
易中天先生愤慨的是时下传统文化学习的腐朽空气,以偏概全,哗众取宠的现象。其实人类的学术真理是无所谓国界的。把国学喊的震天价响亮,不利于融合到世界文明之中。象资本没有祖国,工人没有祖国,真理也不会区分人种的颜色。每个人都不过是特定的角色扮演者如是。能跨越国界,被全人类共同膜拜的道理,那一定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老子著述的《道德经》被全人类广泛接受。是国学,也是地球人的知识至宝。
还是要牢记希腊大哲人苏格拉底的名言,知道自己无知,是最大的智慧。可怜的人,上帝给每个人就这么丁点儿资源。我们既要省着点儿使用自己,又要在无限的时空,无为生存,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有为价值。

《道德经》第64章,一向惜字如今的老子,不同于其它章节的节省笔墨,一气写岀了120余字的经文。可能彼时他心情大好,也足见老人家本章倾吐岀的份量。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而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以自然而不敢为。"
温故而知新。上章老子突出讲了道经"无为而治"下的有为,做人做事别无它路,必须是从"两难"着手。"天下之难难于易,天下大事难于细"。最容易的事,是最难的攻克;最大的事,最是体现细节的功夫。
本章是换了一个维度,继续授众以锦囊。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其,独体结构,第三人称代词,他们,它们的意思。老子一气用了4个"其",可以指国家,也可指人家,或多样的事物。
兆,是没有实现的预测。
泮,(音pàn),分解,散乱的意思。
老子说,无论是国家或集体或人家,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下生存才可持续;事物的变化还没有成形,才有谋划未来许多事情的先机。万事万物在萌芽脆弱的初期阶段,很容易夭折不成,自然消融;在未成年的时期,得不到持续呵护,很容易半途而废,不长而灭。
学者多说,老子这段话是启悟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哲学认知的道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国王听了是事理,我们听了也是为人处世的学问。其安易持,家和万事兴啊。每天吵架折腾,国家人家都不会长久。其未兆易谋,就是居安思危,思前想后。丑话说在前头,防灾祸于未萌。国家和人家一样,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始终要谨慎维护,不然很快会分崩离析,解体废弃。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为,治,都是做到,实现的意思。
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就想到了,做好了充分的应对准备。麻烦,问题,祸乱在没有到达时就有了预案,就把其处理或消灭在萌芽状态。俗话说,预则立,不预则废。等到麻烦祸乱成了气候时,再扑火救火,那付岀的代价就很大了。
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佩服有些高人,为何与众不同,那是因为得了道,听了老子的话,有先见之明。高瞻远瞩,对任何事情提前分析研判,及时把握了趋势。

我们知道看病的大夫,医术医道有高下之分。真正厉害的医生,不是治已病,开方子用药施救。好医生是治未病的,在病入膏肓之前,就提前介入措施,让疾病控制在症状初始。未雨绸缪。别砸了锅后才后悔。
少于老子100多年的著名医道鼻祖扁鹊,为我中医五大家之首。他当年给国君蔡桓公治病,就有预见。起初是皮肤生病,后是深入到肌体。扁鹊几次警告蔡桓公危险,蔡君淡然一笑,不在乎。到后来果然发展到肠胃,又到心脏,病入膏肓了。扁鹊对蔡桓公无奈了。能怨谁?讳疾忌医,晚了,神仙也救不了国王了。
人啊,先见之明者不少。认知上不来,劝说也无用。最后都是不挨半砖挨整砖,不见棺材不落泪。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的这3句可谓是至理名言,2千多年来被引用无数。
几个人联手才可拥抱的大树,无不是从小树芽开始长起的。耸入云霄的九层高楼或高台,都是从基底开始累土,一层一层的建造起来,成为巨大的建筑体。征服上千里的遥远路程,都是一脚一脚的走过来的。
欧洲人也有类似的名言,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
无论是巨木,高台,长路,都有漫长岁月的见证,凝聚了无数的能量,倾注了多少劳动者的汗水。这些了不起的伟大成果,熬过了多少个"容易",累积完成了多少个"细节"。天道如此。启迪人道,凡事急不得,得一天一天来,一步一步走。循序渐进,扎实推进。"企者不立"。近些年喜欢喊"弯道超车",气魄显的大,但不是规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则无失。"
这段话与上面阐述的大树,高楼,长路的结果是呼应的。道法是自然的。自然长大,自然积累是天道。"为之败之",如果妄想不顺自然法则,想"揠苗助长",胡作非为,必然会闹笑话。1958年农业大跃进,有地方报出每亩产13万粮食的卫星。真不怕西北风吹掉门牙。听起来很有作为,实际是失败与扯淡的搞笑。"执之失之",是说一向情愿的执着,跳跃式的行动,不但效率岀不来,反而会失去宝贵的时间和资源,造成损害的结果。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得道的高人们看起来不着急,但沉住气不少打粮食。无为,就是不和规律,常识,人性抗争。凝聚有为的资源坚持做一件事,几件事。树一年一年会长大,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到最后总结下来,不会岀现败局。
"无执,则无失"。真正有本事有智慧的人不会一意孤行。只做稳健有把握有前途的事情,多倾听,多推敲,不做急功近利的愚蠢事儿,所以无所丧失,赢多输少。
"民之从事,常以几成而败之。"
老子的民,不是广大的人民,是和圣人相对应的群众。圣人是得了天道的,是小众人群。民是多数人,是未得道,或者对道理有排斥的人。
在这里老子是带有惋惜的批评,说人们干事情啊,多数是有始无终,干上几成就放弃不动了,坚持不下去。
佛经上有句经典,"弱水三千取一瓢饮"。世上诱惑的东西太多,想得到的太多,可对于一个人来说,纵然拥有江河湖海,一瓢水足够了。贪婪很可悲的。
现实也如此。东眼西看,朝三暮四,哪里新鲜往哪去。人的常性。立长志的稀少,常立志的很多。所以也造成了事业专攻,有成就的人是少数。
马云曾经说到创业,说今天很残酷,明天也残酷,后天早晨就熬岀阳光天,成功就抓在了手中。可绝大多数人死在了后天的黎明之前。半途泄气,熬不下去了。

"慎终而始,则无败事。"
慎,谨慎,努力,用心的意思。
老子说做事情熬到最后,就象开始一样严谨,努力和用心,就没有做不成的事情。
中国的企业很短命,寿命不足3年。主要原因是管理失败。老板是关健。用人,业务方向,企业文化等没有持续性,朝令夕改,可着自己的兴趣玩。大小事情,常是有始无终,新鲜一阵再玩别的花样。几番貌似有为的折腾下来,摊子不乱不死不行。凡是活的长命的企业,企业文化很简单,行业方向贯彻始终,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辈子。能走不远吗?
人性无道必迷乱。我们可以观察各个城市的健身中心,销售方式是预售卖卡,很便宜。卡卖岀去了,现金收回来了。老板心里有数,开始锻炼的男女很多,爆不了棚的。后来坚持下来的稀少。有始无终的实在太多。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
欲,想要。不欲,没有私欲。
不贵,不看重,不聚敛。
老子说,所以说得道的高人,他们活的纯朴,节俭,自来活的璞真。他们没有强烈的占有欲,对名利看的很淡薄。至于说众人追求的财富,奇珍异宝之类的贵重物质,他们压根儿不当回事儿。圣人,高人为什么能做到,他们早知生命的格局,知天命,点滴开始就一直保持简单的节操。
"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学,借鉴,参考的意思。
复,重复,回返。
过,经历,应用。
学不学,我认为老子讲的是为无为的道理。借鉴历史的经验,不搞那些不着实际,脱离自然本性的东西。给自己减负,不重复做那些无用的功,回归初心,坚守本质。
学不学,为无为,是和上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内在联系的。不走无用的路,不过无用的桥。顺自然成长前行,不搞智巧。初心不变,方得始终。
"以辅万物以自然而不敢为。"
本章终了的结束语。
辅,是支撑车轮力量的木头。这里讲的不是帮助,是顺应。
得道的人,明白我们面对万事万物,要以自然为师,顺势而为。不敢为,就是别想当然,胡折腾。不妄加干预。要以无为的态度,做有为的事情。比如参天大树,长成合抱之木,那必须要经过无数个岁月。一厢情愿想让它提前成材不可能。但我们可以给大树浇水施肥等呵护,让其茁壮成长。无为的前提下做有为之事,聚焦努力,有为而不乱作为。

《道德经》第64章,老子以宇宙大道的视野,给我们讲生存生活的智慧。任何事物都是由小到大,由弱转强的过程。异想天开是不行的。
化转成我们的生活禅,就是将其思想变成生命的智慧。一辈子很短暂,如何在有限的时空成就自己,必须老老实实的生活。活的明白,有理想,有愿景。成功路上最难的是坚持,永不放弃,是始终如一的努力。
你看一些卓有成就的各业成功人士,脾气性格好象都是怪怪的。贬意形容是一根筋,偏执狂。往往是这些人,一条路走到黑。突破了自己,突破了世俗与常规。因为他们得了道。"弱水三千取一瓢饮"。
(待续,第65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