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年俗采撷
作者:王维佳
题记:甲辰龙年春节正在如火如荼进行中,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我和您一样沉浸在祥和欢乐的喜庆氛围里。如约而至、应接不暇的传统习俗,令我仿佛徜徉于姹紫嫣红的年节文化百花园,又如同穿越时空隧道与古人邂逅互致问候……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浮想联翩,思如潮涌!不由从正月习俗里信手采撷几朵并以绝句吟咏之,愿与广大读者茶余饭后切磋分享。
初一互拜年
开门炮仗逐凶殃,线下屏中贺岁忙。
吉语良言赠祝福,红包如雨沐城乡。
初二回娘家
吃过汤圆去看娘,进门夫婿胜儿郎。
半醺半醉回家转,正月婆家不空房。
初三迎财神
招财进宝扫厅堂,垃圾清除两袋装。
出入平安须禁口,一条赤纸贴门墙。
初四送穷神
今日莫忘来日长,持家节俭折罗香。
掸尘扫地扔穷鬼,迎接诸神下界忙。
初五破禁忌
生意兴隆五路长,财源广进始开张。
诸多禁忌从今破,送走穷神奔富康。
初六大顺日
时逢马日竟呈祥,鞭炮齐鸣九市张。
正月良辰宜嫁娶,新年吉事喜洋洋。
初七祭人日
女娲创世破天荒,人日烹熬七宝汤。
杂菜羮中融企盼,风调雨顺广收粮。
初八祭谷日
五谷生辰晴朗朗,众星下界顺当当。
惜时慎独金灯祭,雪兆丰年稻粟香。
初九祭天日
天日民间祭玉皇,家家户户拜玄苍。
戒斋沐浴凌晨始,庄严敬畏到初阳。
初十石头日
石头生日去焚香,初十寻春稼穑忙。
祭拜感恩应下地,备耕期待谷盈仓。
十一炮龙节
炮龙节里炮龙长,夹道相迎爆竹狂。
勇士纷来轮举舞,黎民百姓乐无央。
十二搭灯棚
元宵节近搭灯忙,巧匠能工齐上场。
花鸟虫鱼如栩栩,大街小巷亮光光。
十三试花灯
灯头生日下厨房,试点新灯不打烊。
只为元宵添热闹,悉心制作最精良。
十四亮眼汤
临水娘娘出大唐,顺天圣母保安康。
悬灯结彩猜文虎,抖擞精神亮眼汤。
十五看花灯
元夕花灯暗月光,舞龙射虎兴徜徉。
千年习俗今犹在,举国同欢夜未央。
十六落花灯
半月灯笼未打烊,接财纳福又迎祥。
完成任务应丢落,好让来年换盛装。
后记:我国是世界上拥有悠久历史且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其农耕文明可追溯到旧石器晚期和新石器时代的交界处,距今已有一万多年历史。我们的祖先在长期刀耕火种的劳作生活和与大自然的顽强抗争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引以为豪的中华文化,传统年节习俗就是其中一朵绚丽的奇葩。从“进了腊月就是年”到“过完小年过大年”,从“官三民四”扫尘祭灶到除夕夜万家团圆,从腊月忙年货、正月度新春到二月龙抬头,在长达两个月的时间里,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人们,几乎每天都在喜庆祥和的氛围中传承着相同或相似的年节习俗,尽享幸福安宁的美好生活。
当然,年节习俗也和其他事物一样,逃不过岁月的千淘万漉,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进化和嬗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有些因时代变迁失去生存土壤而不复存在,早已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亦或尚能从典籍记载和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些蛛丝马迹。有些无论时代如何更迭,都不能改变它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固有生命力,诸如放鞭炮、贴春联、互拜年、闹元宵、赏花灯、逛庙会、吃汤圆等等,依然保留着易于复制传承的仪式,坚守着那份古朴、愚拙与虔诚。有些则随着经济、社会、科技、文化进步而去其糟粕、化繁为简、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比如看春晚、放焰火、灯光秀、抢红包、发表情包、手机拜年、无人机表演等,都给传统习俗注入了时尚气息和科技元素,使其更具快节奏、高大上的时代表征,也更适合在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都市中传承延续,这也许正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赖以生存、历久弥新之魅力所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