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风.回乡过年
刘冀人
初三回乡自驾行,
河北原野浴春风。
农家饭菜香村野,
红包鼓鼓撒福声。
喜遇同学侃当年,
滔滔乡言吐诗情。
巨变沧桑今胜昔,
年过八旬似青松。
附注一、“自驾行”,指儿子开车回老家过年的。老家河北望都王文村。
附注二:“农家饭菜”,指老家人自己做饭,做了十多个家乡菜。农村现在有“做饭专业户”,节日或平时家里来客可订做,价格不贵。但老家弟弟没有请外厨,他和女儿、女婿们自己下厨动手亲自做,也省一点钱。
附注三:“红包鼓鼓”,指我给姐姐发“红包”5000元,给弟、妹“红包”各3000元,给一大群孙辈孩子压岁钱各200元,共撒出3万多元。(去年我与老伴等5人集体办八十大寿庆典撒出10万元。这都是我退休之后在京打工挣的钱,一分没有收孩子们的钱,也没有动自己的养老金。打工挣了100万,每年撒出5万,还能撒20年,撒到我100岁,那将是百岁大寿与大撒,长流奔流,气象万千,诗意盎然!哈哈哈哈!)
附注四:“喜遇同学侃当年”、“滔滔乡言吐诗情”,指与初中同学胡英才相见,他送我由中共望都县委老干部局辑印的他的诗作上下两集。他还将我上初中时在《安国日报》发表的两首小诗全凭记忆工工整整抄在卡片上交给我,当年这两首小诗发表后老师甚为高兴,马上让班里写字最清秀、工整的胡英才抄写在校园内的大黑板上,以示表赞。这两首小诗我早已忘却了,只记得黑板报上写着醒目的一句:“刘冀人的稿子上了报。”现在老同学帮我“拾来”学生时代的稚作,令我喜出望外,感激由衷!(笔者与老同学胡英才的近日合影与老同学近日抄写的笔者初中诗图片附后,两诗的标题想不起来了,一首是赞扬“大跃进”时笔者参与过的农村挖河泥积肥,一首是批评当时“集体食堂”办得不好。今天看来,当时那个赞扬与批评,都符合实际,不无时代意义。)

附注五:
作者刘冀人简介:中石油东方公司退休干部。毕业于海军工程学院,曾为《人民海军报》记者、编辑,中石油《石油物探报》总编辑,主任记者、副处级。退休后在京历任《中国改革报》《中国贸易报》《中华合作时报》等7家媒体部门主编。在《新华社》《人民日报》内参和《中国青年报》《杂文报》等媒体发表评论、杂文等文章3000多篇。百度至今收藏其《王麻子破产风波思考》《顺义农民的“顺义”之路》调查报告等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