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情散文:大年初一拜大年
文:张宗龙
大年初一这天拜年是全国各地的习俗,但我们老家小时候拜年却更加的虔诚和隆重,因为我们要在村里挨家磕头,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初一磕头拜年实际是从除夕晚上开始的。除夕是家家团圆的日子,老人们一般是不睡觉的,叫“守岁”。当新年的钟声敲响,迎新的鞭炮响完,就陆陆续续有年轻的后生挨家拜年了。一般亲弟兄多的,就哥哥领着弟弟并带着自己的侄子们组成一队;亲弟兄不多的,就约上叔兄弟、堂兄弟和侄子们组成一队;还有同姓少的,就以姓为单位组成一队;也有年龄稍大的,自己都当了爷爷了,但由于辈分低,也得磕头,他们往往自己独行。
拜年先从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开始。在院内的香案子上和房内八仙桌上摆上贡品、燃亮蜡烛、烧完纸钱,全家老少先祭祖先和神仙。祭完祖先和神仙后,后辈要先给自己的亲人磕头。地上提前铺了用红高梁秸编的席子,炉内的火苗温暖了整个屋子,把平时舍不得开的大灯统统开亮,大门也要大敞开,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为的是防止野兽和鬼怪进入。这时老人就会坐在太师椅上,喜滋滋地看着自己的儿孙们给自己磕头,一边磕头还要一边喊出来,“爷爷奶奶,给您们磕头了”,“爸、妈,给您们磕头了”,这时老人就会高兴得合不拢嘴,一边说着“磕吧,磕吧”,一边拿出早已准备好的红包,特别是看到最小的后辈人也跟着磕头,往往心疼地喊“乖乖,长大喽”,这也许是老人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了。
随着一阵“过年好、还没歇着吧?”的问候,第一拨拜年的后生们就进家了。过年时所有人都是和善的、乐呵的,他们互相说着祝福的话,连平时不爱言语的小小子都见人就问好。进家先磕头,一溜年轻人跪下,嘴里说着祝福的话,满怀虔心地磕头。老人们通常会假惺惺地说“别磕了,再磕就老了”或“年跑了,不磕了”,但他们一般也不去拉,而是享受着这份愉悦,这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风俗,这些老人年轻的时候也是挨家磕头拜年。拜年磕头有时也是要看人的,一般自己同姓的子孙们,那是必须磕的,有时有腼腆的娃娃不好意思磕头,老人们还不高兴呢;外姓的和自己关系近的,一般也让磕;如果是属于在外姓有一定身份或平时来往少的人,就不能让人家真磕,如果人家比较讲究,硬跪下磕头,那自己的孩子就要陪着磕一个,这都是有讲究的。磕完头,主家通常会给大人递烟,给小孩发糖,过年了,家家都比较讲究,摆的烟一般是往常舍不得摆的高档烟,糖也是最好的糖,还有瓜子、水果、干果,小孩子们经常满载而归。
老人在家等着别人来磕头,自己的孩子也要满村子转着去给别人家的老人磕头,这也是礼尚往来。我们那村子大,从村东到村西有一公里多,同姓的人有的住得远,就要走很远的路去拜年。本村外姓的一般要把家里有老人的都走到,本姓本家的必须家家走到,拜完年天就大亮了,这时就该回家吃饺子了。吃完饺子,男人们都聚在一起打牌或到仁兄弟家去拜年,妇女们的拜年才开始。一般是老嫂子领着新娶的本家媳妇,既是拜年,也是认门,走到谁家都会详细介绍这家的长辈该叫啥,和自己是啥关系,爷爷奶奶还是大爷大娘,然后一个个头磕下去,这就算认本家了。妇女们拜年比起男人们来,要费时间,他们一群一伙的,走到谁家总要坐一阵,诉说家长里短,谈论庄稼收成,夸着孩子学习,交流种地经验。一年她们难得轻闲这一天,也难得相聚这么全,所以她们的拜年倒成了重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