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之旅(二)
文|李智慧
泰国人生活的节奏果然是慢。以至于我们来自于中国的“外国人”有点不适应。
举例说明:今早于九点半吃完早饭后,导游还居然让我们出去到附近的小店转转。
习惯了国内旅游的只争朝夕的“急行军”的我们,还有点受宠若惊了。
于是,利用这段时间,正好补写完两篇朋友圈的小文,11:30准时上车出发吃午饭。
午饭是一顿丰盛的泰式火锅,35℃的天气吃滚开的火锅,一会儿得我们就大汗淋漓了,硕大的盘子盛着鲜鱼片、🐖猪肉片、鸡肉片、大虾、各种丸子、玉米,长方形的塑料盆里盛满蔬菜、粉丝、土豆片,颇有我们大东北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赶脚了,充分体现了泰国人民“中泰一家亲”的待客之道。
最难忘的是:居然在泰国曼谷,我居然尝出了六0后的我,小时候酱油的味道,那咸中有味,味中有鲜的“赶脚”,让我的心有点震荡……
突然想起了七十年代初,妈妈说的一句话:“什么时候,能天天吃上酱油泡大米饭,我这辈子就知足了”。
如今,大米饭天天吃,超市里的酱油品牌多如牛毛,而价格多贵的酱油却没有小时候飘香的味道。
于是,我决定回国时,带上一箱子泰国酱油,给老妈尝尝,看看是否有当年生活的香,可否满足老妈的愿望。
千万不要笑我唠唠叨叨,因为当年每月二斤大米的供应定量,大米饭实在是稀有的细粮,以至于家住附近农村的亲戚,摸准了我家原来周日改周三中午吃大米饭的规律,而且还非常准时。
当姥姥淘好的大米刚下锅,准保有人来串亲戚,马上又得下第二锅。

用铁笊篱捞满满上尖的比洗脸盆还大的搪瓷盆大米饭,一大铁锅土豆汤再淋上几滴香油,撒一把香菜沫,两条蓝道的粗瓷二大碗,十分八分的时间,七八张嘴,锅无汤儿,盆见底儿,咸菜也光光。
“三光”后的亲戚们,抹着没有油的嘴,打着饱嗝回家了,有可能下周三,换下一波三舅二大爷又来“三光”了……
话题扯远,但感觉真实,还是回到泰国曼谷的话题,午饭后,我们的下一个重点打卡地——玉佛寺和大皇宫。
2024.2.11晚22时于泰国🇹🇭曼谷不知名的宾馆
龙年之旅(三)
文|李智慧
玉佛寺位于泰国曼谷大王宫的东北角,是泰国最著名的佛寺,也是泰国三大国宝之一。是泰国佛教最神圣的地方。
玉佛寺是泰国王族供奉玉佛像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因寺内供奉着玉佛而得名。
玉佛寺,高台上总共有7对神仙铸像,有上半身为女儿身、下半为狮子身的“狮身仙女”,也有上半是男儿身、下半为鸟体,一手撑腰、一手举至胸前的“金那罗”,还有一手执短剑、一手举至胸前、有一对鸟翅膀的鸟神。
玉佛寺名不虚传,真是热情洋溢,不但气温热浪震撼到了我,虽然是第二次参观,但精美绝伦的设计造型,神秘奢华的美,还是晃懵了我没见过大世面的双眼。
按照“屁吴”导游的嘱咐,我们都按照要求穿着,脱去鞋子,赤脚走在了大殿上,一步一景,步步震撼,一柱一意,深奥莫测。

阳光透过大殿的窗户洒落下来,投射在殿内的佛像上,仿佛赋予了它一种神奇的生命力。玉佛殿的穹顶之下,人们可以感受到佛像的庄重与威严,同时也能领略到艺术的无穷魅力。怀着敬畏之心,眼睛去看,用心去体会异国他乡的文化。
我赤着双脚的足迹,象图章一样印入我的记忆,同样被阳光晒得滚烫的玉石地面烫到了双脚底,我们刚想翘着脚跳过去,又一想下次来不知何时,居然刚才还烫脚的地面,仿佛凉了几分,我的脚落下了,我身边的外国人也学着我夸张的样子,也把脚放下了。
一秒钟之前都不认识的人,会心一笑没有任何语言全都懂了对方的意思。
原来,笑是全世界最好最通用的语言,不信?您试试?
2024.2.12凌晨1点20分
龙年之旅(四)
文|李智慧
昨天下午,我们带着好奇的心里,参观了大王宫,这里汇集了泰国绘画、雕刻和装饰艺术的精华。宫廷建筑以白色为主,四周筑有白色宫墙。景色极为精彩,与玉佛寺合称为曼谷的标志,是旅游泰国必到之地。成为泰国著名的游览场所。
大王宫是现在还在使用的国家部分机关所在。
大王宫前有个椭圆形广场,两旁树木繁茂,大王宫外的王家田广场,曾被作为御用广场,现今每逢春耕节和泰国新年,国王都在这里主持庆祝仪式。
庭院内鲜花盛开,树木婆婆,宛然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
在曼谷的湄南河东岸,有一片宏伟壮观、金碧辉煌、类似于北京故宫的皇宫群,它就是被人们誉为泰国建筑、绘画、雕塑和装潢艺术的瑰宝——大王宫。它是曼谷王朝的象征,大王宫成为国内外游客到曼谷旅游时首家打卡之地。
院内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树影婆娑,钟灵毓秀,寺院庭舍,飞檐尖顶,直插云霄,金瓦银柱,与日争辉。
在大王宫院内,放置着数尊几米高的中国古代文臣武将的石雕,人物依然形神兼备,相传这些石雕是中国古代商船运来的,被列入世界著名建筑群。
每当导游提到中国,我就自豪得有点飘,为我们的祖先点赞骄傲不已。
祖先为我们做了这么多,我若干年后,能为我的后世做点什么呢?这是我的思考。也应该是我们这一代的思考……








李智慧:网名垄上行,国企退休干部中共党员,高级政工师,吉林省松原市作家协会理事,前郭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喜欢用文字记录美好生活,报告文学《种在父亲心中那棵树》荣获吉林日报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征文一等奖多篇文章在《松原日报》《松花江杂志》《伯都纳》季刊等刊物上刊登,有多篇文章在各种平台刊发。喜欢用声音传递温暖,曾在全国夏青杯吉林赛区荣获最佳舞台语言表达奖,松原市朗读大赛二等奖和各种朗读大赛奖项。本人始终以一名学生的姿态,努力学习提高自己。
大连有声文艺,是继徐丽创办《朗读者》读书会(又名:松嫩流域朗诵团)之后又创刊的有声文学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就是把精品文学变成好声音。每一个文字,不仅仅是文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爱,有思想的精灵。每段文字都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结晶,更是对文学艺术和生命的敬畏。2022年4月9日,徐丽文学自媒体《大连有声文艺》应运而生,随之得到松原文化界和多个城市众多文朋师友纷纷投稿。可见广大读者对声音艺术的追求和心理渴望。文学艺术永远为广大读者服务。植根于生活土壤的文学精品,经过原创作者再次提炼,又经过好声音的录音诵读,为文字进行二次创作和提升。喧嚣的红尘,浮躁的世界,好声音的魅力和穿透力能为读者奉上听觉的文化盛宴。
之所以取名“大连”,寓意:大连在东北三省,无论是从经济还是文化等多角度,都是名列前茅的海滨城市,而且覆盖率很广,能带动文学艺术齐飞并进。让精品文学得到广泛的传播。“有声”就是把文字变成好声音。“文艺”就是文学艺术。组合起来就是“大连有声文艺”。
大连有声文艺编辑部
文学顾问:李明军
艺术顾问:沈树立
艺术指导:吕东飞
配乐指导:贾兴旺
文艺评论:姚宗希
总编:徐丽
收稿:丽子
审核:北方二丫
编辑:北方的云
执行总编:林海丽子
大连有声文艺总编徐丽女士,有偿为各企事业单位、各大餐饮、美业、洗浴、企业家,撰写创业经历和企业背景,以及人生自传。编辑部收集优秀的文学作品。思想性、艺术性都非常精彩的文学作品,可用好声音演绎。投稿微信:林海丽子15043872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