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的、空的、迷人的
张玉庭
A
请先听一个与破有关的故事。
笔者到九华山观光时,曾在东岩山的庙里发现了一面破鼓。按理说,庙中正襟危坐的泥菩萨边,必有木鱼大鼓等庄严的法器,可这位菩萨前的鼓却偏偏是面破的,岂不怪异?恰有一位学兄陪着我,便就此给我讲了个极传神的故事:相传数百年前,海瑞曾来九华山拜佛,可是,当他正欲烧香跪拜百岁宫中的菩萨时,一位老方丈却毅然拦住了他:“海大人,此香你烧不得?”海瑞忙问:“为什么?”“因为你心不洁。”海瑞立刻愤然:“我从不循私枉法,为何不洁?”老方丈不多辩解,只是用手指了指海瑞的鞋--那鞋乃牛皮所造,这在菩萨眼里显然是不洁不净的。海瑞恍然大悟,立即脱下皮靴扔进山涧,赤着双脚焚香跪拜。跪拜之后,海瑞突见菩萨身边的牛皮大鼓,便问了一句:“请问方丈,那鼓是什么皮蒙的?”话音刚落,那鼓便怦然一声破了,再看那原本昂首远眺的菩萨,也突然间面带愧色,变得双目低垂了。
泥塑的菩萨会突然间羞愧忏悔作低头反省状,这显然是后人的杜撰,但这一杜撰却深刻之极,为什么?因为它分明在提醒着人们:为人切莫护短,知耻方能认错!
于是,抬头再看那面破鼓:啊!何陋之有?抬头再看那菩萨,顿感肃然!
九华一行,所见颇多,却唯有这面破鼓最让我惊心!
谁说“破”丑陋?谁说“不破才美”?试想,如果这里的鼓真的被后人修补得完美无缺了,何来那动人心弦的海瑞的故事?
B
请再听一个与空有关的故事
巴黎罗浮宫内有一面空墙,此墙格外引人关注,为什么?因为正是在这面墙上,曾悬挂过达. 芬奇的名画《蒙娜丽莎》!可是,天有不测风云,1891年的一天,这幅名画却被人偷走了,打这起,这面空墙前也就变得观者如潮,人们久久地看着空墙,感叹着,猜测着,愤怒着,遗憾着,据统计,两年来在空墙前驻足留连的人,竟然超过了过去十二年来观赏名画的人数的总和!
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这无疑意味着一个暗示,只要善于设计“空墙”,就准能让那面“空墙”前出现一个动人的奇迹!
请听一个有趣的故事。
古时侯有个出外经商的人,十分怀念家乡的妻子,妻子也非常怀念他,两人便不断写信遥寄相思,不料有一次丈夫实在无暇写信,便急中生智,把一张白纸当作信笺寄了回来--因为他知道,妻子极富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又肯定会助自已一臂之力的。果然,妻子见到这张白纸后不仅不生气不发火,反而感动得热泪盈眶,并立即写诗回赠,诗曰:“碧纱窗下启君封,尺纸从头彻尾空,想是郎君怀别恨,相思尽在不言中。”那丈夫见到了这首小诗,也就立刻感动的掉下了眼泪。请注意,白纸上空空如也,这是事实,但只因妻子把它理解成了一面负载着无限爱的信息的“空墙”,并沿着这个极富感情的思路联想开去,这才“断定”丈夫对她的思念格外的刻骨铭心!
如此看来,巧妙的“空”不仅不是“无”,而是恰恰意味着“有”--尤其发人深省的是,正因为“空墙”的内容并不明确并不清晰,这才为人们的想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C
于是想酒桌上的划拳,在吆五吆六的划拳声中,在千变万化的拳中,有一种叫空拳的,明明是空拳,出拳者却总要把空荡荡的空拳称为“宝不出”,“宝不露”。那么,为什么要把空拳叫做“宝”呢?我想原因大致有二:一是空拳的模样像个元宝,不说拳而说宝,此乃雅称;二是出拳者有“高风亮节”,不计输赢,这才把个“空荡荡”说成了“宝”--如此只为助兴不论钱财的“宝”,岂不是比只为钱财不计友谊的“赌”来的更漂亮?如此看来,在举杯相邀的酒场上,互相敬酒的人们不仅不是一毛不拔的铁公鸡,反而真诚地希望对方多喝,仿佛只有让对方喝足了,喝够了,才能体现出自己的敬意,这使人想起了杜甫的诗:“速来将就饮一斗,恰有三百青铜钱。”--穷则穷矣,但只要有一星半点酒钱,就定要呼朋引伴喝上几盅,如此深情厚意,难道不是“宝”?因此可以断定,在酒桌上,“空”拳的“空”不仅不是数学意义上的一无所有,而是意味着一种友善,一种敬意,一种许诺,一种体贴。如此风景,的确能令人品味再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