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知道“东宋”这个名字,是1980年的参加高考。那年我们河底考生的考点设在东宋,于是,才有了与东宋的第一次接触。当被一辆大客车,晃晃悠悠的载着离开我生活了十七年的那个河底乡时,知道如果能够考上大学才可以跳出农门,可是凭着自己那不景气的学习成绩,注定一辈子是跟着大家一起打哄哄。
当车喘着粗气爬上南坡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大片的平地,登时视野开始开阔起来。好多第一次离开家乡的学生开始躁动起来,我也有些小激动,一向谨慎内敛的自己,压根儿不敢恣意表达。
那晚,大家集中住在东宋街的一个学校里,第二天开始考试,需要从住处走一段路程,然后,才是设在另外一个学校的考场。考试的其他科目大都忘得一干二净,只有语文记的清清楚楚,内容大致就是有一段文字,讲的是达芬奇画蛋的事情,然后根据你读的文字,写篇读后感。考试是两天时间,结束后,有极个别同学倡议并付诸行动,去了县城转转。素来听话呆板的我坐学校的车回了家。
至于考试成绩如何,肯定是不堪忍睹,也没有查问的必要,但有一点可以庆幸的,就是借考试去了一次家乡外的地方,知道了东宋这个地方。
再后来,我来到了县城,每一次回家,总是从崛山桥头进去穿过东宋境内。路两边田畴纵横,美不胜收,待到小宋大宋那个地方,又见园中茂竹挺拔,竹叶随风摇曳,发出沙沙作响的悦耳声音,实在怡人。在曲曲弯弯的乡间公路穿梭一段路程,就到官庄塬了。因为回娘家来来往往都要经过的缘故,从心里也常常把东宋和杨坡视为老家的一部分。对于,对东宋官庄的认知,自然更深情一些。
过去由于缺水,人们常常诟病于他们的粉条,只是那已是历史尘埃的过去了。再后来,就是官庄人的与时俱进,跟着时代潮流不停的迈大步。
他们先是办起的面粉厂,后来种植黑核桃,种烟叶,种苹果,总之,官庄人的眼光长远,从来不固步自封,局限于小农经济意识。他们能够根据不同的季节,种植各种受人欢迎且有经济效益的农作物。
官庄西瓜,已经成为一张当地人的名片,赤日炎炎的夏季,只要看到车上写着官庄旱地西瓜,买者不用犹豫,马上购买。
最近几年,他们又开始了种植大樱桃。每逢樱桃成熟的季节,大街小巷都是樱桃的世界,一二十元一斤的价格,让卖樱桃的人们心里乐开了花。
最近几年,他们率先发起的种植加工文玩核桃,在全县带了个头,种植加工销售一条龙服务,也着实带动了一大批人走上了致富路,为东宋的乡镇企业振兴,树立起一面鲜艳的旗帜。

古今多少事,都在东宋中。东宋人杰地灵,郭村附近的荞麦山,说是隋炀帝杨广的陵墓。那年土壤普查去过那里,当地人说墓的一边过去还有寺院,有一定的规模,现在仅存隋炀帝杨广陵墓。那个讲述者讲的绘声绘色,聆听之人都为被毁的名胜古迹扼腕叹息。
穿越东宋的这条河叫——渡阳河,也有“渡杨”的意思,据说,就是为了纪念隋炀帝。沿渡阳河而上的马村,是古代名人宋礼的故乡。两程后裔的程家庄,诉说着当年程家后人曾经的辉煌。保存比较好的古村落——方里,值得人们去看看。
上世纪有舍己救人的好老师——崔成,现在有保家卫国,孝敬父母的楷模——金国峰。他们是闪耀并温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典范。他们是东宋这块土地上永远值得骄傲和大书特书的人物,
有个文友杨老师曾说说,他想有机会去东宋看看。如果有此念头,请你最好在樱桃红了的时候去,那时候的东宋,一定别有一番景色,吃樱桃,看美景,当是人生之快事。
知道自己才疏学浅,知道自己作为一个花甲之年的家庭妇女,写不好这些高大上的华美篇章,但是因为爱好,所以还是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书写。
正像文友张家本老师说过的那样,文字是灵魂碰撞产生的火花。既然发现这是一个可以书写的题材,何不也随手一写?不为别的,只为满足自己的爱好,练手动脑而已!

作者简介:张红粉,洛宁河底人,挚爱文学,一直在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