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在田野上高高飘扬
——记莱芜区大王庄镇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茂忠
孙建修

东风劲吹,艰苦创业拔穷根
赵茂忠干工作有瘾,有一股使不完的劲头。1993 年春节刚过,赵茂忠带领村民治山治岭,治了岭地治洼地,治了东坡治西坡,治了村北治村南,彻底改变大下河村土地的种植环境。把等靠要的传统思想,“靠天吃饭”改变成“科学种田,靠人吃饭”的新型观念。赵茂忠坚信,人只要有思想,肯吃苦,勤劳动,就能改变一切。
大下河村的岭地比较多,要充分开发利用,把其中的 400 亩山岭地,改造成节水灌溉的良田,铺设二级提水管道 1100 米,随后治理河道 2000 米,接着修建水库塘坝等工程项目。他谋划着,利用山岭高低地势的特点,巧妙地采用岭地高低差带来的水位差,建成“水源自流式灌溉工程”,这样以来,方便多了,打开阀门,即可浇地,一举多得。村民赞美之:茂忠书记了不起 / 干事创业为村民 / 高处流水能浇地 / 洼地庄稼见水喜 / 节约成本又省时 / 年年丰收乐无比 / 苦尽甘来可称奇 / 带领百姓奔希冀。
31 年来,大下河村投资在 10 万元以下(不含 10 万元)的工程 56 项,总投资 630 余万元。累计使用物资,炸药 150 吨,水泥 1000 吨,钢材 300 吨,石头 500 方。建小二型水库 2 座,防渗漏管道约 5800 米、大小桥涵 9 座、新修生产路 400 米,大大改善了村民的居住环境和生产条件。
31 年来,大下河村投资在 10 万元以上(含 10 万元)的工程共 78 项,较大的项目有:埋设地下自来水管道 36 千米、新建大型储水池 5 个、修建大桥 6 座、建设小学一处、建设一座 1300平方米的办公楼、办公大院一处,修建 1700 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处,硬化生产主干道 5.7 千米,村庄街道 11.2 千米,生产道路17.9 千米等,总投资约 2700 余万元。滴滴汗水汇江河,步步脚印集大成。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赵茂忠运筹帷幄,精心策划,两委班子成员具体实施而成的,它将载入大下河村的发展史册。
大下河村的发展不断加快,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农业生产结构不断完善,使得大下河村的山岭薄地变成土地肥沃,灌溉有水,丰收有望的良田。常言道:人勤地不懒,换来丰收年。粮食亩产由原来的 200 斤猛增到 1000 斤。
这一串串数字,一项项工程,一条条道路,一座座桥梁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点一滴建设起来的,一丝一毫连结而成的,一步一步丈量出来的。个中滋味,饱含其中,实属不易。村民赞美道:同是一片蓝天 / 还是那块薄地 / 换了一个人 / 变了大模样 / 引来清流浇地 / 享受丰收年景。
赵茂忠从中倾注了多少心血?流过多少汗水?只有赵茂忠自己知道,他自己心里明白。向谁说、向谁诉?无人明白,无人知晓,他人更难以想象赵茂忠的苦衷,得罪了多少人?又挨过多少埋怨?这些,赵茂忠埋在心底,秘而不言,慢慢消化。
赵茂忠卯足了干劲,要想让大下河村改变旧模样,就得掉上十斤肉,脱去一层皮,不分昼夜,干!干!!干!!!。他起早贪黑,上工地,看现场,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他精打细算,防止跑冒滴漏,坚决杜绝不必要的开支,像一家人过日子一样,管理村务,经常抽查,做得细致入微。他叮嘱两委班子成员,一定要盯在工地上,要和村民打成一片,村民们都看着我们了。
在治理土地的同时,赵茂忠又瞄准了农副产品的生产,让村民种植生姜 600 余亩,板粟、杏、桃等 2500 亩,桑园 200 亩。
建起冬暖蔬菜大棚 3 个。一批稀优名特产品落户大下河村。优质西瓜、葡萄,种植良好,喜获丰收,销量颇丰。
为进一步开拓视野,增加村民收人,村两委与泰安泰伟食品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在下河岭养殖“合同鸡”,也就是村民养殖,由他们负责销售,一举两得。当时养鸡大棚 38 个,年出棚 40 多万只,获利一百多万元。这些富民强村措施的实施,村委有信誉,群众得实惠,生活有提高。
赵茂忠十分重视第三产业发展。1995 年,经工商部门批准,大下河建农贸市场一处,规定一、六日为集,取名为大下河集。开集时,人流如潮,商品丰富,吆喝声,叫卖声,此起彼伏,购销两旺。
赵茂忠看势头良好,不断加大对从事第三产业农户的扶持力度,促进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大下河村村民从事茶叶、饮食业、服务业、日用百货、商店、门市部、农副产品、运输、服装、布匹经营等业务,从业人员已 100 多人。从事生意的商人,人均年收入 5000 多元,大大提升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赵茂忠积极为村民出主意,想办法,帮助村民发家致富。只要村民说一声,想干事,说明情况,递交申请,履行手续等几个环节。再经村委会研究,认为项目可行,马上供地,提供场所,帮助架电线,通自来水,帮助建厂,直到生产运营。
尝尽五味,丰富人生再出发回顾大下河村的发展历史,酸甜苦辣咸,个中滋味,尽在其中。
大下河村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制约,杏谷堆一直没能通电。1995 年3 月,经过村两委积极运作,上级电力部门支持,杏谷堆是原莱芜市最后一个通电的自然村。当时,市政府、市电业局专门在杏谷堆召开新闻发布会。
1999 年,赵茂忠又筹措资金 2 万元,完成了村内低压线路的整网工程,全面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2000 年,赵茂忠主动与相关部门联系,接通有线电视。更可喜的是,2002 年大下河村成为电话村,家家互联网,户户有电话。
赵茂忠重视文化建设,注重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双丰收,充分发挥思想工作优势,把有正能量的人聚集在一起,用正能量的人影响身边的人,使之干事创业,凝心聚力。1998 年 6 月,村里建起了村民综合活动室和党员活动室。1999 年建起了阅览室、展室、妇女之家。2020 年建起村史馆,展柜里摆放着各种文献资料和老物件,乡愁得到了延续,从而传递出历史的回音和未来的呼唤。村史馆已成为教育党员群众的重要阵地,大家受益匪浅。
几年来,在赵茂忠的带领下,大下河村创造了许多原“莱芜市第一”,社会影响较大。譬如:第一个村规民约,内容翔实、规范细致的村自治条例;第一个村民监事会,专门监督村务活动及村干部言行的群众组织;第一个建立正规农户档案的村庄,管理有序,有档可循;1995 年,第一个成立大下河剧团,自编自导自演身边事、身边人的故事。以朱振练、朱振美、朱振云为剧团骨干,他们积极创作戏曲、小品、快板书等文艺节目,弘扬新风尚、鞭挞假恶丑,丰富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成为大下河新时代的“文艺使者”,更是做文明村民的先行者。
大下河剧团,阵容强大,参与度高,目前有演员 70 多人,年龄有 90 岁的老演员,还有五六岁的小演员,唱功、演技了得。有莱芜梆子小戏、小品、三句半等曲目。他们先后创作了《应该不应该》《东岭大会战》《男女都一样》《巧劝妈》70 多个节目。
莱芜梆子小戏《应该不应该》,就是为婆媳之间发生的故事而创作的。大家心知肚明,对号入座,教育了广大群众,让尊老敬老形成一种风尚,收益颇丰。由于节目都是自编自演的,乡土气息浓郁、形式通俗易懂,深受村民的喜爱。莱芜梆子小戏《应该不应该》,曾获原莱芜市第二届农民艺术节二等奖,为剧团今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1 年来,剧团好戏连台,演出不断,特别在重大节日和农闲季节,都要有演出活动,既陶冶了情操,又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也提高了村民的素质,深受村民的喜爱。
大下河剧团,由于演员的演技水平不断提高,在周围村庄有了一定影响力。时常被邻村邀请演出,受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大下河剧团成为村党支部、村委会与村民联系的纽带,在党的群众性教育活动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节目来源于村民生活,又让村民观看,群众喜爱,成效显著。现已形成互相监督,相互帮助,互相尊重的良好风气,成为大下河村创建文明村庄的一张亮丽名片。

苦尽甘来,荣誉叠加厚众生
大下河村变了,文明了,更美了,富裕了。
常言道:能人效应大于天。一个团队,一个单位,一个村庄,有一位能人,这个单位(村庄)就会兴旺发达,就会稳定团结,就会出成绩。大下河村就是这种情况,村庄的地理位置是外部条件,是外因;人的因素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大下河村还是那个村,土地还是那些土地,村民还是那些村民,两委班子还是那个班子,就是换了一个当家人,大下河村,在几年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于班子团结,扎实能干,创造出了优异成绩,得到了诸多领导的认可。国家、省、市区领导多次到大下河村视察调研,指导工作,每一次调研给予高度评价。
国内各大媒体也来了,争相报道。他们是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大众日报、莱芜日报;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中央外宣办、中央文献研究室等新闻媒体、相关单位先后对大下河作了宣传报道,大大提升了大下河村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使得大下河村的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2002 年,由于工作突出,赵茂忠被上级领导提拔为大王庄镇副镇长,分管农业工作,参与镇长办公会议和决策。赵茂忠遵守行政纪律,按时上下班,履行副镇长职责,工作干的有声有色,赢得了大家的信任。他既把镇上的工作干好,又把村里的事务处理好,镇村双方兼顾,忙完镇上的工作,回村又忙村里的事务,在这种高压工作状态下,一干就是 17 年,有时累的无法入眠。
这段时间实乃栉风沐雨砥砺行,春华秋实满庭芳的美好时光。
大下河村物质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显著,各种荣誉接踵而至,先后获得:1996 年至 2001 年连续 6 年被评为“莱芜市文明单位”;1999 年被评为“莱芜市莱城区创安工作先进村”;2000 年被评为“莱芜市农村六进家先进村”;2001年被评为“莱芜市计划生育先进村”、“莱芜市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莱芜市先进基层党支部”、“山东省省级文明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单位、全国民主意识试验示范试点单位、山东省文明单位、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济南市五星级党支部等160余项荣誉。
赵茂忠本人先后获得诸多荣誉,1996 年 6 月,被中共莱芜市委授予“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称号;1998 年 6 月,荣获莱芜市“优秀民兵干部”称号;1999 年 7 月,被中共莱芜市委授予“优秀党支部书记”称号(全市五面红旗之一);2000 年 4 月,荣获莱芜市“优秀民兵基层干部”;2001 年 7 月,荣获莱芜市“十佳文明市民”称号;2002 年 4 月,荣获莱芜市“劳动模范”称号;2005年 1 月,荣获莱芜市“双带双强”模范村干部;2006 年 2 月,荣获莱芜市“双带双强”模范村干部;2006 年 3 月,荣获“全省计划生育协会先进志愿者”称号;2013 年 2 月,荣获莱芜市“艰苦创业好支书”;2015 年 5 月,荣获莱芜市“莱芜市第四届道德模范”称号;2018 年 10 月,荣获莱芜市“赢牟之星(泉城之星)”;2019 年,被评为济南市 E 类高端人才;2020 年 12 月,荣获山东省“干事创业好班子”;2022 年 1 月,被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授予“平安山东建设”先进个人;2023 年 5 月,被聘为莱芜职业技术学院乡村振兴学院专家顾问团专家;2023 年 5 月,被济南市军人事务局评为首届泉城最美“乡村振兴”模范老兵等荣誉。赵茂忠先后被选为:莱芜区第十四届、第十五届、十六届、十七届、十八届、十九届人大代表;莱芜区第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原莱芜市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十四届党代表;济南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山东省第八届党代表。不难看出,从他的荣誉和头衔中可以看出,赵茂忠的各项工作是扎实可信的,是有目共睹的。
一本本证书,一块块奖牌,一樽樽奖杯,一届届代表都蕴含着赵茂忠的智慧和创新能力。赵茂忠在发挥着“领头雁”的作用,团结和带领他的团队、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干事创业。让有名的“破大家”一跃成为省级文明单位,实现了“让大下河村民过上好日子”的承诺。他们把汗水和泪水融为一体,浇灌出幸福美丽的花朵;他们用拼搏和奋斗的精神开拓了一片新天地;他们把一颗爱心全部奉献给了村民,换来了大下河村今天的富有和安宁。这些成绩的取得不得不让人佩服!赞叹!!称奇!!!
大下河村的蜕变,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 31 年艰苦卓绝的奋斗换来的。他们每走一步,都是脚踏实地,坎坷而有实效,流汗而很快乐!他们的信誉和名声与日俱增,声名远播,迎来了各级领导干部前来调研、观摩和指导工作。据不完全统计,先后莅临大下河村的领导有:2000 年 3 月,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光林;2001 年 6 月省委副书记陈建国;同年 9 月省委常委、省军区政委赵承凤;2001 年中组部原部长张全景、国家计划生育协会常务副会长刘汉斌、山东省委副书记陈建国、山东省政法委书记高新亭、济南军区政委张文台、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玉宴、原莱芜市委书记李玉妹等领导都来过大下河村观摩指导工作,对大下河村的做法给予了肯定和高度赞扬。
有领导赞扬说:“在枫桥经验的基础上,再实践,是当代红旗渠精神,老愚公精神的再实践,从穷到富,用实干改变了村庄面貌。”还有老领导评价说:“大下河村的发展经验证明,一个村庄的工作要想搞好,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是关键。对不同的行业、不同层次的党员要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党员要代表群众利益,主要精力用在经济发展上,党员要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要珍惜荣誉,保持先进,永远不骄傲自满、不居功自傲、不脱离群众,不断前进。当干部,关键是给群众办实事。”
还有 32 名外国留学生来大下河村调研中国农村生活,受到了留学生们的大加赞赏,纷纷伸出大拇指,为其点赞。
有村民说:“俺村里,要不是赵书记豁上干,拼命干,不怕得罪人,干不到这种程度。现在好了,村民服气了,更尝到了甜头,一门心思的发家致富,‘破大家’已成为文明村。”一席话已成为大下河村的口头禅,成为大下河村发展的最强音。
在赵茂忠的带领下,大下河村正以崭新的姿态,高昂的气魄,迈着矫健的步伐建设一个富裕文明的新农村,走在了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前列。

党建引领,万事通达谱新篇
赵茂忠看到墙上的锦旗、功劳簿上的成绩单,领导、村民的赞美声,他并不满足于现状,更没有沾沾自喜,而是继续干好工作。
他考虑,大下河村如何长治久安?祖祖辈辈富裕下去,走上一条持久的发展道路,必须有一种制度,一种规则,一种办法,方能奏效。他思来想去,最有效率地制度,就是按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结合本村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用党建工作统领全村的工作。他们的主要做法。
一是党建引领,重建乡村振兴新格局。党员穿马甲、亮身份。
为严格落实党的“三会一课”制度、组织生活会制度、组织纪律制度,从严要求党员干部讲党性、守纪律、树形象。实行党员“穿马甲、亮身份”制度。每半年党支部组织群众代表、对党员干部日常工作表现进行无记名投票评议。评议合格者的党小组穿红马甲,不合格者穿黄马甲。穿黄马甲整改合格后,换穿红马甲,连续两次评议不合格,免除党小组所有党员的福利待遇。这一方式的实施,有力的激发了党员的积极性,没有敢落后的,都争先恐后,积极向上。2022 年,经省党建专家最终评审,大下河村党支部推行的党员“穿马甲,亮身份”和党员“积分”制,被评为全省典型案例第四名的好成绩。
二是党建引领,发放福利待遇新格局。抓党建,得实惠。
(1)让老百姓免费吃上自来水、浇地;(2)医疗保险每人 50 元起步,按每年 20% 递增;(3)大病医疗村里实行二次补助;(4)因病去世的老人,实行对家庭 1000 元的补贴;(5)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奖励 1 万元;(6)60 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放现金和油米;(7)70 岁以上的老人,每周在大食堂就餐 2 次,残疾人每月就餐不低于 20 次。大下河村的发展变化,让村民理直气壮地喊出了:“我骄傲,我是大下河人。”
三是党建引领,打造思想工作新格局。实行重温入党誓词,末位党员讲课制度。
(1)在严格规范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的基础上,狠抓党员学习,创新党员学习方式;(2)重温入党志愿书和入党誓词;(2)末位党员讲课制度、请销假制度;(3)学习中央 1 号文件制度; (4)学习省、市区工作动员会讲话精神;(5)设立,中共济南市莱芜区委党校大王庄镇大下河教学点;(6)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外出学习,保持党员先进性;(7)发挥党支部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以党建引领为总抓手,具体实施了五项工作计划:
1、抓班子带队伍,党建聚齐新合力。创新“普惠机制”“创 优机制”“激励机制”工作法,用好《量化积分制度管理办法》及“红黄马甲”与“六项福利”挂钩,不得分的没有年底六项福利,负分取消六项福利和各项评优评先资格。
2、抓经济促发展,收入实现新突破。2022 年以来,以“三变改革”为契机,结合“一村一品”项目政策,增加集体收入。重点打造“下河岭”牌石磨手工煎饼,以“至纯至诚 厚德为本”为经营理念。以党支部办合作社的名义,注册成立了“济南市莱芜区大下河村农产品开发合作社”随即开始研发、生产、加工。
截至目前已研发出南瓜、菠菜、高粱、地瓜、花生、红枣六个品种的煎饼。年产量 3.5 万斤,实现利税 17.5 万元。安置 18 名村民就业,拉动 80 户村民种植玉米、高粱、花生、大豆等农作物,村委定向购买,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能赚钱的愿望。
3、抓服务赢民心,基础设施更完善。在幸福院的基础上,投资 43 万元,打造高标准老年、儿童活动中心,设立就餐厅、健身房、棋牌室,实现了“吃饭一张桌,打牌四人桌,下棋两人桌”的目标;做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美好愿望。
对儿童少年加强管理,做到了“少有所育、少有所教、少有所成”的目标,家长尽可放心,让孩子入园,安心工作。
赵茂忠对做思想工作,还是有一套的。他说:“要想干群一心,就得走进群众中间,与群众交心,交友,才会关系融洽”他规定:两委班子成员要串百家门,喝百家水,坐百家凳,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村民的主心骨,引路人,知心人。
目前,大下河村基础设施完善,农民浇地不花钱,户户通上柏油路、家家使用燃气灶。全村实现了绿化、亮化、美化三化一体,打造成了花园式单位。
老年人、残疾人、儿童,就餐幸福大食堂,在幸福大食堂内、健身房墙面上,一幅幅“助残意识人人拥有,和谐家园天长地久”“关爱残疾人,献出一份爱”“您的健康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倡导助残风尚 构建和谐社会”的巨幅标语,映入眼帘,感慨万千。
老年人、残疾人活动中心,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健身器材,一应俱全;棋牌室、休息室,天天有人值班,大家随时来活动中心聊天、休闲、打牌、下棋。一位村民说:“俺生活在大下河村,和城里人一样,可幸福了!”
大下河村“生活像城里,环境像花园”。实践证明,落后村的发展,根本在班子,关键在书记。有个好的带头人,烂摊子就会变成金摊子,穷村子就会变成富村子。还是那句话说的实在:“给钱给物,不如有个好书记”。
4、抓稳定促和谐,基层治理显成效。(1)为长期巩固人居环境成果,大下河村创新工作制度,一是村委会与每户签订了“大下河村人居环境整治管理协议”;二是组织党员、群众代表和第三方,每季度开展人居环境测评打分,低于 85 分的下达整改通知书,整改仍就不合格的根据村规民约取消部分福利和评先树优资格。(2)创新民主议事方式方法,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决、民事民干”的原则,大事小情公开透明,将议事地点放在室外,让众人参与见证。议什么看什么,干什么讲什么,效果明显。(3)创新制作了《党员干部、群众代表会议事项决议表》,每一项工作都要落到实处,做到有据可查,用心用情当好村民贴心大管家。
5、抓作风树典型,精神面貌大提升。2022 年以来,以“作风建设年”为契机,狠抓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积极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涌现出了一批助人为乐、吃苦耐劳的先进典型。
村民赵同生献爱心,每年捐赠价值 1000 余元的猪肉和面粉,为幸福院老人送来了温暖;党员朱振练主动担当,不怕苦不怕累,每年初春在刺骨的香山河里,清理河道上的水草和垃圾,保持河道清洁畅通;村民赵茂成义务推送残疾人、老年人到幸福院就餐。
这一个个先进人物,一幕幕场景,感人至深,成为村民茶余饭后交流的话题。
“一个好支书,带出了一个好班子;一个好班子,带出了一个好村子。”这话一点不假。他们以党建为主线,使村规民约付诸于行动,赵茂忠大胆尝试,大胆作为提出了“五自齐抓、法德结合、文明理家”的新思路,征求群众意见,无误后实施。所谓“五自齐抓”就是:“‘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激励、自我服务’一起抓”;“以德为主,法德结合”对村民定期不定期的加强法律培训和案例教育;“文明理家”就是要经常性的召开家庭会议,有事好商量,家长不武断,讲究民主和谐,家庭和睦。
为新时代农村提供了治理方案。
1992 年,村委会制定了具体的《村规民约》,经过四年时间的使用完善与 1996 年正式执行。一家一册,村里无论大事小情,户户还是婚丧嫁娶、孩子升学入伍,都按照《村规民约》办事,不能越线,既不伤感情,又节约资金,有效杜绝了陈规陋习和不良风气。
1996年,村委会建起村民家庭档案,每户一大档,人人一小档。
村民表现、邻里关系、家庭收入、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奖惩数量,违法乱纪,大事小情等情况,都记录在案。据说,谁家孩子找对象,不用打听人,到村委会查阅家庭档案,就会一目了然。
家庭档案已成为一部家庭史、一部村委史、一部社会史。它全面反映了社会的现状和群众的精神风貌,折射出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走向。对家庭教育、社会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他们建立健全了党务村务管理制度:《党支部书记职责》《三会一课制度》《村主任职责》《财务管理制度》《主管会计职责》《出纳员职责》《大下河村党支部网络化管理制度》《村民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制定了幸福院管理制度《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制度》《如康家园托养人员须知》《康复训练管理制度》《康复训练器材使用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这些制度的出台实施,对大下河村的管理和经营村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赵茂忠的思路适合于农村管理,他与时俱进,随时调整发展思路。他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何管理好村庄,经营好村庄,发展好村庄,这已成为他不懈的追求。
(未完待续)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