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话肉圆
申卫华
要说一年中最嗨的节日,当属中国的春节。除了是万家团圆的日子,更是美食享受的季节。每当春节来临,在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中,总要做肉圆、包汤圆,以寓意着生活的圆圆满满,事业的花好月圆。
谈起肉圆,曾是我的最爱。在童年的记忆里,她在肉菜中的排名应该为第一。只记得春节期间,其家家户户乃至左邻右舍的普通人家,总会炸上许多的肉圆,一直吃到十五的元宵节或正月以后。在曾经的经历中,每当肉圆吃完,也代表这年春节的圆满结束。 肉圆好吃,记忆犹在。记得在我老家南通,则称肉圆为肉丸;而爱人涟水的老家,竟将肉圆叫肉坨。我曾在扬州工作过,广陵人却将肉圆做成了“狮子头”;而台湾人,曾将做出的肉圆,经常进贡给朝廷,竟被称为贡丸。不过无论这肉圆怎么称呼,都说明她在美食中的领先地位。
说起肉圆的制作,全国各地有所不同。但大同小异都是将切碎了的肉类,通过不同的加工制作,做成球形状的食品,而这其中做法,是有炸有蒸有烧有煮。而在咱淮安,则是以炸为主。至于如何将切碎的肉丁,做成固定的球状即肉圆,那是大厨们的发挥和创作。
在曾经的记忆中,尤其是计划经济年代,由于副食品的供应,都是凭票买卖的商品,即使有春节肉票的追加,也难以满足普通百姓人家,将肉做成肉圆的需求。于是,这家家户户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计划供应的肉品中,添加上各种“伴侣",让肉圆做的有鲜有色,有滋有味。 那年那月,做肉圆的“伴侣",一是淀粉的调和。她可帮助油散的肉丁固定。二是鸡蛋的融合。由于鸡蛋的加入,这肉圆不仅更加色香,而且味美。三是葱姜的配合。不仅能去掉肉类的膻味,还能增加肉圆的份量。
当然,上述三点仅是肉圆普遍的做法。曾记得左邻的王大妈,是在调好的肉糊中,加入一定比例的馒头屑,使做好的肉圆多多益善。右舍的章大大,则将山药弄成糊状,搅拌在肉丁之中,使炸出的肉圆润滑爽口。还有发小云生的奶奶,曾将荷藕剁成细丁,并和肉糊为伍,让做出的肉圆不失家乡里下河的味道。 而在我的一生中,吃的最多也是最爱的,当属猪肉做成的肉圆,当然也吃过牛肉圆与羊肉圆,以及现如今普及的鱼肉圆。说起鱼肉圆,应该属淮安的特产,正因为咱淮安是一座水上的城市,所以用湖鲜做成的肉圆,不仅是淮扬菜对外宣传的一道名菜,更是名城推出的一张名片。 有回朋友宴请,当在餐桌上推出一种肉圆时,本以为是偶尔吃到的鱼圆,可朋友的一番介绍,才觉其肉圆味的与众不同。原来此肉圆,是此店的拿手菜——虾球。一听为虾球,当即就纳闷起来,为何此道河鲜肉圆称为虾球,而不是虾(肉)圆。也许是约定俗成,也许是此店为赶时髦,去追寻广东菜的叫法。
吃菜得有硬菜,硬菜最佳肉圆。要说淮安的肉圆,最佳当属钦工的特产。说到淮安的钦工肉圆,其独到之处,不是用刀剁斩猪肉,而是拿棍敲打成糊。在做的过程中,不靠油炸成型,而是水煮成味。钦工肉圆除了好吃,还非常的厚实,听说曾有人将其从城墙抛下,也不作兴摔坏。足见钦工肉圆,在制作工艺上的用心和技巧。
其实,咱大淮安也可称得肉圆之乡。除了楚州的钦工肉圆享誉在外,还有洪泽蒋坝的鱼圆(鱼肉也是肉),早已经走出淮安。然而,让我常常惦记的,是偶尔尝到的涟水干炸肉圆。此肉圆做菜上桌,已打破烧煮的常规,像吃春卷藕夹一样,即炸即吃。每当端上桌如蚕豆大小般的肉圆,看着一颗颗金黄色的美食,总会被好吃鬼们一搛而空。 我喜欢品尝肉圆,可家中会做菜的老伴,多少年来其炸烧肉圆的手艺不敢恭维。只记得每年春节,经她做出的肉圆,不是干涩就是油腻。分析原因不是瘦肉多,就是肥肉腻。然而经过研究和揣摩,不久前她终于掌握了,其肉圆制作的独家秘笈。那就是她总结出的“两放两不加一煮”, 两放既放入降温后的热水;以及玉米(面)淀粉,以调
和增加肉圆的口感和嫩度。两不即不能放即酱油大葱,如放上后所炸成的肉圆,其颜色不仅难看,且味道也大打折扣。 至于一煮,即将炸好的肉圆,放凉后再用大骨头汤煮上数分钟,如此肉圆,不仅外黄而且里嫩。而在我第一次品尝过后,则说出五个字:“味道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