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公”的香火传继
长乐乡,位于闽粤两省交界处之一隅,山青水秀。曾因在土地革命中打响了福建农民举义的第一枪而闻名。
在流贯全乡的长乐溪南岸,有一座庵叫“福庆堂”,供奉的不是儒释道的各路神仙,而是“王公”。值得一提的是这庵还曾是红军独立第一团的团部。庵堂与营盘共一处,今人可能会觉得诧异。但了解了所供之神“王公”之后,便可释然了。
从正月初二开始,王公便会出社(出巡)。由乡人擎帜燃鞭,敲锣打鼓,抬着王公、王孙到各村各户巡佑,接受祭祀。直到正月十三,本地人称为“十三坪”的民俗庙会开始,才恭回到庙堂。整个过程十分隆重,热烈而且虔诚。
乡亲们是把“王公”当做保境安民的真神来供奉和祭拜的。
尽管很多人,并不知道“王公”的真正来历和香火传承,但不影响大家对“王公”的虔诚和膜拜。其实“王公”就是东晋政治家、军事家谢安,是著名的“淝水之战”的东晋统帅。
那这位来自古老且遥远的北方名宿和战神,又如何成为这偏僻村落的神明呢,说起来就有点话长了。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谢安曾辞官闲游,在会稽附近的东山隐居。在东晋面临存亡时,40岁的谢安临危受命,统兵打败前秦军队,并北伐收复失地。成语“东山再起”的典故便与此相关。谢安去世后,民众为了纪念他,自发地尊奉他为“谢千岁”、“谢王公”、“广惠圣王”、“广惠尊王”等。
唐陈元光将军率兵入漳时,将谢安的香火带入漳州,并尊奉谢安为“广惠王”。据《漳州府志》记载:“广惠王即谢安也,陈将军元光奉其香火入闽,启漳,漳人因祀之”。
在距长乐乡十多公里的九峰镇复兴村的“崇福堂”,始建于元末年间,原名“罗寨庵”供奉的就是“王公”谢安。
“罗寨庵”,是一支罗氏族人聚居村寨的祠堂。据专家考证,罗氏先人为陈元光将军部下,发现此地为雄牛卧地之势,遂携带谢安香火到此定居,并建寺堂设谢安像让族人朝拜。香火日益鼎盛。罗氏族人见状,欣然让出宝地扩建庵堂,并举族迁居广东大埔。该庵也随之改为崇福堂。为了表达对罗氏先人的敬意,在庵堂对岸的山坡上还建造一座罗氏庵,以铭善举。
长乐乡罗氏分支,是自广东大埔回迁的。因而延习前俗,修建“福庆堂”,从九峰“崇福堂”接引“王公”归位,接受当地人祭拜。按俗规,现在每10年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再继祖庙的香火。这大概就是“王公”在长乐的来历了。
了解的这些,回过头来再看“王公庵”和红军的团部在一起,不也是和谐和顺理成章的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