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小康”重在“全面”二字
——探寻习近平同志浙江足迹(八)
新世纪初,浙江启动“百万扶贫攻坚计划”。2002年底成为全国第一个没有贫困乡镇的省份,但平均数下的不平衡现象却引人深思。习近平认为:全面小康要求的不仅是"小康",重点和难点更在"全面"二字。
(一)
习近平提出:“现代化建设不能留盲区死角,
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一个人都不能掉队。”
农历新年将至,习近平来到四明山革命老区,
梁弄镇横坎头村的贫困引起了他的重视!
该村曾是浙东抗日根据地指挥中心,
如今全村却没有一条道路铺上水泥,
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三千,村集体负债不低。
“横坎横看竖看看不到头”,当地人感叹不已!
习近平对此也产生深深的愧疚感,
说不能让这种愧疚感永远延续下去!
全面小康,老区人民一个也不能少,
对该镇提出建设"全国奔小康样板镇"的预期。(注一)
习近平说:老区建设能不能搞好,
关键是看干部群众"三个有没有"的志气。(注二)
这"三个有没有"说到横坎头人的心坎,
村两委立即研究如何落实奔小康的措施。
他们给习书记写信汇报工作打算,
提出一定要加快中心村的建设,
在老区中率先实现全面小康,
不达到预定的目标决不罢息!
十五年过去,横坎头村变化翻天覆地,
成为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千多亩农田亩产效益高达三万多元,
村民年人均收入已是当年的十倍!
(二)
访贫问苦,问计于欠发达地区干部群众,
习近平来到下山脱贫颇有成效的武义。
召集脱贫代表与村支书一起座误,
他们所描述的种种新气象令他欣慰!
"下山前我们是一根籐上的苦瓜而今成了甜瓜"
村支书用一个形象比喻作了今昔对比。
引得习近平书记高兴地笑了起来,
称赞他这个"小学生"文化水平不低!
习近平还到支书农户家及全村察看,
额外惊人的变化令他欣喜不已!
他把这里的脱贫经验向全省推广,
还纳入画册向全球扶贫大会推举!
(三)
习书记对欠发达地区的深情厚意,
深深地刻印在当地人的记忆里:
在衢州,他曾冒着寒风冷雨慰问灾民,
在景宁,他曾顶着酷暑高温勘察地质灾地,
在龙泉,他曾踩着泥泞山路考察调研,
与畲族乡茶叶种植基地的茶农算账计议……
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面貌变化,
始终牵动着习近平书记的心绪。
在习近平的不断关心推动下,
浙江欠发达乡镇变化日新月异:
五年间农民年均收入翻了一番多,
全国农民平均收入不能与之相比!
“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浙江求之孜孜,
成为全国较高水平完成脱贫攻坚首位!
如今肩负建没共同富裕示范区的使命,
浙江又站在全新的起点上率先奋起直追!
注一:"样板镇"全称是"全国革命老区全面奔小康样板镇"。
注二:"三个有没有"即:干部群众有没有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有没有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拼搏精神,有没有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
(维我中华2024年2月15日晨起命笔,敬祈教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