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阜敏教授的散文诗组章《我和我的学校》(载“世界华文散文诗2023年选”),全篇由八节文字组成,以学校的草创、发展、壮大为抒情线索,以我与学院的深厚情结为抒写主体,依时间顺序而布局谋篇。尤为令人感动的是,作者富有联想的张力,把学校文化的发育成长,与作者个人的所闻所见所历所感,以及放眼包括韶关在内的广东既往的革命传统和文化教育传统,有机地联结组合,熔于一炉。 且看第一节,作者运用工笔细描,首先把现如今校园生机勃勃而又温馨的画面,呈现于读前面前,为下文营造了一种让人倾慕的环境氛围。你看:暖阳,和风,春鸟,香花(梅花、樱花)艳叶(三角梅),一 一在作者笔下生香活色。梅花山樱红色的热烈与璀璨,黄花风铃的灵动姿态与向上活力,三角梅的浪漫风采与神韵,俱是跃然纸上。整节文字充满诗情画意,让人神驰不已。如斯学府,让人顿生向往喜爱之情,情在必然! 接着第二节,由眼前回顾历史,再现1958年“大跃进”年代学校草创的情景。“火红的年代”填补了粤北从未有过高等师范院校的历史空白。这“火红”,是粤北人民日思夜盼,终于迎来振兴文化教育大喜事的一片殷殷之情;这“火红”,是成百成千奋战在建设工地上的师生和支援工程建设的劳动者,凭借简陋的劳动工具,以最原始的劳作方式,“挑担荷锄”,誓把校舍建成的满腔热血的写照;这“火红”,又是莘莘学子渴望拥抱科学文化的炽热丹心;这“火红”,更是师院的老师们凝结一颗颗红心点燃起来的高教长明灯。本节结尾,作者借助想象,运用比拟手法,抒写黄腹角鸡“听熟了”、“看惯了”的典型细节。这一饱含情趣的笔墨,让读者尽情展开想象与联想,浮现一幅幅劳动者们苦干实干的群像,再现了当年的荒郊野岭,在“激情燃烧的岁月”,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诞生出一座新型学校的场景。 第三节,由大跃进年代跨入改革开放时代,着重抒写学校的发展壮大。首句便点明本节的文眼,指出学府所在地大塘山是“宝山”。因为这里是人才产出的“富矿”。接着连用两个“君不见”的句子,先后从“新苗”和“园丁”着墨讴歌,抒发出学子愤发进取争做栋梁,和教师为育英才而付出艰辛的赞美之情。接着用省俭笔墨,概述韩家山原韶大、武江畔原韶教,以及原韶州中等师范和医学院的并入加持,更令学校“如虎添翼”,“蔚为本科气象”。作者由此而生的振奋之情,洋溢于字里行间。正如作者在《望城岭随想》中所吟咏的那样,韶关学院“跨越世纪,孵化了如杜鹃花般烂漫盛开的希望,那些栋梁成林,才俊辈出,只见芳华云蒸,人文霞蔚,灿然而秀丽,雍容而俏灵”,“青春之歌流转,无限契机生成”。 第四节,欣赏这节文字,被开头“常远眺”三字所触动,并为之感动。深深体会到,文学创作的源泉,来源于深度的在场感和丰富扎实的现场生活体验。作家创作之前临场体验生活的思想自觉,是作品的灵魂与作家心灵契合的关键。如此看来,我以为温教授之所以文思泉涌,常出新篇,与其密切关注生活,勤于临场体验生活的思想自觉不无关系。同时也在本节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对学校的依恋与感激之情,这从作品所状描的校园周遭环境、建筑布局中,从作者所述说的“教学生涯的馈赠”等心得体会中可以看出。在本节短短的百十来个字中,“外表尽显南岭滋润富饶的粤北风貌,底子里含蕴着烽火年月华南教育历史的风骨”一句,显得尤为厚重有份量。它既浓缩了粤北的地理风貌,是这块风水宝地人才辈出的优越条件的信息,又透露出烽火岁月华南高等教育,从省城北迁韶关(中大迁坪石)的掌故,以及教育火种薪火相传的优良品性,更暗示着韶关于动乱年代在战略位置上的重要性。作者由“青涩”到“成熟结实”的成长历程,也印证了华南教育代代相传的“风骨”,具有刚健顽强的风度、气质与品性。 第五、六节,由水及山,着墨于校园故事佳话,抒写个人工作和生活感受。这两节文字,从行文上看,有照应第四节“外表尽显南岭滋润富饶的粤北风貌,底子里含蕴有烽火年月华南教育历史的风骨”一句的作用。第五节起始句,用一个比喻句总括为纲,意在强调学府自创建以来,已经成为粤北文化的中流砥柱,是培育粤北高新文化和高新尖人才的基地。接着引入作者个人工作和生活感受的述说,用“挥之不去的记忆”,带出下文一串排比句,以昂扬的气势突出学院人的精神风貌,以及在拼搏进取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本节结尾“永远挺立在山巅”,对上文体现的精神风貌,起了画龙点睛作用。第六节起始句,先直捷讴歌“大塘青山深厚,琥珀湖水清澈”,然后用“即便”一句暂且让步,以退为进,用以加强并补足前面正句的语意。在赞美学院拥有天然优越的办学环境的同时,用“深厚”,隐喻学院实力扎实雄厚;用“清澈”、“澄明的雨滴”,隐喻学院的校风学风纯正。接着用一“待”字领起下文,展开想象和联想,自上而下,由天及地,由物及人,让暖阳、文气、春闹、初悟、合唱,纷纷集合到“美声的语言”里,以此呈现出校园充满青春蓬勃的朝气,校园内外洋溢着乐观、浪漫和美好的情愫。 第七节由回顾历史拉回到眼前的詠唱。这节文字诗意盎然,禅趣微妙。在作者笔下,宇宙星辰,夜空灯火,楼宇建筑,花草树木,无一不寄托着作者温暖情怀。起始句作为本节文字的核心句,放在显眼位置,意在突出学校办学的宗旨和方向,点明“链接先进与高端,联结历史与未来”、承先启后的重要性。正如作者在《望城岭麓随想》中所赞的,韶关学院“厚德崇文,鉴往知来”。文中作者用“根脉”、“精髓”作喻,意在指出两者是文化得以繁荣发展的根本保障。倘失“根脉”,要继承弘扬文化传统便因养份缺失而无从谈起;倘无“精髓”,新文化新科技的培育发展便没有精神活力。由此可见,在承先启后的环节上,学院作为文明和文化传递的“驿站”举足轻重。随着行文的展开,作者畅想未来,物我同在。“夜空的灯火”一句,有引发读者思考人生的用意。“四季的花草”:春开杜鹃夏开荷,秋开丹桂冬红梅。世间万物,各有适应自己的时空位置,各有让自己灿烂的时候。这一句的玄妙,在于启发读者,察外物而内修,开悟自我以适应未来。同样,学院作为文化学术殿堂,也须与时俱进,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以谋划未来。最后,作者满怀豪情,把学院师生比作“莹莹群星”,运用了排比句和对偶句,寄予美好期望。 第八节,本节扣住题目讴歌,尽情放飞思绪,抒发出作者心系母校,与学校同命运共荣辱的至诚至爱情怀。一下笔便深情地倾吐“我和我的学校,我是她抒写的清新的诗行”,这里不但蕴含着我与学校血肉相连之意,更寄寓着作者对学校未来的殷殷期望。这个“我”,既是作者自己,也包括学院里的任一人。作者寄希望于所有学院人,能够赓续学院的光荣传统,砥砺前行,更上层楼,书写教书育人、英才辈出的崭新篇章,争做诗篇中“清新的诗行”。“灵魂可以安放于斯,心潮可以安然回港”,足见作者对学校无限信赖的赤诚之心。接着而来的排比句式“65载…65次…65年…65围…”,抒发了韶关学院人面对时代风云自信从容的心态,以及在风雨兼程的峥嵘岁月里笃行神圣使命的豪情。最后,思绪延及未来,展望学校未来在“两多”的工作中有新突破新创举,有新鲜感人的“故事续篇迭出”,用聪明高超的才智与勤奋的付出,把学校编织成培育杰出人才的摇篮。 对温教授的这篇作品,笔者读之再三,深感作者在创作表现上,尚有好些值得借鉴学习的地方。这里举几例略作概述(恕不详述)如下:1.虚实相应相生,今昔互动相衬。善于把实与虚、人与物事、今与昔加以艺术处理,熔于一炉(如第4节)。2.含蓄深厚,韵味悠长。在洒脱中见真率,在明澈中渐入幽深境界(如第6节)。3.在质朴中见天真(如第5节)。4.今昔相照,物我相存,意蕴可品,诗味隽永(如第7节)。 笔者拜读过温教授的一些作品,有了一些粗浅认识。觉得好的文学作品,其高妙之处在于,它内在于作家思想境界与艺术修养的底线,既包含着作家的人格魅力的底色,又包含着不可逆之的艺术伦理;它内置于作家的精神深处,与作品的灵魂同在。在作品的体现上,拥有深度的在场感和作家思想性的自觉。可见,衡量一篇作品的生命力,更须侧重审视作品的灵魂与魅力,能否与作家心灵的真实对接,从而自觉从容、充满激情地激活文本的语言功能,体现作品的语言力度,以迸射出诗情画意的绚烂光彩。这让笔者想起温教授在他的《望城岭麓随想》的篇章中所述说的,“我不再凝视”,而是让心灵尝试在“大千自然里交融、际会、领悟”。也正因为作者无比真诚而又自觉地聆听脚下大地的呼吸,聆听“翠竹的拔节,花开的声音,草叶的低吟,松杉的啸傲”,才得以“直契诗心”,喷发出诗化文字的光彩。 温教授的诸多作品启示我们,文艺作品之创作,须以真心渗透诗心文心,用真情努力磨砺个性语言,以真情倾诗情凸作品艺术个性。倘如此,自能获得读者喜爱。 (2023.1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