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节的故事(二)
包 饺 子
文/甄春延
说起包饺子,我有很多故事,想起一些往事有的时候还挺令人伤感。民间说“好吃不过饺子”,尤其在春节吃饺子已经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习惯了,饺子是餐桌上任何山珍海味都不能代替的佳肴。
关于吃饺子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很多地方的老百姓会在除夕或者大年初一,吃“素馅”的水饺,以祈求新的一年,家中无事端,能够“素素静静”。这除夕和初一的饺子也都要赶在三十晚上之前包出来。
现在吃饺子已经成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一道极为普遍的食物。超市里五花八门各种馅料的速冻水饺,大街上的饺子馆和随叫随到的外卖,都让我们省去了包水饺的过程。
然而,在过年的时候,每当儿女归家,亲人团聚,一家人和面、剁馅、擀皮儿,大家分工明确,有说有笑包的饺子,才是真正的“包饺子”,这是我们中国人过年时的一道阖家团聚,喜庆吉祥的独特风景线。
人们享受的更多是祖先留下来的传统,是一家老老少少温馨融洽的画面。
真的,我的确更怀念那时候包饺子的过程。那一盘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伴随着人们的欢声笑语,传递出的是我们中国人独有的“家”与“团圆”的情怀。
记得那还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父母亲刚刚恢复“自由”不久,我们家搬到了云南省景东县的一处大山深处,家里就我和父母亲在一起,哥哥姐姐下乡的,参加工作的,都不在身边。
但是日子再苦,过节还是要过的。
我和父亲要走十几里山路去赶者后大集买年货。
回来后,母亲要剁馅和面包饺子,我在旁边帮忙。就在那时候,我学会了怎样包饺子。有时候,父母亲要继续接受“批斗”,父亲想晚上吃饺子,母亲就提前拌馅,和面,我在家就自己慢慢的擀皮包饺子。其实这些对我都是一种锻炼,从那时候起,我就学会了做家务活。
1972年,父亲恢复工作后,我们搬到了昆明市的小洪山住。到了年三十儿了,我们家要包饺子,放鞭炮。那些年云南人不习惯北方人的生活习惯,听我们放鞭炮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云南人不知道饺子馅是怎么包进去,他们不会擀皮,就擀成大饼,用小碗扣过来一个一个压上去形成皮儿,我们都好笑。母亲就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做剂子擀皮包饺子。
母亲虽然是个老革命拿枪打过仗,当过领导干部,也读过师范,但还是老观念十足。
煮饺子时,饺子破了不能够说破,要说“挣了”,进了腊月,母亲就明确提醒我们,不能够摔坏东西,不吉利。
想到这里我都有些伤感,有妈在家就在,唉!父亲离休后,平时也喜欢吃饺子,母亲多忙都要我给父亲包饺子吃。父亲住院时,母亲也要我换样给父亲包饺子吃。
孩子当兵时,有一年春节我们老俩口想提前赶到部队,一是看看儿子,二是想帮助他们包饺子。
结果,他们都按照班排顺序,炊事班把面和馅分到各班,大家一起包饺子,包完了,冻在部队的大院里。
儿子是中队长,他说,我们都已经干完了,你们不用操心。晚上煮饺子时,吃着那皮厚,样子大小不一的饺子,有的还不熟,我的心都不是滋味。
他们都还是孩子,然而就是他们,在烈火面前奋不顾身的冲向火场。儿子当兵11年,多次参加过扑救森林火灾,参加过抗洪抢险。他的同学,他的战友就有2位牺牲了。
有句话说:那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说到这,我深深为儿子骄傲,为这些年轻人骄傲。
有一年,我们八一小学校友聚会,大家在一起包饺子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其实,包饺子要的就是那种感觉。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钱币、糖、花生、枣等包进馅里。吃到钱、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今年我还买了点彩色面粉,包出来的饺子非常好看。
如此饺子好吃,所以民间有“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话。
饺子这种美味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有时候我也买超市里面的冻饺子吃,但我更怀念那种大家围在一起包饺子的感觉。
作者:甄春延写于2024年2月13日
【作者简介】甄春延(笔名春城旧友),原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办公厅退休干部,东北师大夜大中文系毕业,学士学位。
编辑、制作:老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