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的故事(四)
说 说 拜 年
文/甄春延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20多年前又兴起了贺卡拜年 、电话拜年,后来又兴起短信拜年、微信拜年等。
小时候的事情我都记不太清楚了,但是每年春节初一以后拜年的场景,我还记得一些。记得三十儿晚上,母亲就在家里的桌子上摆了几个盘子,里面摆放着水果、糖果、花生和瓜子,香烟。香烟还要拆散了,摆放在盘子里面。
母亲尽管是个打过仗的老革命,又是20年代读过师范的,但观念上还是挺传统的。
三十儿晚上要扫一遍地,初一就不许再扫地了,也不许倒垃圾。初一不管屋子里面多乱,地上多少瓜子和花生壳都不许扫,过了初二才可以扫地。(如果真按照民俗讲,初一到初三都不能扫地)初一早上起床后,要煮头一天晚上包出来的饺子,吃饺子前还要让我和哥哥去放鞭炮。
大约11点左右,家里就要来拜年的了。亲朋好友和同事陆陆续续的来给父母亲拜年,从初一到初五,来家里拜年的就络绎不绝的。父母亲和来人互相抱拳寒暄,互致问候。
我们也随着父母亲向客人回礼问候。客人们多数都坐个10分8分的就告辞了,我们也要将客人送出门外,接着再准备接待下拨客人。父母亲抽空也要打电话给老同事、老朋友,问候他们。
有时候,父母还要和自己的老领导电话相约,坐车去给他们拜年。拜年也是有讲究的,给自己的长者或者领导拜年,多少要带点礼品,表示一下心意,礼品还不宜贵。
初五前这几天,父母亲还要吩咐我们到一些老朋友家代他们问候,母亲有时候也要提前给我们准备好礼品。
就在接待和迎送客人的过程中,我也学会了如何待人处事,什么场合说什么话。过去出门拜年多是走路,坐公交车,好点的要骑自行车。每次准备拜年时,母亲就告诉我应该注意些什么,说些什么。
比如拜年前要先预约,否则可能因主人也出门拜年而空跑一趟,同时也给主人一个提前准备的时间。预约时间最好给主人选择的余地,不要自己单方面定一个时间,共同约定的这个时间以双方都比较方便为宜。
一般向长辈拜年多选择上午,又不可过早,由于平时劳碌,春节期间一般起得较晚。若过早登门拜年,往往让主人措手不及。
如果被拜年者有年饭的招待,可根据饭局的时间来确定拜年的时间,要提前到达,不要等开饭的时间再到,应该留有寒暄问候聊天的时间 。
拜年时,若进门问声“新年好”旋即匆匆离去,会给人以“缺少诚意”的感觉。所以做客逗留时间一般以半小时至40分钟为宜,这样,既不失礼貌,又不影响主人接待其他客人给长辈、教师、师傅拜年时,应适当带点礼物。礼物既不宜太昂贵豪华,又应能“拿得出手”。捧上一束鲜花,送上一张精美的贺卡,已成为都市现代人浪漫温馨的拜年方式。
现在拜年的形式已经没有多少了,大家多是用微信或者电话拜年。
但是我还喜欢当年那种拜年形式,大家见面互相寒暄问候,聊这聊那的,那种氛围你永远不会再见到了。就像人们说喜欢大杂院儿和筒子楼的生活一样,人们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大家互相帮助,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浓厚。
张三家缺盐了,直接到李四家借点盐或者要点。有了楼房,人们彼此间互不认识,顶多见面点个头而已。人们为什么说愿意怀旧,我想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了。
拜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亲切感,拜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
相比较现在的拜年方式,我更喜欢从前的那种拜年方式,因为那种亲情、友情和感情是没有办法通过电话和微信表现出来的。
所以,我现在给人家编发短信、微信时,都是自己琢磨编写的,我觉得这样才能够表达我最真挚的情感。

作者:甄春延 写于2024年2月15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笔名春城旧友),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退休干部,东北师大夜大中文系毕业,学士学位。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