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春节印记
文/一汪清纯
笑容可掬的物业管家送来笔墨凝香的大红福字、龙年春联。外孙急不可待地挂上了节日彩灯……甲辰龙年正破冰踏雪而来。
中国人最隆重的春节,似乎年年岁岁“俗”不变,细品岁岁年年“味”不同。恰恰是那些与众不同的点点滴滴,成为挥之不去的难忘印记。
前几天,陪着兴致勃勃的女儿来“好利来”蛋糕店,翻图片、看样品,最终选定了造型新颖的“龙行大运”新年蛋糕,不禁勾起儿时的记忆——学龄前遇三年自然灾害。还未进腊月,就猴急地翻着日历掰着手指,算着春节倒计时,望眼欲穿盼望过年大块朵颐。记得大年三十那天,兴奋地早早醒来,以为会有满桌子好吃好喝却空空如也,见妈妈只端上一盘玉米面窝窝头,不禁大失所望:过年怎么还吃这个呀?妈妈解释:除夕早上不算过年。听后立刻就蔫了。看着眼前赏心悦目的奶油蛋糕,回想曾经的玉米面窝窝头,感叹今夕的发展变化!
女儿知道我不讲究穿戴,年节换季总是未雨绸缪为我里外添置“华服美饰”。虽然林林总总,但我心中永远珍藏着一件最美的衣服。妈妈曾多年担任小学校长,可谓是以校为家的“工作狂”,常常是我们进入梦乡才夜归,“W革”中也受到了冲击。春节前夕,妈妈一次30华里游斗回来,鞋子竟走张了嘴,却依然云淡风轻地给我缝过年的新衣服。为避免“节外生枝”,妈妈总会示意我们锁好门,以防ZF派突然造访。那时,我便紧张地在窗口瞭望……那件妈妈在特殊时期贪黑起早、藏藏躲躲,为我做的紫格子盘着黑琵琶扣的新棉袄,带给我的惊喜和愉悦至今仍记忆犹新。“慈母手中线”沉甸甸的母爱和妈妈于困境中的乐观豁达,始终在感动鼓舞着我。
退休后,奔着孩子定居上海。但春节一定要回哈尔滨过大年,思故土、念亲情、品年味。至今为止在异乡过春节屈指可数,最难忘的当属工作后的第一个春节。初中毕业集体留城,入厂不久,我们四男五女被选派赴天津第一电镀厂实习两个月,春节不偏不倚卡在其中。我实习的装饰铬车间,弥漫着刺鼻的硫酸等化学气味,每天“全副武装”循环往复地从事枯燥乏味的劳动,随着春节临近,分外思乡想家。
所幸,实习领队是位喜欢小酌微醺的长者,待人慈善宽厚。那时的天津,春节期间商服全面歇业,不像现在可预订火爆的年夜饭和便利的外卖。当时,我们只备了一桶大米饭、几颗大白菜、一大块垂涎欲滴的猪头肉。年夜饭是一盘白菜丝、一盘白菜片、一盘猪头肉。十七八岁的“饿狼猛虎”,三筷子两筷子就造光了猪头肉。孙师傅发话:周兰云再去切一盘。一向手脚麻利的小周去了隔壁却迟迟不回?孙师傅等肉下酒:王桂芝你去看看……一个个都肉包子打狗。无奈中喊我去探个究竟,哇塞!几个人围着切肉的小周,切成片的猪头肉还没码到盘里,早被手快的入了嘴……虽然第一次远离父母过年,其乐融融的友情化解了思亲想家之苦;虽然没有丰盛的年夜饭,青春无敌的欢声笑语定格了难忘的异乡春节。
时光荏苒,改革开放如春风化雨国富民强,华服美食不再是春节的专属,人们的衣食住行已升华为更高更美好的追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电话拜年、微信问好,取代了穿街走巷、舟车劳顿的拜年大军,城市也远离了喜庆的爆竹烟花……尽管如此,根植心底的中华普天同庆、阖家团圆的浓浓亲情、对春天的美好希冀、对未来生活的幸福憧憬,始终是不变的春节。
2024年2月3日