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渣——童年的美味记忆
文/高素芬
提起油渣,出生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肯定记忆犹新,其中的情感很难用文字表达出来,一碗含有猪油渣的杂面条,一个用猪油渣的包的包子,竟然匪夷所思的好吃,嘎嘣脆的猪油渣你还记得吗?
所谓油渣就是用猪肥肉、猪板油或者猪网油熬制猪油后,剩下的干油渣。熬制时,用刀切成小块,再加水用小火慢慢熬制而成,我听妈妈说加水的作用是,防止猪油突然受热而变焦糊,熬出来的猪油冷却后会变得更白更香。小时候物质匮乏,家家的日子不好过,一年也吃不上几次肉,我记得当时的肉价是七 八毛钱一斤,即便是爸爸把工资邮回来,我妈到供销社买2斤肉,也是和人家说好话,捡着肥肉买,回来后把肥肉切下来耗油,瘦肉分成若干块藏起来,吃猪油渣是那个时代的孩子们非常期待的事了。看着猪油的颜色从纯白变成微黄,清澈透明的液体慢慢从猪油中出来,我和弟弟妹妹的鼻中泛起一种异香,一般到了这个时候,舌尖就在嘴里,有节奏地乱窜了,不停的吧嗒嘴,当渐变成焦糖色的油渣,被妈妈从油锅里捞出来,我和弟弟妹妹们就迫不及待的伸手抓起一个放在嘴里,享受嘴里那嘎吱,嘎吱的脆响,分不清是烫还是疼,舌头不停的滚动,吸溜吸溜的任凭着满嘴流油,心里美滋滋的,就是一个“爽”。 油渣在我妈妈的手里有很多种吃法。比如在杂面条汤里放上几片白菜叶,再放上几个猪油渣,飘着油花的杂面条汤就很好吃,油渣还可以包饺子、包包子。最奢侈吃法是在?刚出锅的热猪油渣上撒上白糖,这种吃法我妈很少给我们弄,因为不仅买肉要票,买白糖也要票。当热气腾腾的猪油渣包子端上桌,一家人围坐在小地桌边,欢喜的吃着饭,就别提多高兴了。可以说猪油在那个年代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猪油渣几乎家家都吃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生活中炒菜的用油也有了多种选择,家里不怎么用猪油炒菜了,猪油渣也不常见啦。人们越来越注重日常饮食的健康,猪油中的饱和脂肪和胆固醇含量都很高,相对于植物油更不利于人体的吸收,于是在现代餐桌上,猪油逐渐被植物油代替。 那个时候猪油在滋养人们胃的同时,也承载了一代人的记忆。由此金灿灿的猪油渣也悄悄地沦为了一种回忆。
猪油渣对我来说即熟悉又陌生的食物,也有好多年不曾吃过了。但是小时候的美好回味,仍然挥之不去。严格意义上说,吃猪油渣不如直接吃猪肉香,可是那个贫穷的年代,吃肉更是一种奢侈。看似普通甚至有些不健康的猪油渣,在那个缺油少肉的生活年代里,它带给我们不仅是贫穷的印记,还有刻骨铭心的温馨回忆。 作者简介:高素芬,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退休于河北地矿局国土资源勘察中心。石家庄市诗词学会会员;中华诗友学会理事、中华诗友会河北分会副会长。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华中文学》签约作家;《中国文学作家》签约作家;河北文化名人公益联盟委员会主席团顾问。作品发表于《燕鼎文化》《中华诗友》《文学篱栏》《山水家园》《河北精品文学选》《魏征文学》《苏州文学》《西北文艺》《南北作家》等刊物和网络平台。所创作的《我爱你石家庄》和《一带一路国家朋友圈》两首长诗,曾经作为晚会朗诵节目在省市电视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