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帜,在田野上高高飘扬
——记莱芜区大王庄镇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茂忠
孙建修

按 语
随着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农村随之发生着根本性变化。农村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民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土坯房、泥泞路、柴禾堆等脏乱差现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则是高楼大厦、别墅群、小洋房、柏油路的新农村。
农民用上燃气灶,现代化电器、小轿车等新型交通工具。农业生产用上了机械化耕地、播种和收割,彻底改变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动场景。
在这万物升腾的农村,70% 以上的农民受到了新生事物的冲击,思想随之发生变化,在三观认知上、处事方法上、生态环境上、生活方式上不同程度地发生着改变。有识之士,回村创业,建设家乡,利用家乡的自然条件、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资源,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建设美丽家园。建起民宿、农家乐、游乐场等景观,使得文旅事业迅速崛起,蓬勃发展,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促进了和谐文明社会的发展。
可是相反,没有文旅资源或偏远山区的村庄,青壮年外出打工,进城务工,干买卖,搞经商,做服务。为了孩子上学,向往城市生活,在此安家落户,所居住的村庄出现了空巢村、老人村。
劳动力的流失导致大量土地闲置,房屋无人居住,年久失修,破烂不堪,与新时代美丽乡村格格不入,严重影响着乡村振兴的步伐。
两种不同的境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属于正常现象,后者则是不合拍的境况。笔者认为,要寻找一种办法,解决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山区经济落后,种地赚不到几个钱;二是老百姓需要更好的生活,不想再过传统的生活;三是现代城市人的生活,诱惑人,吸引人,贫富差距逐渐拉大,加快了两极分化的进程。
我们要引起高度重视,及时调整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稳定农村,使得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村庄是我国农民赖以生存的家园,是新时代乡村建设发展的基石,是支撑经济社会的大后方,基石稳固,则江山永泰。农村稳则天下稳,百姓安则天下安。该文书写的主人公,就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村民和谐幸福,文明富裕的先进事例。我们不妨从主人公的故事中找到答案,从中受益,获得一点启示。

序 言
在新时代乡村振兴中,需要什么样的基层干部?具备什么样的价值观念?树立什么样的先进典型?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丽乡村,巩固发展成果。笔者认为:一是品德高尚、具有财富和奉献精神的人;二是拥有深厚的农村经验和敏锐洞察能力的人;三是具备广泛社会资源和人脉关系的人;四是有着足够的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的人;五是有着良好的沟通和领导能力的人;六是能够树立长期学习目标和执行力强的人;七是要执着勤奋,意志坚定,善于挑战的人。方能胜任农村基层干部一职,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农村干部。
今天,采写的主人公是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排头兵、基层干部的楷模、农村干部学习的榜样。他经历了风雨的洗礼和阳光的哺育;他本着探索求真的态度,总结出一套管理农村、经营农村的先进经验;他带领下的乡村呈现出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他的管理经验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
他是一名退役军人,有着刚毅的性格、气质和坚强的意志;他是一位商人,有着儒商的智慧和大爱情怀;他听了母亲的一句话,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更改变了家乡的面貌;他弃商从政,舍小家,顾大家,为家乡工作了三十一年,奉献了三十一年;他用辛勤的汗水和拼搏的精神,把一个被社会称之为“破大家”的村庄,改造成省级文明村、先进村、富裕村,让老百姓过上了好日子;他用真心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神圣职责;用初心践行着一名基层干部的使命担当;用热心擦亮了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广袤的田野上高高飘扬。这面鲜红的旗帜,蕴含着党旗、国旗和军旗的元素,以他锲而不舍的毅力织就而成,引领村民干事创业,使得村庄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赢得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信服,老百姓地称赞和拥护,成为全省农村基层干部学习的榜样。目前他正带领全体村民行进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他就是济南市人大代表、莱芜区人大代表,莱芜区大王庄镇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赵茂忠。今天,我们有幸走进他的家乡,走进他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与他面对面交流。
又见兄长,聆听故事动天地
7 月 25 日,烈日炎炎,满怀激情。我们走进了大下河村委会。
赵茂忠在村委会门口早已等候我们的到来,寒暄过后,一起走进了党群服务中心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镶嵌在红色屏风上的“不忘初心,携梦同行,艰苦创业,厚德自强”十六个大字,熠熠生辉,充满正气,表达着大下河村对党忠诚和干事创业的决心。我肃然起敬,沉思良久。
我们落座会议室,赵茂忠介绍说:他的祖辈,厚道善良。爷爷奶奶会看伤寒之类的常见病,在十里八乡很有名气。只看病,不收费,行善事,积厚德。爷爷奶奶常说:“饿了,不偷人家的;穷了,不拿人家的,做人要厚道。”叔叔大爷都是木工,下四乡,打家具,木装屋,手艺精湛,随叫随到,口碑了得,受到乡亲们的好评。
赵茂忠,1957 年生,大专文化,身高 1.85 米,标准的山东大汉。
他体魄康健,面带笑容,精神矍铄,穿着朴素,彰显干练。在会议桌上,摆放着他使用多年的笔记本电脑,面对电脑,慢条斯理,说着想表达的意思,和蔼可亲,让人敬佩。他 1976 年 8 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某技术保障部队服役。1980 年 9 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 年 8 月,被推选为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2002 年 1 月,被推选为村委会主任。
2023 年,他 66 岁,43 年党龄,31 年党支部书记,21 年村委会主任,这一串串数字,饱含着他大半生精力都奉献给了大下河村和村民。他性格温和而倔强,吃苦耐劳,一心为民,在老百姓心中是一位好支书;在领导眼中是一位好干部;在党员心里是一位好党员,在社会上是一位好公民。以他一身正气引领和照亮前行的道路。
1982 年,25 岁的赵茂忠退伍回家,他并没有因退伍而消沉,而是选准了生存目标,先是在家务农,后瞄准了钢材生意。他筹措资金,投资生意,用心经营,早出晚归,干得有模有样。几年间,腰包逐渐鼓了起来,把第一桶金,用来孝敬父母,改善家庭条件和生活环境,一时在村里传为佳话。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意不断壮大,逐渐红火了起来。不久成为村里的“万元户”过上了小康生活,村民投来了羡慕的目光。
由于赵茂忠具有实干精神,肯吃苦,懂经营,会算账,腰包逐渐鼓了起来。兜里有了钱办起事来自然阔气大方,社会威信逐步上升。他的这些优点,被村民和周围的人看得一清二楚。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镇党委领导的耳朵里,领导们对他开始关注起来。大下河村民也在纷纷议论,说他有能力,人品好,能吃苦,在村民心目中留下了美好印象。
岁月进入了新时代,历史不会忘记在农村工作过的老书记、老主任,是你的辛勤劳动,换来了新时代家乡的和谐与幸福。我们回忆他的过去,跟随他的脚步,聆听他的故事。他是如何当选为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

美丽乡村,破茧成蝶成大道
大下河村地处丘陵缓坡,树木林立,枝繁叶茂,一条宽敞的柏油路串起几个村庄,与外界相连,交通便利。大下河村坐北向南,背靠国家 4A 级香山风景区,风景独秀,引人入胜;一条贯穿南北 的 嬴 子 河,时儿波涛汹涌,时有涓涓流水,滋润着这方沃土; 一 条 香 山河从村中川流不 息, 给 村 庄带 来 了 活 力,送 来 了 吉 祥;大下河、公家庄两座水库镶嵌在大下河村南两侧,酷似两只晶莹剔透的眼睛,目视前方,欲试腾空飞跃,形成了独特的一山两河两珠的自然风貌。香山河夏季河水波涛汹涌,一泻千里;春秋两季潺潺流水,柔情似水;冬季河面如白,像一条银白色地系带串起村民与大地的无限深情,成为难得的风水宝地。
山河村景四位一体,荷香四方,形成春有绿,夏有荷,秋有莲,冬有景的特有风景,莲花袅袅,娇婷幽静,宛如翩翩仙子出九重。
河内人造喷泉,水花四射,与周围的环境,遥相呼应。河岸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漫步香河,别有一番情趣。村民无论劳作疲劳,还是闲情雅致,都会挤时间到香河两岸,走一走,看一看,消除疲劳,清静休闲,遥想过去生活的状态和事往日迁。
据村碑记载:明朝初年,由张家洼街道邹高庄邹姓迁徙建村,因选在香山河下游,故得名下河。为区分小下河,后改称大下河。
大下河位于莱芜西北方向 35 千米、大王庄镇政府驻地西南方向约 7 千米处。它东接止凤村,南与寨里镇北庵村隔河相望,西临公家庄水库,北与小下河村近邻。由大下河、杏谷堆两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赵、朱、刘、吴、高、谷、唐、邹、王、李等 10 姓,其中以赵姓、朱姓颇多。村域面积 350 亩,耕地 1500 亩,流转土地面积 1300 亩。全村 338 户,901 口人,党员 31 名。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花生、地瓜。少数村民以养蚕为生。2022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 117 万元,人均收入 47000 元。
有一首打油诗,把村子描写得很形象:
春旱不长草,夏涝沙石跑。
谷子不绣穗,地瓜一撮毛。
这是大下河村 31 年前的真实写照,社会上还给大下河村扣上了“破大家”的帽子。有人
戏称,大下河是“三无”村,一无办公场所;二无集体收入;三无号召力。村民的坏习惯有“三多”:一是打架斗殴的多;二是小偷多;三是光棍子多。村民吃了上顿无下顿,一年到头,老百姓挣不到几毛钱。还有外出逃荒,讨饭的多,邻村讨饭的也冒充是大下河村的人。
大下河村有贷款,村内无收入,村外有债务,集体村民穷得叮当响。村委被迫发行“村币”举债度日,步履维艰。村民打架斗殴、偷鸡摸狗,脏话连篇,骂街斗嘴,酗酒闹事,乱象百出,无所不有,村不像村,民不像民,让其它村庄的村民嗤笑不已,弃之以鼻。
有人分析,造成大下河村的落后局面是多方面原因:一是地理位置处于偏远的山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思想观念落后;二是村庄的土地是荒山野岭,薄地沙土,无水浇地,缺乏肥料;三是种植环境恶劣,时常出现旱情,种植的庄稼,颗粒无收;四是经济条件差,大部分老百姓种地、靠天吃饭的思想严重;五是两委班子思路不清晰,领导能力差,自律意识不强,干事创业的精神不佳等原因,造成大下河村的落后局面,导致老百姓过苦日子。
由于村子穷,底子薄,治安环境不好,本村姑娘走出去的多,外村姑娘嫁进来的少。导致男女比例失调,男青年娶妻成家成了大问题。一时没有好办法解决,只能动员本村女青年不外嫁,尽量与本村男青年结为夫妻,成家立业。一时间,传统的婚姻形式盛行,换亲、转亲,互为亲戚,成为大下河村一种无奈之举,村里流传着一句顺口溜,出门见面表亲多,不是舅舅是表哥。
31 年前,有人戏称:“三人行,必有表亲”,一点也不假。
有好奇心的人做过估计,春节走亲戚,一盒点心送出去,转六家子亲戚,这盒点心,又回到自己手上。老人们发愁,青年人无奈,社会上议论。
这说明本村亲戚多,家长里短交流的多,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是非理不清,关系斩不断。这种现象看似平常,其实这种关系,天长日久,将会造成自我封闭,互相保护,相互依赖,裹足不前,与世隔绝,没有新鲜观念,形成自我小天地。
村民朱振练说:“当年,我们不敢出门,就是出门也不敢说是大下河村的人,无奈,只能说是附近村子里人。说大下河村的人,感觉很丢人。”
大王庄镇副科级干部赵法生、赤脚医生朱振荣看到村里乱成这样,心里不是滋味,大下河怎么了?千数口人的村庄难道没有一个人能胜任党支部书记工作吗?他俩发着愁,合计着,商议着。
1992 年,大下河村党支部将要换届选举。
换届前夕,赵法生想推荐赵茂忠担任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一职。一天,赵法生找到村民朱振荣说:“振荣,我想,让我侄子茂忠,干村支书,他能胜任书记工作!”朱振荣反问道:“你侄子能干吗?他干着买卖,一年收入十几万!”
“那不一定,咱把话说清楚,大下河村,穷得叮当响,整天搞得鸡飞狗跳的,乱作一团,这样下去,大下河村还有什么发展前途,男孩子找不到媳妇,光棍子多,成啥年景,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如何是好?不行,咱俩做做他的思想工作,说不定,他能答应呢!”赵法生急切地说。
朱振荣慢悠悠地说:“听你这么一说,有道理,好事多磨,好事多磨,抽时间找找他,看看他是什么态度?”
赵法生和朱振荣前前后后找赵茂忠三四趟,赵茂忠就是不答应。不答应有不答应的理由。谁能放着挣钱不挣钱,干那些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得罪人,不挣钱。他俩盘算着,怎么办?
赵法生想了一个法子。赵法生对朱振荣说:“走,咱俩找俺嫂子去。”朱振荣说:“这办法好!”
赵法生进门就说“老嫂子,我来找你了,为了咱们村。”朱振荣接着说:“就是,咱们村这么穷,外村人都笑话我们,我们村怎么办?我俩就看着茂忠能干事。我们找了他几趟,茂忠不答应。还得请您出面劝劝他。”
赵氏听后,明白他俩的来意,接过话茬说:“他叔,孩子的脾气你们也知道,我说他不一定听。我只能试一试。”他俩应声。
一天,赵茂忠回老家看望母亲。吃饭期间,母亲说:“茂忠呀,你法生叔和你振荣哥,前几天来找我了。他们想让你干村支书,说的很诚恳,夸你有能力。你看咱们村,穷得叮当响,外村人看不起咱们村,娘觉得脸上没有光!怎么办?咱一家人富了,有啥用!外人照样看不起咱们。茂忠,你要是带领全村人过上好日子,那才叫本事!咱祖上积大德了。依娘看,这村支书,你能干就干吧!”
老母亲的一席话,深深打动着他,戳痛了赵茂忠的内心深处。
于是,赵茂忠暗下决心:我不但要干,而且要干好,干出点名堂来,让周围村庄看一看,让老少爷们过上好日子。他牢记老母亲的叮嘱,一心为民,干好事业。母亲的叮咛成为赵茂忠的座右铭,牢记于心,感觉到身上有了压力,肩上有了担子。母亲的话萦绕在脑际,记在心头。
村民们这个说,那个劝,再加上母亲的劝说,赵茂忠终于动心了。他们几个合计好之后,赵法生和朱振荣代表党员和村民向大王庄镇党委政府领导作了汇报。镇党委马上派人找赵茂忠谈话。对赵茂忠说:“茂忠同志,你说了算,你说咋办就咋办!党委有两个方案:一是为扫平你上任前的障碍,把原支部班子成员,以党委的名义,宣布解散,重新组班子;二是你从村里的党员中选拔,党委考察,再经过全体党员选举产生。你说咋样?”
赵茂忠沉思良久,只说了一句话:“一是保持原班子不动,只是在分工上稍作调整;二是把村里所有的外债清算一下,全部还清。”
党委人员听到赵茂忠这样说,傻眼了:赵茂忠简直是一个傻子,原两委成员不动,自己还掏腰包替他们还债,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下一步的工作能好开展吗?党委人员为他捏了一把汗。
在换届党员大会上,按照换届程序,先有党委提名赵茂忠同志,为大下河村党支部书记新任候选人,把选票发给全体党员,经过全体党员酝酿,无记名投票。赵茂忠以高票当选,会场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危难之时,上任伊始受尊敬
赵茂忠带着满腔热血,干好事业的雄心壮志,在全体党员、村民的殷切期望中,走马上任了。他时年 35 岁,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年华,将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施展才能。
在第一次上任会议上,他说:“我们立下几项规矩,常言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就在这时,有一位村民,把赵茂忠手中的话筒抢走了。他的理由是,把村里欠他的债全部还清之后,你们再开会。
赵茂忠有条不紊地问及这位村民,村里到底欠你什么钱?多少钱?
村民说:“欠什么钱,多少钱?咱村里穷的叮当响,连一套茶壶都买不起。村里来了领导和客人,要用我家的茶壶,说是用一次 2 元钱,每一年的年底还清。可是都好几年了,一分钱,也没有见到,这可咋办?你干书记了,先把欠我的钱,还清再说。”
赵茂忠感到十分吃惊,大下河村穷到这地步!喝水的茶壶还要租赁,费用还不起,真是穷啊!他长叹一口气,说:“我们现场办公,一共多少费用?会计与那位村民核对一下!”
会计说:“三年间,共租赁 32 次,每一次按 2 元计算,共计 64 元。”
赵茂忠问村民,会计说的对吗?村民点头,表示同意。赵茂忠当场从衣兜里,掏出 64 元钱,递给会计,会计递给村民,村民不再闹事,脸上露出了满意地笑容。把拿在手里的话筒,奉还给赵茂忠。他深鞠一躬,走人了。这场小小的风波就这样结束了。
此时,赵茂忠松了一口气,此事总算平息了,继续召开会议。
他的这些做法,前任书记知道后,非常感激,他说:“赵茂忠胸怀坦荡,站位高,境界远,心公正,不是人家把我们赶下台,而是我们没有干好,不会干工作,甚至不为村民干事。”这番话说的原班子成员自愧不如。
赵茂忠说到做到,对于原班子成员,一个个挽留,一个个劝解,如果有不愿意干的,可自谋职业,我可以帮助大家。愿意继续干的留下来,我们一起为大下河村民服务。
一句句暖心的话语,一件件体贴的事情,把原班子成员的抵触情绪和顾虑,一下子化解了,烟消云散,大家达成了共识,都说:“赵书记,我们的工作的确没有干好。今后你说怎么干,我们就怎么干!”
赵茂忠说:“为了干好工作,我们保持原班子不动,只是在分工上作一下调整。分工明确,又高度统一,本着“分工不分家的原则”,为村民干好工作,有事情两委成员及时商议。只要是村民反映上来的问题,应当及时解决的,尽快则快,不能拖延,满足村民的需要。在工作中,树立村两委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可信度。以扭转不良工作行为为今后工作的重点,改变以往的工作作风,杜绝吃拿卡要不良风气,逐步缓解与群众的不良关系。只有扎实工作,为民办实事,我们两委的工作才好开展,才能逐步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
“具体分工,由原书记朱振章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分管党务和基建工作;其他委员,继续干好本职工作。我们建立考核制度,每月考核一次,考核不合格的亮黄牌,三次考核不合格,就要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向代表们道歉。”
赵茂忠话音未落,大家纷纷议论。朱振章说:“赵书记,我寻思着你不让我干了。不但没有丢掉乌纱帽,还分派我新的任务,真是太感谢你了。在你的带领下,我一定好好干!”
两委其他成员纷纷表态,我们大下河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天天浑浑噩噩,没有什么正事。我们在赵书记的带领下,好好工作,互相包容,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让我们大下河村来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样分工,忙而不乱,干起工作来,更顺畅了,更有劲头了!
老人们说:“茂忠这孩子,有胆量,有本事,有能力,一定能把我们村管好,干好!”青年人说:“赵茂忠比我们强,当过兵,有学识,有见识,人家还天天学习,将来一定能为我们村,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持观望态度的人说:“咱村乱成这样,整天狗撕猫咬的,不消停,够赵茂忠干的,等着瞧吧!”
赵茂忠不听这一套,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征求两委成员意见,通过后,开始实施。

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在赵茂忠的带领下,大下河村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大干苦干。第一步,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誓拔穷根变模样,山岭薄地变良田。让绿色良田多打粮,出好粮。
自1992 年8月以来,赵茂忠筹措资金干的第一项工作就是“西水东调”工程项目,号称是当年大下河村的“一号工程”,影响巨大,可谓远见卓识,一鸣惊人。他干了一件祖辈连想不敢想的事情,从此叩开了大下河古老沉重的大门,加快了村庄基建项目的建设步伐,走上了一条“唯有奋斗天地宽,誓叫穷村变富村”的发展道路。
孙子兵法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赵茂忠首先在村委会召开捐款动员大会,动员大下河村老老少少,捐款的捐款,捐物的捐物,干一件,大下河村有史以来从未干过的工程“西水东调”工程。
全村人奔走相告,欣喜若狂。有村民说:国家有一项“南水北调”工程,大下河村有一项“西水东调”工程,可谓相互媲美。村民说:这是一件天大的喜事,我们拭目以待吧!
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赵茂忠带头捐款 1000 元。他的举动感动了两委成员,党员、村民代表紧跟着捐款。村民也跑来村里纷纷捐款,大下河村一时成为捐款潮,热闹非凡。有的村民把家里的鸡蛋到集市上卖了,径直到村委找到会计把钱捐了。大概一周的时间,捐款近两万元,再从农商银行贷款 10 万元,合计近 12 万元,基本确保了“西水东调”的工程款的开销,工程如期开工。有的村民超过了村委会规定的捐款时间,还要与村委会商议,我们再捐一部分钱。这次大家捐的钱已经够用了,以后村里有需要的时候,你们再捐吧!可见村民对赵茂忠有多么的信任。
此时,赵茂忠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大下河村的群众热情高涨,拥护两委工作,甚感欣慰,在群众中蕴藏着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这股力量将要来临,势不可挡。大下河村有救了!从而他体悟到“有落后的干部,没有落后的群众”这句话的真谛。
在“西水东调”工程施工中,赵茂忠日夜守候在工地上,吃住干与村民打成一片,不分你我。在赵茂忠的带领下,村民热火朝天,干劲十足,不讲条件、不要工钱,开展了劳动竞赛,你追我赶,全身心投入到工程施工中。村委会提出的口号是:“全体村民总动员,大干苦干二十天,誓让西水向东流”。工程一跃再跃,一快再快。在 20 天里,共铺设地下管道 1600 多米,挖运土石 2.4万多方,工程如期完工。从此东岭薄地有了“救命水”。村民写一首打油诗,赞美之:
庄稼逢甘露,长势真喜人;
村民乐陶陶,日子不愁了。
赵茂忠刚刚上任,就干了一件“西水东调”工程,这是大下河村破天荒的大事件,赢得了村民们的无数赞赏。赵茂忠的威信,在群众中直线上升,投来了敬佩的目光。
“西水东调”工程竣工的那一天,大下河村就像过年一样,村民自发地组织起来,敲锣打鼓、扭起秧歌,燃放鞭炮,把喜庆推向了高潮。对在工程施工中,表现突出的村民,两委会进行了表彰,大大提振了村民干事创业的精神。
80 多岁的赵凤成、赵凤森两位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在庆祝现场长跪不起,念叨说:“赵书记给大下河村解决了祖祖辈辈的大问题了,土地有了水,就有了粮食,就解决了吃饭问题,咱们的穷日子到头了,将来我们要过上幸福美满的新生活了!”
有村民说,“我们选对人了,村民不再受穷了。我们要感谢赵茂忠书记!”
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大下河村有赵茂忠这样的好领班人,以后的事业不愁发展了。有了“西水东调”工程的经验积累和成功实践,村民有了希望、有了精气神,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威信也树立了起来。从此,村民的怨气、恨气、不服气,变成了大下河村发展的动力。村民心齐了、劲足了,无论村里有什么事情,只要村干部吆喝一声,村民都争先恐后地抢着干。
在赵茂忠的带领下,村两委趁热打铁,不敢停歇,紧接着开始实施第二个、第三个工作计划。他们筹措资金开通村庄内街800 米、新建办公室 16 间、新建水库一座,挖运土方 2 万立方米,石方 350 立方方、新修道路 1 千米,四项工程总投资 10.5 万元。
可谓大下河村一天一个样,天天换新装。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仅仅几个月的时间,就把大下河村的面貌,有了初步改善,党员群众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大家高兴地说:我们选对了当家人,迎来了大下河村的美好明天。(未完待续)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