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希斌评
《我读一杯酒的喧哗与渊默 》
【作者简介】:宗果,职业营销人,参与策划过两个年销20多亿的全国品牌,儒释道的学习者,时光中的禅悟者。15岁开始写诗,组诗发表于《诗刊》等。2018年,获得第六届李白诗歌奖二等奖,在全国诗赛中多次获奖。《诗刊》原编审、著名诗人周所同先生评价他的诗:“简洁,深刻,有哲学背景和精神气象。诗已上升到智慧层面的表达”
赵希斌评《我读一杯酒的喧哗与渊默 》
古人云:愤怒出诗人,痛苦何尝不出诗人?《读一杯酒的喧哗和渊默》,诗意广大雄浑,深刻苍茫。
组诗标题很出彩。这么高深的题目怎样去写呢?这是诗人给自己出了一个难题。如果泛泛填充内容,估计很难让作者满意,更难让读者惊喜,这组诗妙就妙在他填的是“一股气”,气贯长虹的“气”。
这个“气”来自作者胸中的痛苦。三首诗尽管小标题不同,读来却感觉一气贯通,内容精短而气血充盈,不禁令人刮目相看,成就了不一样的写作文本!我称之为“气韵”写作,也就是“生命”写作!
这种写作让我看到了与当下其它诗歌文本的不同之处。
一,“真”写作。我说的真是真善美的“真”,真情无敌的“真”。用一股啸傲之气写作,大概相当于歌唱界的“气声唱法”吧。宗果说他读李白诗30多年了,而诗仙李白的诗就是气韵飞扬,思出天地外,语出鬼神惊。这样的诗不好学也没法学。从这组诗中可以读出李白诗的影子。
这组诗的写作技巧大巧若拙。这是宗果对古典唐诗的消化、吸收和创新的成果,这是“真”写作的气象和魅力。当代很多诗人都是造“噱头”玩弄技巧,文本几十年一贯的“老面孔”。当代“温吞水”的诗人多,哼哼唧唧的诗人多。
二,创新。这组诗从结构、句式到用词、用字都有创新。每首诗用老杜的诗句点题,然后用想象去“创新”破题,在古与今的不同语境中碰撞出全新的诗意。
《重逢》一诗穿梭于天上地下、古代当下,文字跳跃,气韵贯通。诗中用“流泪的蜡烛”、“老韭菜”、“热锅”、“黄粱米饭”几个跨度很大的意象,却用一个“剪”字就让它们融为一体。最后三行诗揭示谜底,1700多年前杜甫的露面,将“重逢”推至高潮。
现代的情绪化意象与杜甫经典诗句的全新诠释之间的巨大反差,波澜壮阔,却又融会贯通,读后让人震撼。我们看到了宇宙中星辰在文字中闪烁。
《霜降》一诗,让我看到了宗果与杜甫两位诗人在不同时空的对话。诗中流淌的情绪沉郁顿挫,用“无饥可饿”、“无忧可愁”等字词句的创新来实现写作目标。
《登高》一诗,把杜甫一生的艰难时光与“读”联系到一起,给了诗人闪展腾挪的足够空间。诗中,作者和老杜“互读”,写法别出心裁,简洁有力度!“高,被你登了”,“鬓,被你霜了”,“漂,被你用一首七律之冠,泊了”,多么新颖、高妙、默契,读罢不禁拍案叫绝!
三,这组诗还有一个创新点,就是高密度意象与散文化表述的结合,可以冲淡高密度意象带给阅读障碍的压力,可以造成陌生化阅读语境,既达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洒脱,又饱含浓郁的诗意。
我感觉这组诗美中不足的是:每首诗中有意象和字词的雷同。后来听宗果介绍写作过程,才知道:这三首诗虽然每首诗几乎都是一气呵成,但写完三首诗却间隔了一年多。他一开始不是以组诗的形式构思,所以每首诗中个别意象的重复,也是难免的了。
2024-2-3
【作者简介】:赵希斌,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星星诗刊》《神剑》《绿洲》《诗神》《中国青年报》《海峡诗人》《河南诗人》《牡丹》《葡萄园诗刊》(台湾)等多种刊物发表诗作、散文百余组(首),获国家、省级诗歌奖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