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婚姻
图/文 孙方之
历史
母系社会实行的是群婚制,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父系社会大致实行的是家庭生活,奠定了一夫一妻制的基础。数千年来,婚姻也逐步纳入了社会管理、法律规范的范畴。

中国为礼仪之邦,几千年来各地都形成了一套婚事礼仪、规范、程序。淄西地区管结婚叫作“娶媳妇”,结婚仪式叫作婚礼。娶媳妇是人生头等大事之一。《红楼梦》《醒世姻缘传》《聊斋志异》《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等历史小说中,都有关于婚嫁观念、婚礼场面、男欢女爱的描写。《红楼梦》第七十回,写王子腾的女儿许配给保宁侯之子为妻,婚期定在五月初十日。为了操持王子腾女儿出嫁,王熙凤也忙着张罗,经常三天、五天的不在家。可见女子出嫁,娘家也是忙得一塌糊涂。《醒世姻缘传》是一部描写古代婚姻观念和爱情观念的民俗小说,将人们对于婚姻和爱情的种种想法和传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反思。《聊斋志异》在近500余篇作品中,有多篇写到了婚姻和婚嫁观念。《姊妹易嫁》《鸭头》《连锁》《葛巾》《阿英》《白练秋》等,都涉及到婚姻和人们的婚恋观。可见千百年来,美满的爱情婚姻是人们永恒的追求主题。

演化
旧时找媳妇要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没有个人意志。孙中山、毛泽东、鲁迅、郭沫若等当代名人娶的第一任媳妇都是父母“拉郎配”的结果。《聊斋志异》中的鬼狐花妖婚姻自主私定终身和《西厢记》中张生在普救寺相遇相国小姐崔莺莺,从一见钟情,经一波三折,到有情人终成眷属,都是对这种门当户对、封建礼教的反抗。
旧时,订婚前要双方互相打听,主要内容是家庭情况、人品、社会声誉等。双方家长认可后,再问年龄、属相、时辰。请先生算卦,若无相冲相克,就商议订婚,也叫“下柬”“换柬”“换帖”,是双方缔结婚姻的书面形式,“柬”用红色六折帖,男方写的是“恭恳婚盟,伏冀金诺”,女方为“恭允姻盟,仰答玉函”。下柬之日,一般要宴请媒人,并向女方下聘礼,聘礼多少视家资丰薄而定。
20世纪50年代,下柬形式逐步取消,改为订婚。一般是经介绍人双方串通,定个日子,女方家属到男方家会见男方族亲。女方要正式认亲,称呼要随男方“改口”,男方族亲要给女方赠礼包,礼金数额依关系远近而定,叫“见面钱”。男方要送给女方彩礼,几十年来数额变化较大,20世纪60年代,见面钱5——10元即可,1980年前后,100元就很门面,1990年以来,从6000元、8000元、10000元、30000万元,不断上涨,听说现在已经涨到了到10万元以上。另外还要指定结婚住房,议定冰箱、洗衣机、彩电、摩托车等新四大件,婚前备齐。订婚这天,男方要领女方到城里“赶集”。六七十年代赶集,截3块布料、卖2条裤子,不过30元钱,女方用红包袱带回家即可。后来实行不同时期的“四大件”。据说,现在的四大件之首是轿车,算下来不下50万元。还要摆订婚宴席,热情招待女方客人。中午宴席之后,客人临走之前,还要吃一顿水饺,意思是将婚事“包住”。第二天,男方在介绍人的陪同下,到女方家回访,叫“认亲家”,男方见了女方父母、亲属,称呼也随女方改口,一般女方亲属也象征性的给男方礼金,女方家也要设宴招待未婚女婿。
旧时结婚须由男方请阴阳先生择吉日,书写“年命帖子”。帖子上写明结婚日期、过门时辰、上下轿及坐床方向,接送女客属相等事宜。帖子送往女方后,女方接此帖准备相关事项,待男方吉日迎娶。

婚礼
光棍
从提亲到结婚,快的几个月,慢的须几年。旧时在农村,家里有口大北屋是找个好媳妇的硬件之一,男方可以在村里走起路来雄赳赳,挺头竖脑,因为主动权握在自己手里,对女方可以横挑鼻子竖挑眼,能找个俊媳妇、好媳妇。有的村子穷且偏僻,每个工分值2毛钱,不好找媳妇。光棍子连、光棍子排的说法不绝于耳。再是家里穷,且有包塔(有音无字)、才块(有音无字)的到了结婚年龄的男子,或出身不好到了结婚年龄的男子。这样的男子有的找个“回头”(二婚),有的打光棍子。那时候村子里流传着一个笑话,找媳妇有二个标准:一是喘气、二是女的。有的人因为找不到媳妇,酿成了悲剧。1968年,街上贴着一张布告,内容是枪毙了两个地主子弟,这两个人正值壮年,因为找不到媳妇,夜间扒开喝农药而死的一个姑娘的新坟奸污了尸体,被逮住挨了枪子。奸尸被枪毙罪有应得。可是,其命运、其遭遇也令人扼腕。
筹备
结婚对主家来说,可能有更多的意义,但是其主要任务在外人看来就是招待客人吃好饭。这个时候的吃饭不仅仅是吃饭了,吃饭是结婚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婚举办圆满成功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客人对吃饭的满意程度。主家当家人早在半年前就开始“心忙”,日夜谋划,生怕有半点疏忽。一般要提前一个月要找好“总理”人,从买菜到席口,总理人给主家列好清单。亲邻近支,一窝一块,要提前五六天到主家垒好灶、借好窑货、桌椅板凳。同时主家请好两名账房先生,结婚那日账房先生负责一应开支和亲朋好友的的贺喜记录。主家还要找好两个年轻人,一个属相龙,一个属相虎,新媳妇进门时,“龙递虎压”,往大门楼子上压用粉红纸包着的砖坯子,叫作翻天大印。忙婚事容易人多主乱、龙多主旱、媳妇多了耽误饭,故账房先生特意罗列、写好助忙事项,责任到人,贴在墙上。哪30个人借窑货,哪4个人溜馍馍,哪10个人择菜、哪6个人烧开水,哪20个人贴对联,张榜公布,一目了然。

厨房
变迁
家里有婚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一般关系和庄里乡亲是不随礼的。“文革”中兴起送一张毛主席像,或者一张《红灯记》《沙家浜》《海港》等样板戏的剧照。由生产队敛大粪的人,抬着大粪筐,东家西家每家收2分钱,买一张毛主席像或者样板戏剧照,在空白处写上贺喜者的名字,送到主家,算是贺喜。破除了“四旧”,立起了“四新”,婚礼由村革委会主任主持,喜主家把领袖像贴在墙上,一对新人向领袖像三鞠躬,互相赠“红宝书”,唱《东方红》,吃忆苦饭。
70年代末,兴起乡亲挎着一箢子馍馍到喜主家贺喜,有的随上2块钱、或者1块钱,甚至5毛钱。1块钱、5毛钱者不管饭,主家也不请。80年代初,又实行了一阵一箢子馍馍再放一块花布,名为喜帐,每块花布大约六尺,价值约5毛钱。喜主把花布挂满一屋子四面墙壁,有的人家几口屋子的墙壁挂不开了,再到院子里拉上绳子,挂到院子里。娶一次媳妇能收到百多块花布。估计到现在娶的媳妇的孩子也有40多岁了,还有人家存有娶媳妇时候的帐子。有的关系厚一点的,馍馍、帐子之外,再加两瓶莱阳串香白干。每瓶子这样的酒当时价格大约0.8元。那时候的席口大约一桌子20元。由于家里场地受限,每次只能安排10桌、8桌,吃饭的人多了,去迟了的只能在外面等着。常见街口一大片候补着吃饭的男女老少。
90年代,亲戚挎着箢子送馍馍外,再加贺礼钱,最多者20元。现在,已经不兴送馍馍了,送喜仪,一般为100元、200元、300。关系铁一些的可送到500元、600元。每桌席也涨到了700元左右。有的在家里找人垒灶、买菜,自己开火做菜。省钱不是目的,主要是想寻找娶媳妇的老味道。

典礼现场
窑货
有必要说说红公事借窑货。单从字面上理解,窑货应该是指窑里烧制的出来的所有家常用具,包括瓷盘、瓷碗、瓷碟子、瓷醋浅子、瓷调羹;陶土大瓮、陶土半盆、陶土套五盆、陶土管子、陶土硫酸坛子等。可是在淄西一带,窑货好像是特指瓷盘、瓷碗、瓷碟子、瓷醋浅子、瓷调羹。过去每户人家,家里再穷,一天三顿饭顿顿也离不开一人一个喝汤或者喝开水的瓷碗,就是要饭花子也端着一个破碗站在门口喊大娘。但是,家里遇到红白工事,吃饭的人多了,一家一户的窑货就不够用了。几百年来农村流传着一个办法:一户有公事,几乎借遍全村的窑货。我的外甥、侄子们是2000年左右结婚,虽然在城市工作,但是结婚全在老家操办。借窑货是娶媳妇的一项重要事项。如果要设20桌四四宴席,一桌需要盘子16个,只盘子就需要320个,其它还有碟子、调羹、醋浅子。这些窑货要借遍大半个村子。送错的事情经常出现,我在村里住时,家里的盘子一套就有多个样式,就是邻家结婚时混淆的,遇见这种情况只能一笑了之,不能当真的。
后来,在村里的墙上经常见到出赁窑货的广告和电话号码,有人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做起了出赁窑货的买卖。

窑货
闹房
那时候村人除了到庄稼地里干活,没有其他娱乐生活,人们打听到谁家某日娶媳妇,都盼望着这一天。
淄西有句俗话:“三日无大小”。这个“三日”指的是结婚头三日,这个“无大小”指的是同宗上辈人,没听说新媳妇的公公去闹自己的儿媳妇的新房。过去的“闹房”多在晚上一对新人喝“昏昏酒”时(这个喝“昏昏酒”,可能是方言,黄昏的意思?到现在我不知是那两个字),少有夜间闹房的。我记的1964年夏天,村里的一个青年结婚,晚上喝“昏昏酒”时,闹房的200多名乡亲挤满了小小的农家院,把煎饼磨子下面30多只破鞋,在戏闹、哄笑声中,扔满了一桌子、一院子,主家只好中段了“昏昏酒”的仪式。
去年大年初一,我去给老邻居叔叔婶婶拜年,这家人家李姓,是我小时候的同一条胡同里的邻居。转眼间做邻居已是60年前的旧事了,进城几十年来,我忘不了这段岁月,几乎每年都去给叔叔婶婶拜年。今年我又去给二老拜年,他们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了,笑声爽朗,腿脚利落。桌上摆着四个果盘,是为拜年的新朋故旧所准备。这时候的话题自然会扯到旧事上去。婶子笑着说:“我忘不了和你叔结婚的那天夜里,都12点了,心思着闹房的人都走了,我和你叔羞羞答答地铺好被子准备睡觉,谁想到从二楼的木板缝里和下雨一样,不断线地漏开了水,几床新被子全部湿透了,然后听得“咣”一阵巨响,从楼口扔下来一只铁梢,差点砸到我头上。眼见着两个人,大笑着从楼梯上下来跑出去了。其中有一个是你二哥。”婶子说完,自己先大笑不止,然后长叹一口气:“唉,这才觉得几天啊,我孙子都30了,一眨眼我们都老啦!”
婶子说的那一年,是1965年,那年她和李叔叔都是20来岁的小青年,闹房的我二哥那年18岁,一晃60年逝去,他们都是耄耋之年的老人了。

往家背媳妇
轶闻
淄西地区有关男子与媳妇(准媳妇)的关系弄巧成拙的奇闻异事甚多,此文仅举三列。
有一个男青年,心眼子不够用。但是家庭富裕,不难找媳妇。1970年11月,有媒人给这人说了个媳妇。有一天媒人领着一个大闺女来到他家,在另一口屋里暂坐。这人为难,不知道与准媳妇谈话说些什么,唯唯诺诺许久不敢见面。他娘见儿子拉不出槽去,急眼了,就教他:“你没看见刚下了一场小雪吗?第一句话你就说,‘下了这点小雪好冷啊!’” 这人记住了,去和准媳妇谈话,见到这闺女就说,下了一点小雪好冷啊!这闺女冷笑一声:“刚学了来就卖!”立马拔腚走人。原来他娘的话她全听到了。
1978年春节,正月初二有一个人走丈人家,喝酒中间放下酒杯去上茅房。那个年代能穿上一条绒裤就是上等人的勾当。可惜的是外人看不见。这人尿完尿,提着裤子走到酒桌旁扎腰,假装外裤溜到了脚踝,慢悠悠去提外裤,有意露出了绒裤让人看见。他未婚妻觉得这人少个心眼子,当时就脸色大变。当天下午叫媒人退回了彩礼,与这人拜拜了。
有一个人的未婚妻是邻村东庄,他想在未婚妻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勇敢、无畏。千思万想,终于想出一条妙计。有一天故意喝了半瓶子酒,在街上遇到一个走村串乡收破烂的老者,这人以2元钱的价格卖给收破烂的一个破铜水瓢。然后收破烂的老头推着小车吆喝着走到了邻村东庄,这人以少给了他一元钱为由,追上收破烂的乘着酒劲一顿胖揍。不一会这新闻传遍了全庄。收破烂的老人的儿子找上门来不让了,要扭送他到公安派出所。这人熊了,给收破烂的老人看伤花了120元,另赔了200元。不用多说,婚姻结果大家猜到了,媳妇黄了。
改革
近年来,农村人也要到城里给儿子买楼房,这是找媳妇的硬件之一,否则儿子找不到媳妇。找媳妇多不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自由恋爱成为时尚。订婚送柬、结婚喝“昏昏酒”、闹房、圆饭、三日回门等礼仪、程序,有的省略掉了,有的改革了,全部在一天之内完成。农村人也到城里的饭店设宴招待客人。
喝“昏昏酒”的风俗改掉了,改为在路上闹新郎。有的用胶带纸把新郎困在树上、电线杆上;有的猥亵新娘,有的人以闹房为名强奸伴娘。这些“婚闹”违法行为都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婚姻礼节、程序,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与当时文化发展相适应。
2024年2月12—13日
(本文有的内容参考《王村镇志.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