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在于运动是科学可信的
文/张洪生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刀不磨要生锈,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适量的运动,选择自己喜欢的爱好的运动,有的人用运动员没有长寿的来论证和否定运动的作用这是再用特殊代替普遍,运动员是挑战极限,属于特殊情况不能代表普遍规律。不能用错误的观念和理念误导人们的认识。
长期静养与天天锻炼的人,谁更长寿?研究结果给出答
最近,家医君身边的老人为了一个话题,几乎要吵起来……
大伯父说“生命在于运动”,你不动就是等死!大伯母说“生命在于静止”,你在这天天跑来跑去就是消耗元气!
那么,来科学地讨论一下,运动对于健康长寿有没有好处?是不是坚持运动就能活得更久更好?
该不该“动”?研究给出答案
关于运动和静养哪个对身体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到底是运动更长寿还是静养更长寿呢?让研究来告诉你答案。
《新英格兰杂志(BMJ)》上曾发表过一项研究,该研究荟萃分析了过去的8项研究,对36383名平均年龄在62.6岁的受试者进行了调查,并平均进行了5.8年的随访。
结果发现,每天大约进行6.25小时的轻度锻炼,如走路、做饭,或是每天24小时的中高度轻度锻炼,可将过早死亡风险降低50~60%。即便是每天只进行1小时的轻度锻炼,比如做饭刷碗等,也可以让死亡风险下降40%。而那些久坐人群(每天坐9.5个小时的人),他们的全因死亡风险增加了2倍之多!
其实,关于运动有助身体健康的研究也有不少。
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上发表了一项涉及7047名年龄在85岁以上老年人的数据,通过分析后发现相较于不运动人群,每周至少步行1小时的人全因死亡风险会下降40%、心血管风险下降39%;
美国哈佛大学曾在《英国运动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对4.4万余名平均年龄在65.8岁的受试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每天进行30~40分钟的中高强度运动,则可以抵消10小时久坐给身体带来的负面影响,还能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2023年,《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上一项涉及3101名年龄在20岁以上的受试者调查显示,每周保证1-2天步数>8000步,10年内的全因死亡风险会下降14.9%;每周3-7天步数>8000步,10年全因死亡风险会下降16.5%。
由此可见,运动对于老年人来说,确实有助于延长寿命。世卫组织发布《关于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中也表示,用任何运动代替久坐,对人都有好处。
中老年人天天运动,最后都怎么样了?
其实已经有不少名人给我们立了榜样,天天运动的他们,最后都怎么样了呢?
钟南山院士曾经因为过度劳累而患上心梗,在血管内放置了一个支架。从那以后,他就开始每周运动3~4天,并一直坚持到现在。他说,年龄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和生活,只要不是太剧烈的运动,他都可以参与。
王陇德院士,现在70多岁了,以前因为体重增加而患上腰椎间盘突出、脂肪肝等病痛。这让他意识到运动的重要性,之后无论多忙每天都会抽出一小时时间锻炼,运动让他整个人都焕然一新。
科学健康的运动,记住这个“金字塔”
运动怎么才科学?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营养与健康教育室主任刘爱玲分享了一个运动金字塔:
第1层:生活形态的体能运动,尽量多做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活动,包括爬楼梯、多步行、做家务、遛狗、把车停远一些等。这些活动不需要费太多力气,但多做也可起到健身效果。建议每天尽量多做,至少30分钟。
第2层:有氧运动,每周3~5次,至少150分钟
有氧运动包括轮滑、骑自行车、滑冰、爬山、游泳、慢跑、韵律操及一些球类运动。每周3~5次,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大步走、骑自行车、乒乓球等);或每周3~5次,至少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跑步、游泳、韵律操等)。
第3层 :力量和柔韧性运动,一周至少两次
力量练习包括哑铃、仰卧起坐、引体向上、俯卧撑等。柔韧性运动包括瑜伽、太极、拉伸动作、柔韧操等。每周至少2次,每次要做8~10种活动,每个活动重复8~12下。
第4层:静态活动,越少越好
静坐活动,包括看电视、电脑等活动。8小时工作一直看电脑,回家第一件事就是瘫坐在沙发上,把电视打开。这种静态的生活方式大概是许多人的生活常态。但这样的情况越少越好。

我曾遇到过那样一件事情,姐弟俩因为五十元钱,一辈子不说话,关系紧张,因为姐姐说那五十元钱到底没还,弟弟说还了,两人各持己见,弄不欢而散,最后也能有结论,因为没有证据,一辈子也没说清。
读读下面的文章,可能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所启发:
女子跟弟弟借10万,弟弟却要求写欠条,回家打开一看,姐姐
刘敏的脚步声匆忙而坚定,穿过走廊直奔客厅,她的眼神中带着急切和困扰。她面对着弟弟刘志华,言辞中透露着一丝不安:“志华,我现在遇到了一些麻烦,需要借点钱。”
刘志华,一个平日里温和的上班族,神情突然变得严肃:“姐,你知道我愿意帮你,但我得知道具体情况。”
刘敏的眉头紧锁,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悦:“我只是暂时遇到了一些资金周转的问题,需要10万。这对你而言不是大问题吧?”
刘志华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地说:“姐,我可以借给你这笔钱,但有个条件——你得写张欠条。”
“欠条?”刘敏的声音突然提高,带着明显的不满和惊讶。“我们是亲姐弟,你怎么能这么没信任感?”
刘志华的表情更加严肃:“姐,这不是不信任你,这是为了我们两个人好。规矩清楚,以后免得有误会。”
刘敏的脸色变得铁青:“你这是什么意思?我是你姐姐,难道我还会不还你的钱?”
刘志华平静地回答:“我知道你会还,但这是原则问题。我只是想做得更明确。”
在那个紧张的对话之后,刘敏坐在自己的书房里,沉浸在回忆中。她,一个40岁的成功企业家,自创品牌多年,曾经的辉煌使她骄傲,但最近的市场变动让她的公司陷入了财务困境。
她回想起小时候和刘志华的日子。刘志华,比她小五岁,现在是一家公司的普通职员。他们从小就相依为命,尽管性格迥异——刘敏独立、果断,而刘志华稳重、保守——但这并未妨碍他们的亲情。
记忆中的一个场景浮现:刘敏大学毕业时,她的首份工作薪水微薄,却在刘志华生日那天,把几乎一个月的工资都花在给他买礼物上。刘志华当时泪眼朦胧地说:“姐,你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我不需要这些。” 这让刘敏明白,刘志华从小就对金钱有着深刻的敏感和谨慎。
再回到现实,刘敏叹了口气。她明白,弟弟要求写欠条,并非真的不信任她,而是出于他一贯的谨慎态度。但这对她来说,依然是难以接受的冷漠。
另一方面,刘志华在他的公寓里,也在思考着刚刚的对话。他知道姐姐的性格,坚强而自立,这让他十分敬佩。但他也清楚,他们在金钱观念上的差异。
他回想起一个小插曲:一次,刘敏为了一个项目投资,几乎冒着巨大的风险。而他当时极力反对,认为这太冒险。最终,刘敏的项目成功了,但这件事深深地影响了刘志华,加深了他对金钱管理的谨慎态度。
现在,面对姐姐的财务危机,刘志华的心情复杂。他希望帮助刘敏,但又害怕无规矩的帮助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在那次紧张的对话之后,刘敏的心情依然难以平静。她知道,为了公司的存续,她必须接受刘志华的条件。但每当想到要向弟弟写欠条,她的心就充满了失望和痛苦。
几天后,刘敏带着沉重的心情来到了刘志华的家。坐在客厅里,她递给刘志华一张写好的欠条,尽力掩饰自己的不悦。
刘志华接过欠条,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复杂的情感。他缓缓地说:“姐,我知道这让你不舒服,但请相信,我这么做是为了我们好。”
刘敏冷冷地回应:“我明白你的意思,但这样做让我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变了。”
沉默了片刻后,刘志华试图缓和气氛:“姐,你记得小时候我们一起攒钱买那本科学百科全书吗?那时候,我们就知道,规矩很重要。”
刘敏微微一笑,似乎回忆起了那段美好的时光,但很快她的表情又变得严肃:“那时候不一样,我们还是孩子。现在是成年人的事情。”
在这段对话中,两人的关系似乎有了一丝松动,但根本的问题并未解决。
几天后,刘敏在一个家庭聚会上偶然遇到了她的另一位亲戚,叔叔刘伟。刘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商人,对刘敏的处境颇为关心。
刘伟问道:“敏敏,听说你最近有些财务问题,怎么样了?”
刘敏苦笑着回答:“叔叔,事情还在处理中,有些棘手。”
刘伟眼中闪过一丝忧虑:“你知道,家人之间的借贷最容易产生误会。你们处理得怎么样?”
刘敏犹豫了一下,然后说出了与刘志华的对话和欠条的事情。刘伟听后沉思了一会儿,然后说:“敏敏,有时候,我们需要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也许志华有他的难处。”
这番话让刘敏陷入了深思。她开始反思自己对这件事的看法,是否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刘志华的感受。
而在另一边,刘志华也在反思。他开始意识到,虽然他的初衷是好的,但也许他的做法伤害了刘敏的感情。
正当两人都在各自的思考中时,一个突发事件发生了。刘敏的公司突然迎来了一个重要的投资机会,这对她来说是一个转机,也许能解决她目前的困境。但这也意味着,她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决定。
刘敏决定向刘志华寻求意见。这次对话,与之前充满紧张的氛围不同,两人都更加开放和理解对方。
刘志华认真地听完刘敏的陈述后,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姐,这是个好机会,但也有风险。你需要仔细考虑。”
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思考和对话后,刘敏和刘志华的关系逐渐缓和。刘敏开始理解到,虽然刘志华的方式让她感到失望,但他的初衷是出于对她的关心和对家庭的负责。而刘志华也意识到,他的过度谨慎可能伤害了姐姐的感情。
最终,当刘敏回到家,打开那张欠条时,她终于明白了刘志华深深的爱。欠条上写着:“姐姐,我知道你现在很困难,我愿意帮助你。这10万元,你不用还给我。我只是希望你能尽快度过难关,再次站起来。你的弟弟,刘志华。” 读到这里,刘敏的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这个转变点不仅解决了她的财务困境,更重要的是,修复了兄妹之间的关系。刘敏意识到,亲情远比金钱重要,而刘志华的这份体贴和理解,让她深深感动。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人之间的理解和支持是无价的,而对于金钱的处理,即使在家人之间,也需要适当的谨慎和尊重。通过沟通和理解,即使最棘手的问题也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远离是非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相同的两个人,但很多人却因三观一致走到一起,彼此成为真挚的朋友,这些人总会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就算一杯茶水都能品出浓浓情谊,彼此倾诉心中苦楚,内心烦恼也就烟消云散。
可也有一些人,彼此三观不合,但却因工作、生活等原因经常接触,可经常会因三观不合而闹出别扭,这种情况下两个人还是尽量保持距离,别硬凑在一起,你们不会出现朋友情谊。
人到晚年之后,生活愈发孤单寂寞,此时在交友之时更要小心谨慎,如遇三观不合之人,只会让自己心烦意乱,就算彼此经常在一起吃饭谈心,也很难有什么结果,反而钱却浪费了。

人生短暂
小时候和年轻的时候,对周围的人很少听闻某某到另一个世界去了。如今老了不时的传来某某走了,算计起来,我念书时经常要好的,熟悉的某某没了,统计起来,原来四五十人走了两位数了。荒友就更多了,一个分厂,几乎走了一半,至于同事,虽然不太联系,也时时耳闻某某走了,比如曾经一块参加教育科级干部篮球赛的照片,几乎全军覆灭,什么科长,某某校长都没了,看到这些,心里不是滋味,昨天还在,今天就面目全非了。一切人间的事都了断了。我们还活着的人,怎么办?,好好珍惜吧,人生短暂,趁你还能思维的时候,该做的都做,能做的都作,好在你可以明白理智的等到离开的那一天,不要悲观,活一天就,激情满怀,不留遗憾,不要盲目,不要手足无措,大气大度过好每一天,有目标,清醒,利用尚有的可能,从容的安排好,还有的天年,不要自寻烦恼,放开一切,干干净净,心中纯洁无瑕,不去考虑没用的东西,过好属于自己的每一天。



张洪生:老高三,东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上山下乡山河农场。做过公立学校校长,私立学校校长,连年先进工作者标兵,劳动模范。多次上中央台和重庆等地方台表演节目。曾任鸡西市政协委员,恒山区人大常委,工商联主席。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鸡西市作家协会会员,鸡西市关心下一代专职委员。曾任鸡西市作协第五届副主席,宣传部长,艺术团宣传部长。出版了《本不该属于他的路》等多部著作。目前有多部著作《生命长河中的漩涡》等准备出版,本人虽耄耋之年,却精神矍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