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志彬第五部诗集品读
张月明
诗人邵志彬,1963年出生沭阳。淮安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淮安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上世纪80年代风靡省内外“海浪花”诗刊主要创始人。先后在省内外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评论二百多篇。几年来在众多公众号平台,以网名“三言两语”刊发大量“微短诗”。出版诗歌散文集《月色玫瑰》、《飞舞的彩蝶》、《远方的云》、《一路繁花》;《假如风有方向》为第五部诗集。邵志彬以清新生动的情感语言与独特浪漫视角感动着读者。
邵志彬在诗歌创作中,一直保持充沛的写作和思考活力。每个时期都有与时代相对应诗集问世,并且在不同岗位、不同时期策划和举办多场文学艺术及民间采风活动。
邵志彬在《假如风有方向》的前言里自逊地写道:“这本诗集,只是我对生活的感悟而留下的一点痕迹,也许是对文字的尊重,是对曾经拥有的那段岁月的尊重,仅为个人心灵的独白,也许懂的人自然会懂”。
“写一首小诗/放在你的日记里/白天读出阳光的温暖/夜晚悄悄走进你梦里。如果文字也能发芽/那我就把这首小诗埋进土地…… (日记里的爱情)”。多么优美的句子,让人读出了一种被动感。爱情,不是我想要就来,它需要播种和浇灌。多少人穷其一生也没能追求到刻骨铭心的爱情,即使不发生病虫害,也都是望天收。
“世界的白/不是与生俱来/它必经过岁月严寒/才让我们感受到/如此纯净之美 (送你一首小诗)”。这是我读《假如风有方向》诗集印象很深的一句。这句诗可以代表邵志彬诗歌最鲜明的特点。在诗歌里,邵志彬以饱满的诗情,暗合着时代的韵脚,酣畅淋漓地挥洒无休无止的生活意境。从而形成了可以让读者自由品味和感悟的想象空间。
“很怀念你/在一场烟雨中离别/你的那把晴雨伞/总是定格在我心中/成为一道无法抹去的风景。(往事成回忆)”, 能承载这种情绪的,是诗人可贵的自信。这种自信不从外来,而是人性中本有的品位。 这可说是诗人直觉的放任而自然形成的语言,它不用力,像水一样,毫无觉察之中就能渗透。
读邵志彬的诗, 能读出人性中本有的“直”。直本身就是真,由“直”到“真”不通过任何途径。“一个身影/站在立冬的路头/想你的时候 /没有人从影子上经过……(孤独)”,直接是心上的感受,这种表达很惊人,话又说得让人觉得理所当然。
在忘情的背后,细心的读者却读出邵志彬诗中“古旧”的味道,这种味道从颓败的语感中生起,似乎渲染到诗中的每一个字。“为写一首诗/要去穿越千年/向李白求教/那一份雨中的执着/你说感觉挺好(如果不联系)”。这样的句子,也让人想到那位写出“山无陵,江水为竭”的古代女子。但这恰是邵志彬诗歌的可贵品质,他的诗仿佛与《诗经》里方向浑然一体。
邵志彬,作为淮安本土情感诗人,他的人生经历浸润着他的人格体验,他从自身的心灵经验出发,洗滤自我挣扎的精神缩影,形成了个人独特的诗学品格。邵志彬在写作上,一直面对两种现实,一个是现实中的现实,一个是诗歌中的现实。现实中的现实让他有担当社会和生活的责任,诗歌中的现实让他与生活隔有一定的距离,由此,这种距离产生一种诗歌美学。两种现实融会贯通,使得邵志彬的诗歌看似惊鸿一瞥,看似一掠而过,但浪漫中并不飘渺,稍作留神,很容易捕捉到个中表达的真滋味。
《假如风有方向》正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